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寫就的墓志銘始于14世紀中葉,至伊麗莎白時代(1558年-1603年),墓志銘開始帶有明顯的文學(xué)色彩。16世紀末,用詩歌體寫墓志銘已頗為流行。17世紀歐洲墓志銘空前繁榮,許多著名的墓志銘都是文人雅士的即興之作,并非為了用在墓碑上,如本·瓊森、約翰·彌爾頓等詩人都給后世留下了優(yōu)秀的作品。關(guān)于人們寫墓志銘的用意,英國湖畔派詩人華茲華斯在《論墓志銘》中說:人們創(chuàng)作墓志銘有兩個愿望——保存死者余骸和便于記憶。
與我國不同,歐洲國家的墓志銘敘事議論對話描寫較少,而以抒情為主。很多情況下,甚至不會介紹墓主的生平,只揭示主要特征或闡述一個觀點。多以簡短為特色,語言哲理性強,風(fēng)格多樣。
英國17世紀后期最重要的作家德萊頓為他妻子寫的墓志銘只是兩行詩:這兒躺著我的夫人;就讓她安臥在此吧!現(xiàn)在她已長眠,我也得到安寧。英國18世紀執(zhí)文壇牛耳的著名學(xué)者塞繆爾·約翰遜為一位同輩作家所寫的墓志銘雖是散體,但依然“簡約不簡單”:奧利弗·哥爾斯密,詩人,博物學(xué)家和歷史學(xué)家;幾乎沒有什么他未曾涉獵,而凡涉獵者他皆有所建樹,并為之增色。法國作家司湯達的墓志銘同樣精煉:“米蘭人(他曾僑居米蘭)亨利·貝爾(司湯達的原名)安眠于此,他活過、愛過、寫過?!泵绹骷荫R克·吐溫的墓志銘是:“他觀察著世態(tài)的變化,但講述的卻是人間的真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