•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區(qū)下寒武統(tǒng)滄浪鋪組沉積特征

      2020-06-17 03:18:02褚江天陳友蓮李亞丁鄧思思
      巖性油氣藏 2020年4期
      關鍵詞:磨溪陸棚亞相

      彭 軍,褚江天,陳友蓮,文 艦,李亞丁,鄧思思

      (1.西南石油大學地球科學與技術學院,成都 610500;2.中國石油西南油氣田分公司勘探開發(fā)研究院,成都 610051)

      0 引言

      四川盆地是我國西部重要的含油氣盆地,早在20 世紀60 年代,震旦系—寒武系就是四川盆地的重要產層之一[1]。近幾年,川中古隆起上的高石梯—磨溪地區(qū)寒武系龍王廟組油氣勘探獲得重大突破,揭示了四川盆地寒武系具有巨大的勘探潛力,諸多學者也對震旦系—寒武系開展了深入研究[2-5],但最新油氣資源調查結果顯示,寒武系資源發(fā)現(xiàn)率僅占17.5%,表明四川盆地寒武系勘探程度較低。已有研究成果表明,四川盆地寒武系地層發(fā)育完全,主要烴源巖為筇竹寺組巨厚層的泥頁巖,同時,大油氣藏主要分布于拉張槽附近的構造高部位,具有近源、近儲的特點[6-13]。高石梯—磨溪地區(qū)正處于川中古隆起的東側高部位上,其西毗連綿陽—長寧拉張槽,推測該區(qū)滄浪鋪組勘探潛力巨大[14-17]。

      目前,針對下寒武統(tǒng)的研究多集中在筇竹寺組和龍王廟組,對于滄浪鋪組的油氣地質基礎研究較少。在高石梯—磨溪地區(qū),尚未有學者對滄浪鋪組沉積相做過針對性研究,僅在討論其他層位沉積相時簡略提及。文獻調研顯示,曾有學者在不同時期提出過不同觀點:馮增昭等[18]提出滄浪鋪組沉積模式以碎屑臺地為主,東北部地區(qū)為碳酸鹽臺地;唐娜[19]、張滿郎等[20]認為滄浪鋪組為濱岸—陸棚相沉積;李皎等[21]認為四川盆地滄浪鋪組沉積期發(fā)育濱岸—混積臺地相;杜金虎等[22]認為四川盆地滄浪鋪組整體的沉積背景為混積緩坡。由于大多數(shù)結論受當時勘探程度的制約,未考慮古隆起、拉張槽對于盆地內沉積相的限制,或并未將滄浪鋪組作為重點層位研究,多具片面性。因此,在參照現(xiàn)有資料的基礎上,以層序地層學、沉積學、測井地質學等理論為指導,針對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區(qū)滄浪鋪組沉積相發(fā)育特征及其分布規(guī)律開展綜合研究,以期為該區(qū)滄浪鋪組儲層研究乃至整個下古生界油氣地質基礎研究提供參考。

      1 區(qū)域地質背景

      四川盆地在寒武紀位于上揚子板塊的西北地區(qū),其發(fā)育受周緣構造運動控制,形成菱形的沉積盆地。在滄浪鋪組沉積期,有漢南、摩天嶺、瀘定和康滇等4 個古陸在不同時期為盆地內部提供物源,與此同時,綿陽—長寧拉張槽和川中水下高地共同控制盆地內的沉積相分布。高石梯—磨溪地區(qū)地處四川盆地中部遂寧與安岳之間[圖1(a)],位于川中水下高地的東段[4,23-26]。

      高石梯—磨溪地區(qū)下寒武統(tǒng)無缺失,自下而上發(fā)育筇竹寺組、滄浪鋪組和龍王廟組,滄浪鋪組與下伏筇竹寺組、上覆龍王廟組均呈整合接觸[27-28]。滄浪鋪組沉積期處于筇竹寺組碎屑巖沉積轉變?yōu)辇埻鯊R組碳酸鹽巖沉積的過渡階段,盆地古地貌由“隆坳相間”格局變?yōu)槲鞅备?、東南低的緩坡格局,導致巖性復雜,碎屑巖、碳酸鹽巖與混積巖均發(fā)育[29-36]。高石梯—磨溪地區(qū)滄浪鋪組沉積期整體上經歷了2 次由海侵到海退的沉積過程,從巖性和地層上可劃分為2 段:滄1 段厚度為36~115 m,主要發(fā)育灰色、深灰色石英粉砂巖、深灰色泥頁巖和灰色白云質粉砂巖、鮞粒云巖、砂質云巖互層的混合沉積;滄2 段厚度為43.5~118.7 m,主要發(fā)育灰色、深灰色的砂泥巖沉積,頂部普遍見一套礫屑云巖、砂質云巖沉積[圖1(b)]。對地層進行層序劃分,可劃分出2 個三級層序,基本上可與滄1 段、滄2段相對應,每個三級層序均可識別出海侵體系域和高位體系域。

      圖1 高石梯—磨溪地區(qū)位置(a)和滄浪鋪組地層巖性柱狀圖(b)Fig.1 Location of Gaoshiti-Moxi area(a)and stratigraphic column of Canglangpu Formation(b)

      2 沉積相識別標志

      2.1 沉積學標志

      2.1.1 顏色

      沉積巖的顏色不僅可指示礦物、元素組成,更可直接反映沉積環(huán)境。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區(qū)碎屑巖顏色以深灰色[圖2(a)]、灰色[圖2(b)]和淺灰色為主,深灰色反映深水還原環(huán)境,灰色和淺灰色反映淺水弱氧化—弱還原環(huán)境。

      2.1.2 沉積構造

      (1)水平層理。在滄1 段中部的泥頁巖、粉砂質泥巖和滄2 段中部的泥頁巖中常發(fā)育呈直線狀且平行于層面的紋層或薄層組成的水平層理,指示較穩(wěn)定的低能水動力條件。

      (2)潮汐層理。在高石梯—磨溪地區(qū)鉆井巖心觀察見透鏡狀層理、脈狀層理、波狀層理組合,發(fā)育在云質粉砂巖、粉砂質云巖、泥巖互層的地層中,說明高能水動力條件和低能水動力條件交替出現(xiàn),指示潮坪環(huán)境[圖2(c)]。

      (3)粒序層理。在滄浪鋪組頂部普遍發(fā)育風暴粒序層理,自下而上由沖刷面、粒序層、紋層段、泥巖段組成向上變細的正粒序,每一個風暴粒序層理都反映了水動力由強變弱的過程,指示風暴礫屑灘環(huán)境[圖2(d)]。

      (4)沖刷構造。在滄浪鋪組上段的風暴流沉積物中普遍發(fā)育沖刷構造,表現(xiàn)為在泥巖層頂面的坑槽被粗粒沉積物充填,呈巖性突變,為風暴流沉積物的底界面,反映短暫的強水動力沉積環(huán)境。

      (5)包卷層理。在高石梯—磨溪地區(qū)滄2 段中部和底部的砂泥巖沉積物中發(fā)育這種沉積構造,呈“包卷”狀態(tài),指示淺海陸棚環(huán)境。

      (6)蟲孔構造。砂泥巖中普遍發(fā)育有垂直于層面的蟲孔和平行于層面的蟲孔,前者反映強水動力條件,后者反映弱水動力條件[圖2(e)]。

      圖2 高石梯—磨溪地區(qū)滄浪鋪組鉆井取心宏、微觀照片(a)深灰色粉砂質泥巖,高石10 井,4 700.83~4 701.08 m,巖心照片;(b)灰色鈣質粉砂巖,高石23 井,4 743.39 m,巖心照片;(c)灰色泥質粉砂巖中的脈狀層理構造,寶龍1 井,5 058.77~5 058.87 m,巖心照片;(d)礫屑云巖,風暴巖的礫石層,高石10 井,4 715.49~4 715.69 m,巖心照片;(e)蟲跡,磨溪17 井,4 745.66~4 745.80 m,巖心照片;(f)灰色鮞?;?guī)r,寶龍1 井,5 052.50 m,巖心照片;(g)生屑灰?guī)r,見古杯,三葉蟲和腕足,寶龍1 井,5 038.31 m,普通薄片,單偏光;(h)細砂質粉晶云巖,寶龍1 井,5 052.11 m,普通薄片,單偏光Fig.2 Macro and micro photos of core drilling of Canglangpu Formation in Gaoshiti-Moxi area

      2.1.3 巖石類型

      (1)碎屑巖。以粉砂巖為主,整體具有高成分成熟度和低結構成熟度的特點。根據(jù)粉砂巖的成分、結構特征,劃分出以下3 種類型,反映了不同的沉積環(huán)境:①云質石英粉砂巖。主要沉積于高能條件下的混積潮坪中,顏色為灰色、淺灰色,分選較好,發(fā)育潮汐層理和垂直于層面的蟲孔構造,分布于滄1 段上部和滄2 段上部;②泥質石英粉砂巖。主要沉積于低能條件下的淺水陸棚環(huán)境中,顏色常見有灰綠色、深灰色,少見灰色,見海綠石、鮞綠泥石礦物,磨圓以次棱角狀為主,分選較好,發(fā)育水平層理和平行于層面的蟲孔構造,分布于滄1 段中部和滄2 段中部;③鈣質石英粉砂巖。多分布于滄1段中上部,顏色呈深灰色,分選較好,發(fā)育平行層面的蟲孔構造,主要反映混積陸棚環(huán)境[圖2(b)]。

      (2)泥巖。主要形成于淺水陸棚環(huán)境和潮坪環(huán)境中,通過鏡下觀察分析,根據(jù)成分特征識別出粉砂質泥巖[圖2(c)]和泥巖2 種類型。多分布于滄1段中部和滄2 段中部,顏色主要為灰綠色、深灰色,發(fā)育水平層理、透鏡狀層理和蟲孔構造。

      (3)碳酸鹽巖。主要有以下4 種巖石類型:①泥晶灰?guī)r類。發(fā)育在缺少強水動力簸選的較安靜的低能環(huán)境中,根據(jù)礦物成分劃分為2 類,一類全部由泥晶方解石組成,不含陸源碎屑物質,另一類是含有少量陸源碎屑物質的泥晶灰?guī)r。②顆?;?guī)r類。在高石梯—磨溪地區(qū)較為常見,主要分布于滄1 段上部和滄2 段上部,按顆粒類型劃分出鮞?;?guī)r、生屑灰?guī)r和內碎屑灰?guī)r等類型。鮞?;?guī)r顏色多為灰色、深灰色,鏡下觀察發(fā)現(xiàn),該類巖石顆粒含量高,為顆粒支撐,填隙物主要是亮晶方解石,反映中—高能鮞粒灘環(huán)境[圖2(f)];生屑灰?guī)r宏觀上以灰色、深灰色為主,鏡下觀察發(fā)現(xiàn),顆粒含量高,顆粒以腕足、三葉蟲碎片為主,填隙物主要是泥晶方解石,反映低—中低能的淺灘環(huán)境[圖2(g)];內碎屑灰?guī)r多分布于滄1 段上部,宏觀上以灰色為主,鏡下觀察發(fā)現(xiàn),內碎屑以砂屑為主,偶見礫屑,粒間膠結物為泥晶方解石,反映中—低能的淺灘環(huán)境。③晶粒云巖類。按照礦物成分和晶粒的粗細可劃分出粉晶云巖、粉砂質粉晶云巖、細晶云巖和粉砂質細晶云巖等類型。粉晶云巖和細晶云巖顏色均以深灰色、灰色為主,主要由細晶或粉晶白云石組成,顆粒體積分數(shù)小于10%,見少量泥質,發(fā)育水平層理,反映潟湖環(huán)境;粉砂質粉晶云巖和粉砂質細晶云巖顏色均以灰色、淺灰色為主,石英顆粒分選較好、磨圓差[圖2(h)],反映混積潮坪環(huán)境,在滄1段頂部和滄2 段頂部廣泛發(fā)育;④顆粒云巖類。分布于滄1 段上部和滄2 段上部,按照顆粒類型分為鮞粒云巖和礫屑云巖。鮞粒云巖顏色以深灰色為主,粒間有粉晶白云石膠結物,反映低—中能淺灘環(huán)境;礫屑云巖多分布于滄2 段頂部的風暴流沉積序列中,礫屑為白云巖碎屑,呈板條狀、橢圓狀,粒間填隙物多為自形—半自形的粉晶白云石,反映風暴礫屑灘環(huán)境[圖2(d)]。

      2.2 古生物標志

      通過鏡下薄片觀察發(fā)現(xiàn),在高石梯—磨溪地區(qū)滄1 段上部的生屑灰?guī)r中含有古生物化石及碎片,識別出古杯、三葉蟲和腕足等3 種類型[圖2(g)],通過觀察古生物化石的形態(tài)和組合特征能夠推測其沉積環(huán)境。古杯是一種底棲造礁生物,反映淺海環(huán)境;三葉蟲是主要發(fā)育于古生代寒武系的一種底棲海生生物,屬古生節(jié)肢動物,生于海底,種類繁多,大小不一,在淺海海域石灰?guī)r中較常見;腕足是一種底棲的海生生物,存在于石灰?guī)r中,反映淺海環(huán)境。其中,古杯化石零散分布且保存形態(tài)完好,三葉蟲和腕足多以生物碎片的形態(tài)出現(xiàn),密集分布于生屑灰?guī)r中,指示生屑灘環(huán)境。

      2.3 測井相標志

      (1)箱形。該類型測井相在取心井段的測井曲線中較為常見,以自然伽馬曲線為例,表現(xiàn)為數(shù)值的相對最低值,相對于圍巖呈平緩箱形,曲線的頂部和底部都呈低—高值間的高幅突變接觸關系。對應巖性以生屑灰?guī)r、鮞?;?guī)r、砂屑灰?guī)r、生屑云巖及云質石英粉砂巖為主,代表淺灘亞相環(huán)境[圖3(a)]。

      (2)鐘形。該類型測井相也比較常見,表現(xiàn)為自然伽馬曲線值自下而上逐漸增大、曲線幅度變小,頂部為漸變接觸關系,而底部為突變接觸關系,曲線呈鐘形。巖性由下部的石英細砂巖向上部的泥質石英粉砂巖、泥巖變化,代表水動力逐漸減弱的淺水陸棚亞相沉積環(huán)境[圖3(b)]。

      (3)漏斗形。該類型測井相也相當常見,曲線形態(tài)特征剛好與鐘形測井相特征相反。自下而上表現(xiàn)為由淺水陸棚亞相的粉砂巖、混積陸棚亞相的云質粉砂巖向混積潮坪亞相的砂質云巖變化,反映向上變淺加粗、水動力逐漸增強的混積潮坪亞相沉積環(huán)境[圖3(c)]。

      圖3 高石梯—磨溪地區(qū)滄浪鋪組巖-電模型Fig.3 Lithology-logging model of Canglangpu Formation in Gaoshiti-Moxi area

      (4)齒形。該類型測井相特征表現(xiàn)為自然伽馬曲線呈變化幅度較大的尖峰狀或圓滑指形,巖石類型以云質石英粉砂巖、鈣質石英粉砂巖等混積巖為主,代表頻繁振蕩水動力條件下的混積淺水陸棚沉積環(huán)境[圖3(d)]。

      3 沉積相類型及特征

      3.1 沉積相劃分

      通過鉆井取心,基于巖心宏觀、微觀分析和室內單井沉積相劃分研究,在總結巖石學、沉積構造、古生物化石、測井相特征的基礎上,結合區(qū)域地質背景和前人對相鄰層位的研究成果,針對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區(qū)及周邊滄浪鋪組劃分出陸棚相和內緩坡相,再根據(jù)沉積相識別標志和巖石組成特征,識別出若干沉積亞相和沉積微相(表1)。

      表1 高石梯—磨溪地區(qū)及周邊滄浪鋪組沉積相類型劃分Table 1 Classification of sedimentary facies types of Canglangpu Formation in Gaoshiti-Moxi area and its surroundings

      3.2 沉積相類型及特征

      3.2.1 陸棚相

      淺海陸棚是指位于濱岸與陸坡之間的地區(qū),水動力條件復雜,主要發(fā)育淺水陸棚亞相和混積淺水陸棚亞相。常見有云質石英粉砂巖、泥質石英粉砂巖、鈣質石英粉砂巖、粉砂質泥巖、泥巖、粉砂質泥晶灰?guī)r等巖石類型和鈣質粉砂巖、粉砂質泥晶灰?guī)r、泥巖呈薄層或極薄層互層的沉積組合,發(fā)育水平層理、包卷層理、蟲孔等沉積構造。

      (1)淺水陸棚。在滄1 段下部和滄2 段下部發(fā)育淺水陸棚沉積,巖石類型以灰色、深灰色的泥質石英粉砂巖、粉砂質泥巖和泥巖為主,發(fā)育水平層理和蟲孔構造。GR曲線在海侵體系域(TST)中呈鐘形,表現(xiàn)為向上粒度變細的沉積序列;在高位體系域(HST)中呈漏斗形,表現(xiàn)為向上變粗的沉積序列。根據(jù)沉積物成分和特征的差異,將淺水陸棚亞相細分為砂質陸棚、砂泥質陸棚和泥質陸棚。

      (2)混積淺水陸棚。發(fā)育灰色、深灰色的粉砂質灰?guī)r、鈣質石英粉砂巖、云質石英粉砂巖、粉砂質泥晶灰?guī)r等巖石類型及鈣質粉砂巖與粉砂質泥晶灰?guī)r互層的巖性組合,常見水平層理、浪成沙紋層理和蟲孔等沉積構造,GR曲線呈齒形。根據(jù)沉積物成分和特征的差異,將混積淺水陸棚亞相細分為含粉砂灰質陸棚和含鈣粉砂質陸棚。

      3.2.2 內緩坡相

      內緩坡是位于風暴浪基面以上的向海平緩傾斜、水體逐漸變深的沉積環(huán)境,其間沒有明顯的坡折,巖性比較穩(wěn)定,以碳酸鹽巖沉積為主,主要發(fā)育混積潮坪、潟湖和淺灘等3 種沉積亞相。

      (1)混積潮坪。在滄1 段頂部和滄2 段頂部均發(fā)育混積潮坪沉積,巖石類型以粉砂質白云巖和白云質石英粉砂巖為主,發(fā)育水平層理和潮汐層理,GR曲線呈漏斗形。根據(jù)沉積物成分和特征的差異,將混積潮坪亞相細分為云質砂坪和粉砂質云坪。

      (2)潟湖。在滄2 段頂部發(fā)育潟湖沉積,巖性主要有深灰色的粉晶白云巖、泥質白云巖、含泥質條帶泥晶灰?guī)r和泥質泥晶灰?guī)r,環(huán)境能量低,發(fā)育水平層理。根據(jù)沉積物的成分,將潟湖亞相細分為云質潟湖、灰泥質潟湖和灰質潟湖。

      (3)淺灘。在滄1 段上部和滄2 段上部均可識別出典型的淺灘沉積,發(fā)育顆粒云巖和顆粒灰?guī)r,常見交錯層理。顆粒云巖和顆?;?guī)r中均夾雜陸源粉砂,顆粒類型以鮞粒、生屑和砂屑為主,少見礫屑。根據(jù)組成淺灘的顆粒類型,將淺灘亞相細分為砂屑灘、礫屑灘、生屑灘和鮞粒灘。

      4 沉積相演化

      4.1 沉積相垂向演化

      寶龍1 井是位于磨溪地區(qū)的一口典型取心井,巖心上沉積現(xiàn)象豐富。通過精細研究,將寶龍1 井滄浪鋪組劃分為2 個三級層序,包含2 個海平面升降旋回,海平面整體呈下降趨勢,發(fā)育陸棚相和內緩坡相。其中,SQ1-TST 時期,繼承了筇竹寺組時期的沉積特征,發(fā)育淺水陸棚亞相的灰色粉砂巖。隨著海平面上升和裂陷槽的阻擋作用,陸源碎屑物質供應不足,發(fā)育深灰色鈣質石英粉砂巖與灰色粉砂質泥晶灰?guī)r互層的混積淺水陸棚沉積;SQ1-HST時期,海平面下降,川中水下高地繼續(xù)緩慢隆升,導致該地區(qū)發(fā)育內緩坡相。水深逐漸變淺,由淺灘亞相的顆粒灰?guī)r變?yōu)榛旆e潮坪亞相的砂質云巖沉積。SQ2-TST 時期,盆地周緣古陸發(fā)生隆升,向盆地內大量注入碎屑物質,隨著海平面上升,水下高地的遮擋作用減弱,主要發(fā)育陸棚相,巖性變?yōu)闇\水陸棚亞相的石英粉砂巖、泥質石英粉砂巖和泥頁巖;SQ2-HST 時期,康滇古陸構造穩(wěn)定,向盆地內輸送碎屑物質減少,由于海平面下降,盆地周緣的高部位又開始起到遮擋作用,導致碎屑巖沉積環(huán)境變?yōu)楹猩倭克樾嘉镔|的碳酸鹽巖環(huán)境,發(fā)育內緩坡相,巖性以混積潮坪亞相的粉砂質云巖為主(圖4)。

      圖4 寶龍1 井滄浪鋪組沉積相綜合柱狀圖Fig.4 Comprehensive histogram of sedimentary facies of Canglangpu Formation in well Baolong-1

      4.2 沉積相平面展布及演化

      在對區(qū)內17 口單井的滄浪鋪組沉積相解釋基礎上,以沉積體系域作為沉積相平面圖的編圖單元,運用優(yōu)勢相法則,分別繪制出高石梯—磨溪地區(qū)滄浪鋪組4 個沉積體系域的沉積亞相平面展布圖。

      SQ1-TST 時期,全區(qū)繼承了笻竹寺組的沉積特征,整體發(fā)育陸棚相。磨溪地區(qū)的磨溪202、磨溪17、磨溪13、磨溪21、磨溪8、磨溪18、寶龍1、磨溪107 等8 口單井及其鄰近區(qū)域位于川中水下隆起的構造高部位,受拉張槽和古地貌的影響,使得來自盆地西部瀘定古陸和來自盆地西南部康滇古陸的陸源碎屑物質受限,沉積物以混積巖為主,發(fā)育混積淺水陸棚亞相,其余地區(qū)沉積物以純碎屑巖為主,發(fā)育淺水陸棚亞相[圖5(a)]。SQ1-HST 時期,綿陽—長寧拉張槽的控制作用導致物源供給受限,海平面下降,川中水下隆起的高部位進一步對碎屑物質起到遮擋作用,高石梯—磨溪地區(qū)發(fā)育含有少量碎屑物質的碳酸鹽巖沉積,區(qū)內高石10 井、安平1 井、磨溪13 井、磨溪21 井、磨溪18 井、女基井范圍內的高部位上發(fā)育NE—SW 向呈葫蘆狀的內緩坡相,其余區(qū)域發(fā)育陸棚相。其中,磨溪9 井、磨溪10 井一帶以東發(fā)育淺水陸棚亞相,其以西至磨溪13 井、安平1 井和高石17 井之間地帶發(fā)育混積淺水陸棚亞相,磨溪21 井、磨溪18 井一帶以西至高石10 井發(fā)育條帶狀混積淺水陸棚亞相,高石10 井以西發(fā)育淺水陸棚亞相;在緩坡范圍內,高科1 井、安8 井、寶龍1 井、女基井及其各自鄰近區(qū)域發(fā)育小規(guī)模淺灘亞相,其余區(qū)域皆發(fā)育混積潮坪亞相。沿NW—SE 方向發(fā)育淺水陸棚亞相—混積淺水陸棚亞相—潮坪(淺灘)亞相—混積淺水陸棚亞相—淺水陸棚亞相的平面展布規(guī)律,各相帶大致呈NE—SW 向延伸[圖5(b)]。

      圖5 高石梯—磨溪地區(qū)滄浪鋪組沉積體系域沉積亞相平面分布Fig.5 Distribution of sedimentary subfacies of Canglangpu Formation in Gaoshiti-Moxi area

      SQ2-TST 時期,拉張槽由于填平補齊作用對其西部物源的遮擋能力減弱,盆地西部的瀘定古陸(康滇陸北段)和盆地東北部的漢南古陸開始大量提供陸源碎屑,海平面上升,淺灘的遮擋作用變弱,導致碳酸鹽巖沉積環(huán)境被破壞,全區(qū)發(fā)育陸棚相,磨溪21井—女基井一帶發(fā)育NE—SW 向呈條帶狀分布的混積淺水陸棚亞相,其余區(qū)域發(fā)育淺水陸棚亞相[圖5(c)]。至SQ2-HST 時期,海平面下降,女基、高石10、高石17、高石23、寶龍1、磨溪202、磨溪17、高科1 等井及其鄰近區(qū)域位于水下高部位,再次形成小規(guī)模淺灘,康滇古陸和瀘定古陸均趨于穩(wěn)定,向盆地內部輸送的碎屑物質減少,研究區(qū)整體發(fā)育內緩坡相,女基井—安8 井一帶以西發(fā)育混積潮坪和淺灘亞相,以東發(fā)育潟湖亞相,沿NW—SE向依次發(fā)育混積潮坪、淺灘、潟湖等亞相[圖5(d)]。

      5 沉積模式

      通過對上述沉積相識別標志、沉積相特征和沉積相展布規(guī)律進行分析,結合高石梯—磨溪地區(qū)構造背景和前人研究成果,總結出研究區(qū)滄浪鋪組發(fā)育海相陸源碎屑和海相碳酸鹽等2 種不同的沉積類型,整體上是由濱岸—陸棚沉積模式演變?yōu)樘妓猁}緩坡沉積模式的過程,發(fā)育濱岸—陸棚模式、碳酸鹽緩坡模式和風暴沉積模式。

      滄浪鋪組沉積初期,四川盆地整體上呈“隆坳相間”的古地理格局,高石梯—磨溪地區(qū)位于川中水下隆起之上,繼承了筇竹寺組沉積晚期的沉積特征,發(fā)育濱岸—陸棚沉積模式[圖6(a)],以碎屑巖沉積為主。滄浪鋪組沉積早—中期,海平面下降,高石梯—磨溪地區(qū)周緣的高部位形成淺灘。與此同時,受綿陽—長寧拉張槽的遮擋作用影響,高石梯—磨溪地區(qū)接收來自瀘定古陸和康滇古陸的陸源碎屑減少,逐漸變?yōu)楹懺此樾嫉奶妓猁}巖沉積,研究區(qū)地形平緩,發(fā)育碳酸鹽緩坡模式[圖6(b)]。滄浪鋪組沉積中—晚期,海平面上升,綿陽—長寧拉張槽處于閉合階段,遮擋能力減弱,周緣古陸向盆地內部大量提供陸源碎屑物質,發(fā)育濱岸—陸棚沉積模式。滄浪鋪組沉積晚期—龍王廟組沉積早期,綿陽—長寧拉張槽完全被填平補齊,四川盆地的古地形整體變?yōu)橛晌鞅毕驏|南緩慢降低。該時期盆地周緣構造穩(wěn)定,古陸提供的物源供給減少,隨著海平面下降,高石梯—磨溪地區(qū)的高部位對搬運至此的陸源碎屑物質起到遮擋作用,開始沉積含陸源碎屑的碳酸鹽巖,發(fā)育碳酸鹽緩坡模式。在該時期,高石梯—磨溪地區(qū)普遍遭受NE—SW 向風暴流的沖刷作用[37],發(fā)育風暴沉積模式[圖6(c)]。

      圖6 高石梯—磨溪地區(qū)滄浪鋪組沉積模式(據(jù)文獻[35]修改)Fig.6 Sedimentary models of Canglangpu Formation in Gaoshiti-Moxi area

      6 結論

      (1)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區(qū)在滄浪鋪組沉積期發(fā)育淺海陸棚體系和碳酸鹽緩坡體系,主要的沉積相類型有陸棚相和內緩坡相,可進一步劃分為淺水陸棚、混積淺水陸棚、混積潮坪、潟湖、淺灘等5個沉積亞相。

      (2)平面上,在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區(qū)SQ1-TST 時期,發(fā)育陸棚相沉積,磨溪地區(qū)的地理位置較高石梯地區(qū)高,發(fā)育混積淺水陸棚亞相,其余區(qū)域發(fā)育淺水陸棚亞相;SQ1-HST 時期,由于海平面的下降和水下古隆起的上升,自W—E 向呈現(xiàn)陸棚相—內緩坡相—陸棚相的展布規(guī)律;SQ2-TST時期,普遍發(fā)育陸棚相;到SQ2-HST 時期,高石梯—磨溪地區(qū)普遍發(fā)育內緩坡相,自NW—SE 向呈混積潮坪—淺灘—潟湖亞相的展布規(guī)律。

      (3)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區(qū)滄浪鋪組共發(fā)育3 種沉積模式,分別為濱岸—陸棚模式、碳酸鹽緩坡模式和風暴沉積模式。

      猜你喜歡
      磨溪陸棚亞相
      四川盆地瀘州地區(qū)奧陶系五峰組—志留系龍馬溪組頁巖沉積微相劃分及測井識別
      巖性油氣藏(2022年3期)2022-05-13 12:49:54
      川南—黔北地區(qū)下志留統(tǒng)龍馬溪組沉積相展布及演化
      四川盆地下寒武統(tǒng)筇竹寺組沉積特征及其對構造的響應
      沉積學報(2021年4期)2021-08-31 08:18:32
      JZ氣田湖底扇巖性砂體沉積模式研究與應用
      特種油氣藏(2020年1期)2020-03-24 08:37:20
      車排子凸起沙一段近源體系沉積相分析與有利相帶預測
      復雜油氣藏(2020年4期)2020-03-09 09:10:44
      磨溪——高石梯區(qū)塊斷層對裂縫分布的控制作用
      西南油氣田磨溪022-X 43井測試獲高產工業(yè)氣流
      錄井參數(shù)識別安岳氣田磨溪區(qū)塊龍王廟組氣藏氣水層新方法
      錄井工程(2017年3期)2018-01-22 08:40:13
      克拉美麗山前地區(qū)石炭系火山巖巖相研究
      遼河坳陷中基性火成巖相分類及儲集意義
      地球(2016年7期)2016-04-14 22:00:20
      中宁县| 孟连| 苍梧县| 香港| 尼木县| 雷波县| 德格县| 安多县| 财经| 利川市| 万州区| 阳朔县| 汕头市| 浦东新区| 喀喇| 青龙| 玉龙| 遵化市| 滦平县| 华亭县| 历史| 江西省| 西青区| 桑植县| 扎赉特旗| 安溪县| 牟定县| 涞水县| 民权县| 宾川县| 九龙县| 凌云县| 济阳县| 三穗县| 克拉玛依市| 纳雍县| 仙桃市| 思南县| 四会市| 白河县| 玉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