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佳惠
《哈姆雷特》作為莎士比亞悲劇中成就最高的作品,其中最吸引人角色之一就是主人公哈姆雷特。造成他悲劇命運的因素有很多,他的性格就是原因之一。學者彭聃齡在《普通心理學》一書中說道,從人格的功能性角度來說,人格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一個人的生活方式,甚至會決定人的命運,因而是人生成敗的根源之一。人的性格也并非完全是先天的,這與人生長生活的環(huán)境是密不可分的。本文所要探究的就是造成哈姆雷特悲劇性格的原因。
一、《哈姆雷特》創(chuàng)作背景
哈姆雷特的性格其實也是對作者思想的一定反映?!豆防滋亍肥巧勘葋喸谒牡诙€創(chuàng)作時期所寫成的,這部作品不但對后世作家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時反映了哈姆雷特對當時英國文藝復興時期的真實想法。當時社會正處于封建主義社會過渡到資本主義社會的階段,社會矛盾激化,社會動蕩不安。作者莎士比亞處身于這樣的環(huán)境下生活,也透過種種浮華的表面看到了社會的黑暗與罪惡?!豆防滋亍冯m然將背景放到了丹麥,但是其最終的核心思想?yún)s又不僅僅局限于丹麥,而是對文藝復興運動一味強調(diào)個性解放的反思。
二、哈姆雷特的悲劇性格
性格是一種與社會相關(guān)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包含有許多社會道德含義。它也表現(xiàn)了人對現(xiàn)實和周圍環(huán)境的態(tài)度。哈姆雷特的悲劇性格不斷推動著情節(jié)的發(fā)展。人格心理學家奧爾波特的人格特質(zhì)理論認為,特質(zhì)是決定個體行為的基本特性。哈姆雷特的性格在影響著他的行動,而他的行動決定著他的命運。
(一)憂郁多疑的性格
哈姆雷特原本生活得無憂無慮。然而,老國王的突然離世,一切都改變了。他的叔父繼承了王位,母親也隨之改嫁于他。哈姆雷特最好的朋友也成了惡魔的幫兇。此后,哈姆雷特性格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他開始變得憂郁、多疑,甚至開始“裝瘋賣傻”,就連心愛的女孩奧菲利亞也不再與他來往。哈姆雷特對奧菲利亞說了看似瘋瘋癲癲的真心的話,而奧菲利亞回道:“一顆那么高貴的心就這樣隕落了。那我就是一切女人中最傷心的,我曾經(jīng)從他音樂般的誓言中吸取甘蜜,現(xiàn)在,卻眼看著他的理智像一串美妙的銀鈴般失去了和諧的音調(diào)。無與倫比的青春在瘋狂中凋謝了……”這段話體現(xiàn)出曾經(jīng)的哈姆雷特無論是對待愛情還是他的青春都是充滿了熱情和希望的,然而現(xiàn)在他心中卻失去了對人一切美好的希望。他變得憂郁、多疑了,而在他遇見自己父親的鬼魂而得知一切事情的真相后,變得更加瘋狂。當哈姆雷特心中的理想被破滅后,在他看來人都具有陰暗邪惡的靈魂。之后,復仇這項使命成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直到他生命的盡頭。這也奠定了他悲劇命運的結(jié)局。
(二)優(yōu)柔寡斷的矛盾心理
哈姆雷特優(yōu)柔寡斷的性格體現(xiàn)在他對復仇計劃的猶豫不決。這種矛盾的心理可以通過心理學上的行為決策理論進行解釋。行為決策理論認為,決策者想要做出最優(yōu)的決策是不太可能的。學者紐維爾和西蒙認為,人們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是靠以往的經(jīng)驗,而不是在考慮一切條件后精確完美的決策。然而,哈姆雷特顧慮太多,以至于他遲遲做不出復仇的決定。
“這樣重重的顧慮使我們?nèi)兂闪伺撤蛄?,使決心發(fā)出的光彩被沉重的思維蒙上了一層灰色,使那些高瞻遠矚的計劃半途夭折……”無論是復仇的決心還是復仇的計劃,都因為哈姆雷特的猶豫而有所動搖。“死了,睡著了,睡著了也許還會做夢”“死后做的夢,會夢到些什么”,實際上可以理解為哈姆雷特無法知道他復仇后帶來的后果而擔驚受怕。重重的顧慮讓他沒有辦法做出復仇的決定。而這種心理害人也害己,當他每次陷入到這種兩難境地時,都會造成他人的死亡。他不斷地失去,最后一無所有。哈姆雷特的心中充滿了各種復雜的矛盾。這更使他選擇使用“裝瘋”來面對現(xiàn)實。但是又在不斷地糾結(jié)自己行為動機的對錯與否。
哈姆雷特恨克勞迪思,他恨那個殺了他父親、搶了他父親的王冠以及強娶了他母后的克勞迪思,而他對失去貞潔的王后也有諸多的責怪,甚至加以強烈的指責。但是哈姆雷特又為什么要猶豫不決呢?同樣是要為父報仇的福丁布拉斯和雷歐提斯,在復仇這方面卻從來都沒有猶豫過。雷歐提斯說:“今生怎樣來生怎樣我一概不管,只要為我的父親報殺身之仇!”而福丁布拉斯也在為了奪回當初他的父親所喪失的土地而努力。哈姆雷特也說道:“真正的偉大不是輕舉妄動,而是在榮譽遭遇危險的時候,即使為了一根稻草之微,也要慷慨力爭?!边@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哈姆雷特的矛盾心理。
對于雷歐提斯來說,他的殺夫仇人是與自己毫無血緣與倫理關(guān)系的哈姆雷特,而福丁布拉斯,他是要奪回他父親失去的土地,來捍衛(wèi)父親的尊嚴,既不是要殺人性命,也不損害自己親屬的利益。但是哈姆雷特不同,他所要面對的人,一個是已經(jīng)背叛父親的母親,另一個是自己的叔父,也是自己名義上的父親。他要復仇,就意味著他要殺自己的親人,而失去了遮羞布的王后同樣會痛苦不堪。道德倫理與親情的紐帶一直都橫亙在哈姆雷特的復仇中間,所以他猶豫不決。他這種猶豫不決是來自內(nèi)心人性與人道的掙扎。為此,他陷入到一種極度的精神痛苦之中。
三、影響主人公悲劇性格的因素
哈姆雷特的性格憂郁、多疑、優(yōu)柔寡斷。這樣的性格有其成因。
(一)缺乏豐富的社會經(jīng)驗
哈姆雷特的生長環(huán)境是優(yōu)越的,他是一個有理想、有魄力、善于思考的文學青年。在筆者看來,在他父親身死之前,他活得陽光,也活得熱情。他過去可以竭盡全力追尋自己想要的。在前期,哈姆雷特只是一個學生,并不具有豐富的社會閱歷。對于外面的一切丑惡,他還不能真切地了解。而現(xiàn)在整個王國的命運都與他的命運緊緊相連。他要擔負起復仇的使命,要與黑暗勢力作斗爭。所以在突然遭遇到這樣最為黑暗的變故時,他的心理承受能力并沒有那么強大。
在優(yōu)越的成長環(huán)境與教育背景下,最初的哈姆雷特在腦海里憧憬著美好的未來。他同樣認為人都是美好善良的,都是值得被尊重的。但是后來,哈姆雷特卻發(fā)現(xiàn)人也有自私、邪惡、虛偽的一面。他很難接受這一切,特別是自己身邊的親人與愛人逐漸離自己遠去以后。他對別人極度失望,不愿信賴和依附別人,這也使他處在了一個孤立無援的境地。這也奠定了他最終走向毀滅的結(ji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