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熱河文廟興建,開啟了承德地方祭孔歷史的先河,乾隆皇帝將其祭祀規(guī)格定為僅次于北京孔廟,彰顯了熱河文廟作為大清陪都的卓越地位。歷經時代變遷,熱河文廟的祭孔的規(guī)模和議程也隨社會發(fā)展而不斷變化,經歷了繁盛、沒落、復興三個重要階段。
關鍵詞:承德;熱河文廟;祭孔;演變
熱河文廟自興建伊始,既是以祭祀孔子和教育教化為一體的儒家寺廟,二百多年來歷經社會交替,文廟的祭祀活動也隨時代更迭而改變,總結共分為三個時期。
一、繁盛時期
1776年,乾隆皇帝在山莊避暑期間,與當時的禮部尚書曹秀先談論政事時,曹秀先認為承德地方經濟發(fā)達、人口繁榮,應該順勢發(fā)展教育了,乾隆皇帝大為贊同,于是在當年八月發(fā)出上諭:“因思熱河各廳所屬編氓及僑居年久者,其弟子不乏秀良。誠能教育而振興之,未嘗不足以示造就。自宜創(chuàng)設義學,延師訓課,以勵文風。并當建立學宮,酌定庠額,俾得籍以上進?!睂⑴d建文廟的事宜交給直隸省總督周元理和學政羅源漢。當年十二月,禮部奏準建文廟相關事宜,要求:“熱河地方,每歲夏秋為圣駕巡幸之所。今特興黌序,廣勵師儒,文物聲名,宜從美備……。如恭遇皇上駐蹕熱河,或親詣行禮,或遣官行禮,樂章照太學所奏,其香帛祭品,應請照致祭闕里之例,有地方官備辦。若系該地方官承祭之時,所用樂章祭品等項,均照直省學宮辦理?!卑凑者@個要求,熱河文廟的陳設一切仿照北京孔廟的制式安排。祭孔儀式中的舞生、樂生、執(zhí)事生均由太常寺派出相關人員進行培訓。凡是皇帝親自祭孔,或親自委派官員祭孔,其祭品及禮儀規(guī)格均按照山東曲阜孔廟準備。如此高規(guī)格的安排,在當時的其他孔廟中絕無僅有。
熱河文廟的修建共用四年時間,于1779年7月7日,舉行了隆重的落成慶典。據《承德府志》記載,皇帝親臨參加了落成慶典的祭孔儀式,祭品為由豬、牛、羊組成的三牲,合稱太牢;儀式用文舞生36人,樂生53人,執(zhí)事生28人,由太常寺選派熟諳音律禮儀者教習;儀式程序為初獻、亞獻、終獻為主要內容的三獻禮,皇帝對至圣先師行二跪六拜禮。自此,每年春二月、秋八月的“上丁日”,都要舉行隆重的祭孔儀式,如皇帝不能親臨,則由本地最高行政長官擔任主祭官,這種規(guī)格一直延續(xù)160多年。據統(tǒng)計,清朝皇帝共在熱河文廟舉行祭孔儀式和拈香禮34次,在數(shù)量上遠超過同時期的其它孔廟。
二、沒落時期
嘉慶皇帝去世后,國家已經內憂外患,清王朝已經呈現(xiàn)不可逆轉的衰亡趨勢,逐漸淪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清朝皇帝也無心再來承德避暑和舉辦秋狝圍獵了。至1860年,英法聯(lián)軍進攻北京,咸豐皇帝匆匆逃亡到承德避難,僅在當年冬天去熱河文廟拈香一次,為清朝皇帝在熱河文廟祭孔歷史潦草的畫上句號。
中華民國建立后,延續(xù)了清朝時期的祭孔禮制。至1933年3月,日本侵略者占領承德,在承德建立起日偽政權后,仍然繼續(xù)舉行祭孔活動。據《熱河文廟》中記載,1942年3月25日(農歷二月初九,丁丑日),熱河文廟舉行了祭孔活動,時任熱河省民生廳廳長龐鳳書主祭、偽承德縣公署的縣長張承露、承德街公署街長王奉祥等陪祭,行三跪九拜禮。1944年3月4日,又進行了簡單的祭孔儀式,這是熱河文廟重建前舉行的最后一次祭孔活動。
建國以后,熱河文廟一直被用于學校教學及教職員工居住使用,古建筑遭到了嚴重破壞和改建,祭孔活動也就此中斷,也使這座古老的寺廟失去了應有的功能性和完整性。
三、復興時期
至2007年,文廟修復工作被市政府列為十項重點公共建設工程之一。在承德市市委、市政府的關懷下,在承德市文物局、承德避暑山莊與周圍寺廟景區(qū)管委會的大力支持下,按照“原址、原貌、原工藝”的原則,熱河文廟歷經4年的復原重建,于2011年6月進行試開放,并于同年9月28日舉辦了隆重的開廟暨首祭大典,恢復了中斷半個多世紀的祭孔禮制。經慎重研究決定,首祭大典并未采用清代的祭孔儀制,而是使用明代的服飾和議程,旨在弘揚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深入挖掘儒家文化內涵,汲取儒家思想精髓,賦予新的時代意義,重新發(fā)揮文廟的教育功能。
四、結束語
熱河文廟的成功修復,不僅使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的景觀更加完整、信息更加豐富,而且對于傳承城市文脈、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熱河文廟自復原重建后,一直以繼承和弘揚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出發(fā)點,充分發(fā)掘儒家文化核心內涵,樹立現(xiàn)代優(yōu)秀道德標準,以祭孔禮、開筆禮、入泮禮、祈福禮、成人禮、敬老禮等傳統(tǒng)文化活動為載體,結合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重陽節(jié)、春節(jié)等重要傳統(tǒng)民俗文化,重新恢復熱河文廟國學講堂,吸引全市各階層人士共同參與,力爭將熱河文廟打造成我市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儒家思想研究、展示、傳承與發(fā)展中心,愛國主義和反腐倡廉教育基地,為我市文化產業(yè)的大繁榮大發(fā)展做出應有的貢獻,繼續(xù)發(fā)揮文廟“以德育人”的重要功能。
參考文獻:
[1]承德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院.承德府志·校點本[J].卷十二:527—530.
[2]任文田,安忠和.熱河文廟[J].97—98.
作者簡介:黃悅(1982-07)女,壯族,河北省承德市人,承德市外八廟管理中心,文博館員,主要研究承德地區(qū)文物保護和發(fā)展利用以及傳統(tǒng)文化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