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啟稚
63歲的劉女士是一名高血壓患者,長期服用“普利類”降壓藥(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血壓控制良好。最近,劉女士發(fā)現(xiàn)自己血壓升高了,便去醫(yī)院就診。醫(yī)生仔細詢問病史后發(fā)現(xiàn),除高血壓外,劉女士還患有類風濕關節(jié)炎。最近,因舊疾發(fā)作,她服用了非甾體抗炎藥吲哚美辛。在排除情緒焦慮、失眠等可能導致血壓變化的誘因后,醫(yī)生告訴她,引起血壓升高的原因可能是服了吲哚美辛。
降壓藥與非甾體抗炎藥均為常用藥,部分患者存在聯(lián)合用藥的情況。研究證實,非甾體抗炎藥可拮抗β受體阻滯劑、利尿劑、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的降壓作用,導致降壓療效變差,高血壓患者須提高警惕。
非甾體抗炎藥包括阿司匹林、對乙酰氨基酚、吲哚美辛、雙氯芬酸、布洛芬、羅非昔布、塞來昔布等。這類藥物有抗炎、止痛、退熱等作用。一些感冒藥、止痛藥,如泰諾、散利痛、芬必得、扶他林等,都含有非甾體抗炎藥。
一般地說,血壓正常的人服用非甾體抗炎藥對血壓影響較小。高血壓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合并糖尿病及腎功能不全的患者,服用非甾體抗炎藥期間較易出現(xiàn)血壓升高。
非甾體抗炎藥可抑制環(huán)氧化酶的合成,使具有擴血管作用的前列腺素合成和釋放減少、腎血管收縮,引起水鈉潴留,降低β受體阻滯劑、利尿劑、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等降壓藥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非甾體抗炎藥對血壓的影響有一定差異:阿司匹林、布洛芬對血壓影響較小,吲哚美辛、萘普生、羅非昔布對血壓影響較大。高血壓患者在聯(lián)合使用這兩類藥物時,應在醫(yī)生指導下酌情選用。
除非甾體抗炎藥外,糖皮質激素、口服避孕藥、紅細胞生成素、擬交感神經(jīng)類藥物及部分中藥也有升高血壓的作用。
大眾醫(yī)學2020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