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悅
摘 要:“認識厘米”這節(jié)課是蘇教版教材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內容,本文以現實生活為背景,以有效用的學習活動為主線,以積極的情感為動力,帶領學生再操作體驗中認識厘米,體會1厘米,感知1厘米在生活中的必要性。
關鍵詞:導圖式 教學設計
一、激發(fā)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需要
教師:生活中有的物體大,有的物體小,有的物體長,有的物體短。比如說我們的黑板的長就比我們的課桌的長要長,反過來,課桌的長就比黑板的長要短,那這個課桌到底有多長,想知道嗎?老師啊,今天使用了手機這樣的一個工具,老師是這樣測量的。請看:1個,2個,3個,4個,我的結果是課桌大約有4個手機長,(板書:課桌大約有4個)你想來試一試,課桌大約有多長嗎?
學生道:想!這就有效激發(fā)了學生對學習長度單位的興趣。學生都是帶著思考坐在教室的,學生對厘米的認知從“平衡”到“不平衡”是一個思維進步的過程。學生的思維在經歷交鋒,修正,認知后會達到一個統(tǒng)一,這樣自然而然地產生了統(tǒng)一度量單位的需要,順應學生的思維認識基礎,才能對主動體驗產生積極的作用。
二、關注體驗,建立1厘米的概念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中充分利用已有的條件,讓學生參與課堂,在操作中感知知識發(fā)展的順序,能有效地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學習。1厘米的長度到底有多長,是二年級學生認識厘米的重點,從1厘米的小方塊,尺子上的1厘米,嘗試通過想象1厘米,擺一擺,1厘米地再想象,找一找,認一認等一列的操作體驗活動,在動腦,動手,動眼等活動中,正確而清晰地認識1厘米的表象,為后面的學習做好鋪墊。
在體驗中,大多數的學生認為測量需要從0刻度開始,但是這只是測量的一種方法,并未涉及測量的本質。在兩種測量方法同時出示后,讓學生明確左端對準0刻度僅僅是測量的一種方法,左端對準任意刻度,數一數有幾個1厘米,測量物體的長度才是學生的認知從經驗的表層階段上升到科學的理性階段。明白1厘米不是指一個刻度,而是指一段長度,比如刻度0到刻度1這一段,對1厘米的認知再深化。
三、讓學生認知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學習開始都是用“量課桌的長”引入,學生選擇不同的東西,導致量的成效表述不一致,必須要用相同的測量工具,才能得到確定的、一致的結果,從而導出需要用統(tǒng)一的長度單位——厘米。
長度單位1厘米的產生是實際生活的需要,產生于兩個物體的長度不能直接比較的情況下,需要借助于作為中介的其他物體長度進行測量,設計了一個有意讓學生滋生疑惑、生成矛盾沖突的環(huán)節(jié)一一匯報度量課桌長的結果,發(fā)現結果不一樣,讓每一位學生在觀察、驚訝中,感受長度單位產生的現實需要。為理解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奠定堅實的基礎。接著,學生自然產生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需要,從而讓其中一種長度單位——厘米的學習水到渠成。學生經歷了統(tǒng)一長度單位需要的心路歷程,也讓學生感受到前人在形成長度計量單位過程中的聰慧。
四、在操作活動中建立1厘米的量感
在教學中,教師是分兩步進行的,第一步是用1厘米的小正方形作為工具,讓學生初步感知1厘米有多長,第二步是觀察直尺,量感1厘米有多長。主要采用觀察、操作、猜測、驗證、交流等有趣的數學活動,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學生在輕松、愉悅、富有挑戰(zhàn)的氛圍中去學習感知1厘米。
首先1厘米到底有多長對學生而言是抽象的,如何落實這個教學重點呢?在教學中分成幾個步驟:擺一擺——手中1厘米長的小正方形,實物建表象;認一認——游戲演示1厘米,操作建表象;想象——想想1厘米,形成表象;找一找——1厘米與實物相連,建立1厘米清晰表象,幫助學生真正掌握1厘米的概念,如此多樣的體驗活動、層遞式的設計,足以讓每位學生形成非常準確、非常牢靠的1厘米長的空間觀念。
在1厘米的量感中,讓學生充分體會,直尺是測量物體的必要工具,尺子上有長短不同的刻度線,有不同的數字,兩條長刻度線之間的長度是1厘米,1厘米之間又有很多短刻度線,數一數并用手指在尺上比畫1厘米,體會它的長度,聯想長約1厘米的物體,把1厘米的長度保存在記憶中。作為以厘米為單位的長度測量工具塑料尺就是計量單位1厘米的集合。
五、在自主探究中認識幾厘米的長度
在自主探究中,分三個層次,第一步是從直尺上找出幾厘米的長度,第二步是測量長度為幾厘米的小紙條,第三步是畫幾厘米的線段。
在教學中發(fā)現學生在認識長度時會出現一些問題,第一種,學生用尺測量時,把被測物體的左端與0刻度線對齊,被測量物體的右端對準9。從0到9共有10個數,所以被測物體的長度是10厘米。第二種,學生用尺測量時,把被測物體的左端與1刻度線對齊,被測量物體的右端對準9,所以被測物體的長度是10厘米。深入分析不難得出,學生對厘米的認識不等于對尺本質的認識。從本質上說,“尺”是長度計量單位1厘米的集合,用直尺測量物體長度的本質是看“對象中含有多少個單位1厘米”,即與“單位個數”的對應與重合。長度測量工具的“創(chuàng)造者”測量物體長度的本質是看“被測量對象中含有多少個單位1厘米”,有幾個1厘米就是幾厘米。
所以在正式上課的時候,為了突破學生的難點,教師把教學從直尺上找出幾厘米的長度放在了前面。先認清直尺上的幾厘米,在直尺上找固定長度的厘米,從不同的刻度開始,豐富學生的思考,在充分認識2厘米、5厘米、10厘米的基礎上再測量紙條的長度,這樣就更好地建立幾個1厘米就是幾厘米的數學感知。
最后畫線段的時候,讓學生先估計一下線段大約有多長,幫助學生真正掌握1厘米的概念,再借助直尺畫出線段,教師想在如此多的體驗活動,層遞式的設計,足以讓每位學生形成非常準確、非常牢靠的1厘米長的空間觀念。
“認識厘米”這節(jié)課教學結束還有不足,首先是學具的選擇,選擇1厘米的小正方形紙片,對二年級的學生來說有點太輕,其次在建立表象1厘米的長度的時候要注意時間的把握,把時間和空間交給學生,以促進學生的感知豐富為導向,老師適當指導,不可為了趕教學進度加快節(jié)奏,讓學生真正學會掌握知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