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冠超
摘 要:抗戰(zhàn)十四年歷史觀的確立是對東北淪陷時期的反殖民斗爭的認可。對東北淪陷時期的美術史研究狀況進行分析,以正確的歷史觀看待淪陷時期的殖民文化策略和反殖民美術運動,呈現歷史真相梳理歷史發(fā)展和遭遇,具有糾正錯誤歷史觀、補白地域美術史,建立區(qū)域美術理論等方面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淪陷時期 歷史書寫權 正確歷史觀
從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到1945年的日本投降是中國東北淪陷的時期,日本在東北扶植了滿清廢帝溥儀建立了偽滿洲國。這期間日本軍國主義利用偽滿傀儡政府不僅加緊對東北的政治統(tǒng)治和經濟掠奪,也強化對東北人民的文化改造和思想滲透,而美術是日本文化殖民策略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表現在美術上,一方面是殖民者美術策略的推進和官辦美術展覽的開設,另一方面是地方美術協會和美展的對抗。在殖民與對抗的過程中推動了淪陷時期中國東北美術運動的發(fā)展。在這場美術運動中,既有中華民族藝術立場的堅持,也有國際潮流多元文化的影響,呈現出復雜多元的文化格局。十四年東北淪陷時期的美術史研究,具有學術和藝術意義。同時,對于中國東北這樣的后殖民地區(qū),當下依然面臨著對殖民歷史的正確認識,我們需要歷史書寫的權力,糾正某些日本右翼學者所謂“建設東北”的觀點,新時期新視野下的東北淪陷時期美術史研究具有一定的政治和現實意義。
一、淪陷時期東北美術的國內外研究狀況
從目前面世的國內外研究成果來看,對淪陷時期東北美術進行直接研究的成果較少,但外源性成果卻有一定數量,關于偽滿洲國時期美術問題的國外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日本和韓國。
1.日、韓等國外研究研究成果豐富
1940年代,日本對淪陷時期的中國東北美術的記載、調查、研究、評論等成果數量充足:1937年,松林桂月的論文《美術展覽會の感想 東洋畫》中描述了自己作為審查要員對偽滿洲國美術的看法;曾擔任偽滿洲國美術家協會委員長的池邊青李在《美術回顧》中就偽滿洲“國展”舉辦的意義、美術行政進行了探討,并駁斥了當時流行的文化被牽制的問題;淺枝青甸在《滿洲美術十年史》中以藝術家和審查要員的身份,以“建設東北”的姿態(tài)回顧了日俄戰(zhàn)爭后,以滿鐵為中心對東北的文化啟發(fā),探討了偽滿洲國十年美術發(fā)展的總體狀況,美術組織等;淺枝次郎在《第二建設和美術運動》一文中提出反對偽滿洲國展中“為美術而美術”的自由主義藝術形式和題材選擇,強調為大東亞戰(zhàn)爭服務,體現“皇國威信”題材,強調所謂的“滿洲獨立美術”的思想。到1943年,日本人對偽滿洲國美術的研究出現了一個高峰,但所有成果不約而同地認可了日偽政府提出的藝文指導綱要策略,是日本提出的“大東亞共榮”口號下的文化殖民成果,也是殖民者霸權下的歷史書寫。
1970年代開始,日本方面開始能夠以批判的視角看待偽滿美術的問題。九十年代之后,相關研究逐漸豐厚,關于偽滿美術的研究是從收集和整理散失的資料開始的。飯野正仁對偽滿洲的報紙、年鑒、日本的雜志進行了摘要和整理,他在《帝國與美術——20世紀三十年代日本的對外美術戰(zhàn)略》一書中還加入了從軍畫家的相關研究;岡村敬二在《滿洲國的美術展覽會》中整理了多個偽滿洲官方美展的基本情況;江川佳秀的《日本美術的腹地——對日本人畫家而言的“滿洲”》,考察了多個美術家到達偽滿洲國的經過與作為,之后的多項研究開始以視覺化方式分析了偽滿洲“官展”的作品群,指出偽滿洲國美術是按照帝國的權威在表現空間中被殖民的狀況。
近年來,韓國也開始關注淪陷時期東北美術的狀況,但主要是作為韓國本國殖民地時期美術研究的比較材料。文貞姬的《東亞官展的審查員和地方特色——以臺灣美術展覽會為中心》一文將滿洲國展作為朝鮮美術展和臺灣展的比較對象進行了初步的研究,她指出在滿洲國展的書法部是作為日本懷柔政策的一環(huán)而存在;金容徹在《滿洲國美術展覽會的設置及其意義》中,分析了偽滿洲國成立以后的日滿美術交流和獲獎作品的傾向進行了詳細的分析。日本、韓國對淪陷時期的東北美術界研究成果豐富,在此類學術研究和探討中也顯示出更大的話語權力。
2.國內相關研究缺乏
國內關于淪陷時期東北美術的研究主要問題是缺少對淪陷時期東北美術的整體研究。因為淪陷時期的東北美術史研究一直不是學術熱點問題,所以研究成果寥寥。姜念東等著《偽滿洲國史》和孫邦主編的《偽滿史料叢書》等著作中對這一時期的美術創(chuàng)作的情況做了簡單介紹。近年來,郭連英、霍楷等發(fā)表論文對日本美術的政治宣傳和美術展覽情況做了一定研究。一些碩士、博士論文注意到了偽滿洲國的美術展覽情況。
從研究上來看,總體上有三個傾向。首先,日本、韓國等對東北淪陷時期的美術界研究成果多于中國國內成果,外源性材料多于國內材料。其次,缺少對東北陷落時期美術歷史的整體研究,缺少對這一時期美術史料的搜集和整理。在東北美術史問題上中國學者缺少話語權。再次,對日本學者在美術史上的某些右翼觀點,缺少學術和資料的支撐,沒有得到及時批判和糾正。
二、 歷史書寫的權力之爭
對東亞近代美術史問題的研究中,尤其是關于近代殖民地美術的研究討論會涉及大量偽滿洲美術研究的問題。但這類國際會議因為在中國幾乎沒有進行關于滿洲美術的重要成果,因此中國大陸學者一直處于缺席狀態(tài)。但對于韓國和中國臺灣,對殖民地時期美術的研究,都是為了確立戰(zhàn)后自己國家、地區(qū)文化的同一性而進行的重要研究題目。國內關于偽滿美術的整體研究的缺失,造成我們在國際上相關問題研究的失語狀態(tài)。
首先,縱觀日本對淪陷時期東北美術的研究,這種殖民者的歷史書寫和研究在殖民時期呈現出被殖民者話語權消失,歷史也隨之消跡的狀態(tài)。后殖民理論認為,“‘無史或 ‘歷史消跡是所有被殖民社會的共同經驗。在殖民者發(fā)現一塊‘新大陸的歷史時刻里,‘新大陸同時也發(fā)現自己化為一張白紙,它原有的歷史、文化從此消跡,取而代之的將是殖民者所記載的歷史。這種歷史的失落也就是 ‘失憶,被殖民者的另一典型遭遇就是被迫 ‘消音?!??譹?訛近些年,日本在闡釋本國近代美術發(fā)展問題時,也是將殖民地美術,尤其是滿洲題材美術和偽滿洲國時期美術列為其近代美術史發(fā)展的一部分而展開研究的。這種研究成果的缺失導致了話語權的不對等。為此,國內開展淪陷時期美術研究就有了更現實的意義,這也是對國家文化復興、文化自信的呼應。
其次,以目前的研究來看,還存在著兩種錯誤的歷史觀亟待糾正。以往日本右翼吹噓日本幫助東北建設“民族文化”,但避而不談對東北美術、文化的扭曲、抑制與摧殘,對東北地區(qū)美術與中國傳統(tǒng)的割裂等。因此,歷史資料中他們的“建設東北”的結論是錯誤的、他們將偽滿洲美術作為其近代美術發(fā)展的一部分,也是錯誤的。這樣的研究否認了東北淪陷時期的官辦美術組織和偽滿洲8次“國展”是日本對中國東北殖民地政策的重要一環(huán);是在推進殖民者制造的新的民族意識和文化權力體系;是從文化上割裂東北與中國的聯系;是進一步加深東北地區(qū)的殖民地化程度的手段。日本右翼竭力宣揚“建設東北論”,客觀上反映了中國學界對相關問題研究的不足。深入研究日本殖民政策下對美術發(fā)展的危害性,是實證日本侵華罪行的有利證據,也是鞭撻日本右翼勢力的理論武器。
再次,對于國內研究而言,應該建立科學的歷史書寫和研究的方法和態(tài)度。走出殖民與被殖民二元對立的狀態(tài),因為二元對立的歷史觀顯然還在殖民統(tǒng)治的權力關系中進行闡述,這將影響我們今天獲得真正民族文化的自由與覺醒。對這段歷史的整理和書寫更應該“樹立自我正名式的文化自信,確保歷史書寫中的主體在場,首先就要在本國政治權力的許可框架下,把控歷史書寫的話語權,在歷史書寫方面打破西方中心主義的話語譜系傳統(tǒng)。”?譺?訛進一步厘清淪陷時期東北美術的發(fā)展有助于正確認識歷史,顯現國內研究獨立的話語空間。
三、正確歷史觀下的淪陷地美術史研究的內容與方法
對于淪陷時期美術史的研究,應以資料建設帶動學術研究,以客觀歷史呈現寄寓主觀政治傾向,將對日本軍國主義文化批判,寓于歷史的敘述之中。
1.淪陷時期東北美術史研究的主要內容
搜集整理文獻資料是美術史研究的開始,要充分利用東北的地緣與文獻資料的區(qū)域優(yōu)勢,廣泛收集檔案留存、畫冊圖錄、報刊雜志以及當時美術家的個人傳記等資料,注重對日本文藝政策、審查制度等資料的搜輯,建設這一時期東北美術研究的豐富翔實的資料庫。關注偽滿洲國文藝政策的文獻、偽滿洲國美術作品展的文獻、偽滿洲國時期東北地區(qū)美術組織和活動文獻、偽滿洲國時期的中日美術家生活創(chuàng)作情況文獻,形成研究的學術基礎。關注新文化運動影響下豐富的民運、協會組織在淪陷時期的延續(xù)及其與偽滿“官展”的對抗,立體歸納東北美術變遷的脈絡。完整呈現這一時期東北美術的發(fā)展變化,描述這一時期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生活和心理歷程,揭示日本軍國主義者對東北美術的改造和戕害。
2.淪陷時期東北美術史研究的方法
首先是運用文獻整理與學術考辨結合的方法。即重視國內的有關文獻,也注重國外的有關學術資料,在翔實的文獻基礎上,對這一時期的東北美術創(chuàng)作、展覽,特別是美術家行跡和生活情況考辨分析。其次,需要運用歷史敘述與藝術分析結合的方法。淪陷時期的東北美術史研究,既是文獻學的,也是歷史學的,還是藝術學的,因此需要多學科融匯貫通的方法。這就要求我們在堅實的歷史資料基礎上,還要通過資料,顯示歷史過程,否則就沒有了歷史的線索和邏輯。但從美術學科來講,更需要擁有審美的和藝術的眼光,重視這一時期美術創(chuàng)作風格和形式的變化,也重視對藝術家的審美心理分析。在對比分析中尋找這一時期東北美術的獨特演變軌跡。最后是客觀呈現與理論批評結合的方法。歷史需要客觀,客觀呈現歷史是歷史學的基礎。但是任何客觀呈現,總是有思想基礎,有理論模式。日本學者在對偽滿洲國時期的研究中,常常以歷史資料和考辨為標榜,但是他們基本立場通常是為軍國主義的文化殖民政策辯護。這一點我們必須有清醒的認識,應當旗幟鮮明堅持正確的歷史觀,厘清日本對中國東北文藝殖民統(tǒng)治的若干理論問題。
結語
面對復雜的后殖民地區(qū)歷史梳理問題,研究者應該走出二元的思維方式,正確看待歷史,挖掘民族文化內涵。東北淪陷時期美術史的研究既然不能回避,就需要在科學的歷史觀指導下進行研究,尤其對于淪陷時期東北美術家的文化抵抗應該予以充分的重視和肯定。目前國內已逐步確立了“十四年抗戰(zhàn)”史觀,但關于東北淪陷十四年史仍有很多問題存在含混和錯誤的描述。對淪陷時期東北美術史的研究有利于深化對“十四年抗戰(zhàn)”美術史的研究。東北淪陷時期的美術史研究,不僅具有學術和藝術意義,也對糾正某些日本右翼學者所謂“建設東北”的觀點,具有一定的政治和現實意義。
注釋:
朱雙一.從新殖民主義的批判到后殖民主義的崛起——1970 年代以來臺灣社會文化思潮發(fā)展的一條脈絡[J].臺灣研究集刊,2001(4).
黃成華.后殖民理論爭奪歷史書寫權的批判研究[J].社科縱橫,1919(9):118.
參考文獻:
[1]東北淪陷十四年史總編室,日本殖民地文化研究會編.偽滿洲國的真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2]【日】満洲藝文年鑑編纂委員會編.満洲藝文年鑑.滿洲冨山房,1942.
[3]【韓】金容徹.満洲國美術展覧會の設置とその意義.韓國近現代美術史學.18集.韓國近現代美術史學會,2007.
注:黑龍江省哲社項目“東北淪陷時期美術展覽與文化侵略研究”課題編號:18YSB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