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方
官方修纂全國地理總志肇始于唐《元和郡縣志》,宋《元豐九域志》、《元一統(tǒng)志》繼之,這些總志的修纂,均是為了掌控轄域內(nèi)地理輿情以助治理。但明代所修纂之《明一統(tǒng)志》則開始有點變味,此即明英宗在為該志書的修纂所下詔令中言:“朕惟天下輿地之廣,不可無紀載以備觀覽,古昔帝王率留意焉。我文祖太宗皇帝嘗命儒臣修之,未底于成。景泰間雖已成書,而繁簡失宜,去取未當。今命卿等折衷群書,務臻精要,繼成文祖之初志,用昭我朝一統(tǒng)之盛,以幸天下,以傳后世?!保ā睹饔⒆趯嶄洝罚耙詡溆^覽”者為帝王,“用昭我朝一統(tǒng)之盛”便是炫耀;這與唐、宋時期地理志書的編纂是為了“以知山川厄塞、戶口虛實”等,將其作為王朝之治國依據(jù),有著云霄之別。
該志書的編纂始末為,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命魏俊等六人編類天下郡縣地理形勢為《大明志》,該書未傳于世。永樂十六年(1418),明成祖詔修天下郡縣志,未成。景泰五年(1454),明代宗詔修天下地理志,歷時二年,成《寰宇通志》一百一十九卷。明英宗復辟后,于天順二年(1458)命李賢、彭時等人對《寰宇通志》進行刪補修改,于天順五年書成,英宗親撰序文,賜名《大明一統(tǒng)志》刊行。
該志書共九十卷,仿《元一統(tǒng)志》體例,首述京師(今北京),次南京,然后以十三布政使司分區(qū),略述各府州之建置沿革、郡名、形勝、風俗、山川、土產(chǎn)、公署、學校、書院、宮室、關(guān)梁、寺觀、祠廟、陵墓、古跡、名宦、流寓、人物、古跡、列女、仙釋等,末兩卷附“外夷”,并繪有全國總圖和各布政使司分圖。
該志書為質(zhì)量最差的一部地理總志,錯訛百出,為后世學者如顧炎武《日知錄》等所詬病。其原因便是:“凡修實錄、史志等書,內(nèi)閣官充總裁,本院學士等官充副總裁,皆出欽定。纂修從內(nèi)閣于本院及詹事府、春坊司、經(jīng)局官內(nèi)具名奏請?!保ā睹鲿洹罚俺勺娉跄?,內(nèi)閣七人,非翰林者居其半;翰林、纂修亦諸色參用。自天順二年,李賢奏定纂修專選進士,由是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nèi)閣?!保ā睹魇贰みx舉志》)正是如此,《明一統(tǒng)志》的總裁官李賢、彭時、呂原三人均為翰林院學士,并先后入閣擔任履行丞相職能的內(nèi)閣大學士;據(jù)《進表》題署之參纂人員便有五十六人,尚有多人未著錄于該名錄,其中大多為進士,還有多名狀元、榜眼等。地理志書的編纂學有專精,并非一般靠八股文博取功名之進士所能勝任。清《四庫全書》館臣稱:“其時纂修諸臣既不出一手,舛錯抵牾,疏謬尤甚?!琳醢彩短帲┲輰W記》“地最曠大山長谷荒”之語,則并句讀而不通矣?!藭堵员緹o可采,特是職方圖籍為有國之常經(jīng),歷朝俱有成編,不容至明而獨缺,故仍錄存,以備一代之掌故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