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廣會
(東平縣人民醫(yī)院重癥醫(yī)學科 山東 東平 271500)
目前診斷肺炎采用胸部X線和胸部CT,其中CT可觀察到肺部異常情況,對明確肺炎程度有較高價值,但老年重癥肺炎患者處于急救及重癥監(jiān)護治療中,無法完成CT檢查,此時應采取其他快捷可靠的診斷方法[1]。床旁超聲作為在檢查邊界的影像診斷技術,適宜應用在急診及重癥監(jiān)護病房內診斷中,可掃描后獲得肺部影像資料,診斷價值較高[2]。為此,本次研究對老年重癥肺炎的床旁超聲影像特點及臨床價值進行了探討,報道如下。
回顧性選擇本院2017年12月—2019年12月期間收治的老年重癥肺炎患者78例作為資料,依據(jù)胸部CT影像特征分組,實變組42例,非實變組36例,均經臨床確診,表現(xiàn)出現(xiàn)原有呼吸道癥狀加重,肺實變體征或聞及濕羅音,行機械通氣治療[3]。實變組男性24例,女性18例,年齡61歲~84歲,平均年齡(72.68±3.92)歲;非實變組男性21例,女性15例,年齡61歲~84歲,平均年齡(72.46±3.87)歲;排除肺結核、肺部腫瘤等疾病患者、病情危重無法完成檢查患者等。兩組基本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選擇超聲機和3.5MHz微凸陣探頭進行檢查,掃描鎖骨中線、腋前線、腋中線及脊柱旁線的肋間,掃描范圍從肺尖至膈肌,獲取各個肋間的影響,觀察肺內氣體反射,觀察肺實變及病變部位,實變范圍及內部回聲,觀察胸膜下病變,胸膜改變,胸腔積液等,明確胸膜改變的肋間數(shù)量及胸膜下病變數(shù)量。
比較實變組與非實變組的肺實變、胸膜下病變、胸膜肋間病變及肺炎伴積液檢出率;觀察胸膜下病灶數(shù)量和胸膜肋間病灶數(shù)量。
數(shù)據(jù)采用SPSS21.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分析表1可知,超聲檢出實變組肺實變97.62%顯著高于非實變組0.00%,胸膜下病變80.95%、胸膜肋間病變28.57%顯著低于非實變組100.0%、100.0%,P<0.05。超聲檢出實變組肺炎伴積液78.57%與非實變組72.22%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實變組與非實變組病變檢出率比較(%)
分析表2可知,實變組肺實變、胸膜下病變病灶檢出數(shù)量顯著低于非實變組,P<0.05。
表2 實變組與非實變組病灶檢出數(shù)量比較(±s,個)
表2 實變組與非實變組病灶檢出數(shù)量比較(±s,個)
組別 例數(shù) 肺實變 胸膜下病變實變組 421.32±0.543.22±1.46非實變組 363.79±0.959.72±2.86 χ2 14.3612.90 P<0.05 <0.05
重癥肺炎屬于嚴重呼吸內科疾病,患者病情發(fā)展至需要通氣支持,且多伴隨循環(huán)衰竭表現(xiàn)和其他器官功能障礙等,需入住重癥監(jiān)護室治療。為實現(xiàn)對重癥肺炎的準確診斷,可采取床旁超聲檢查,結合超聲影像特征判斷病情進展,而且肺組織炎性實變,紅細胞,白細胞及纖維素滲出,填充肺內原充氣組織,創(chuàng)造超聲診斷病變的條件。部分患者未出現(xiàn)實變,但此類患者會因為肺部間質的炎性反應導致向外周肺組織供血的小血管炎性栓塞,胸膜下低回聲結節(jié),因此可借助胸膜下數(shù)量進行診斷[4]。此非實變患者受累肺組織相對較更加廣泛,實變患者多局限在一定范圍的肺組織內,可作為診胸膜肋間病變的依據(jù)。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超聲檢出實變組肺實變97.62%顯著高于非實變組0.00%,胸膜下病變80.95%、胸膜肋間病變28.57%顯著低于非實變組100.0%、100.0%,P<0.05;實變組肺實變、胸膜下病變病灶檢出數(shù)量顯著低于非實變組,P<0.05,提示依據(jù)床旁超聲影像特征對鑒別實變和非實變有較高價值,若為肺實變則更可能呈現(xiàn)胸膜下病變和胸膜改變。
綜上所述,老年重癥肺炎行床旁超聲檢查可觀察到肺實變、胸膜下病變和胸膜改變等影像特征,并可作為鑒別實變和非實變與,診斷價值較高,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