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斯迪安是一名鳥類研究學者,對于鳥類學的熱愛讓他將畢生的精力都投入到了這個領域之中。失去了父母的白額雁無法學習遷徙的技巧,于是科斯迪安決定駕駛輕航指引幼鳥們從挪威遷徙到目的地法國。然而,在向巴黎博物館申請經(jīng)費時,科斯迪安卻遭到了拒絕。
托馬斯來到了父親的農(nóng)舍度假,剛開始,這個男孩并不理解為什么科斯迪安總是如此的關心鳥類,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托馬斯也漸漸被神奇的鳥兒所吸引。一天,科斯迪安震驚地發(fā)現(xiàn),托馬斯私自駕駛輕航踏上了引導鳥類遷徙的旅途。
點評:近30年來,將近 1/3 的鳥類從歐洲大陸消失。法國氣象學家在20多年前就留意到這一現(xiàn)象,認為是灰雁遷徙路線太危險所致。城市、強光污染、噪聲都會對遷徙造成干擾,最危險的人類,非法盜獵者會在遷徙路線掛起鳥網(wǎng),導致成千只候鳥因為掛網(wǎng)而死亡。所以影片中的主角決定開著自己的超輕型飛機,帶著野雁們一起遷徙,幫他們尋找安全的路線。從 1995 年開始,這一飛就是 25 年。情節(jié)與《伴我高飛》非常接近,也都是取材于真實的故事。風格寫實,與《伴我高飛》相比,戲劇性與夸張程度不足,個人認為,這降低了電影的觀賞性。不過,依然令人感動。對抗體制,追求真理,心懷對自然的熱愛,這才是正能量。
亞馬遜預訂的一部8集的科幻劇集《環(huán)形物語》,基于瑞典藝術家Simon Stalenhag創(chuàng)作的科幻畫作,馬克·羅曼尼克執(zhí)導,馬特·里夫斯的制片公司6th & Idaho、瑞典的Indio、Fox 21聯(lián)合制作。畫作探索了一群生活在“The Loop”之上的人民的生活,The Loop是一個為了探索和解開宇宙奧秘的機器,它使以前只有科幻小說里才有的東西成為可能。在這個奇幻、神秘的小鎮(zhèn)上,講述著辛酸的人類故事,講述著赤裸裸的普遍情感體驗,同時又利用了流派敘事的計謀。
點評:視覺上那位瑞典插畫師Simon Stalenhag的畫作通過本片美術風格可以說是得到了完美復刻,內(nèi)容上則像是讀完一本《小城畸人》或是《米格爾街》式的互有牽連又相對獨立的科幻短篇小說集,除了探索宇宙的硬科幻,這“本”科幻小說集基本匯集了那些因為失去、心碎、宿命、無緣等等一切作為常人所經(jīng)歷的痛苦,而去期盼和想象的科幻本質的命題——穿越時間交換靈魂、時間停駐、平行空間。
繼《突然,響起一陣敲門聲》之后,短篇小說大師埃特加·凱雷特創(chuàng)作的全新短篇小說集。一個傷感又好笑的馬戲團炮彈飛人;一個五十歲還在啃老的窩囊兒子;一個想要重返人間的憂郁天使;幾個為拯救被變成兔子的爸爸而勇敢逃跑的小女兒;一個在房間中央供著被壓成小小鐵塊的汽車的單身男子;一個執(zhí)意要買商店收銀機給兒子做生日禮物的離異男子……他的故事常常發(fā)生在奇異、灼熱和歡騰的事物交會的十字路口。他筆下的人物與之搏斗的,是父母和家庭、戰(zhàn)爭和游戲、煙酒和蛋糕、記憶和愛。這些故事從來不會抵達通常預期的結局,但總是能帶給人驚喜、快樂和感動。
點評:埃特加·凱雷特保持了一貫的高水準,生活中的荒誕小事仿佛過靜電,甜中帶傷。早期《想成為神的巴士司機》時的凱雷特尤為關注自我認知題材,到中期《突然,響起一陣敲門聲》時開始有意識地形成自我風格,通過想象世界擺脫現(xiàn)實困境。到近期這部《銀河系》,凱雷特仿佛與自我和解了,過盡千帆又回歸到現(xiàn)實。選集里幾篇科幻短篇依然讓我驚喜,筆力扛鼎,可以直接改編成硬科幻電影劇本了。
這不僅是一本有如神助完成的大百科全書,它對這個世界深刻的預言性和未來感,讓它的分量和價值歷久彌新。數(shù)十年來,它已發(fā)酵成為文學界的第一奇書,不斷撩撥著閱讀的挑戰(zhàn)者,激發(fā)著炫酷、前衛(wèi)的靈感,也一直在等待著未來真正的讀者去挑戰(zhàn)它。像許多后現(xiàn)代主義小說一樣,沒有什么故事情節(jié),全書由許多零散插曲和作者似是而非的議論構成,內(nèi)容包括現(xiàn)代物理、火箭工程、高等數(shù)學等等。
點評:如果你是一個軍事迷,對于秘密武器比較愛好,那就閱讀這本書吧。但還是推薦去讀一讀英文,至少應該中英對照著讀。因為中文版的翻譯者顯然這方面的知識欠缺,所以紕漏不少。比如中文版第22頁:“石板藍色的天幕下,可以看見一些褪色的軟貝雷帽,還有一些打開自動裝置的英式3型輕機槍……” ?“英式3型輕機槍”是什么東東?我們看看原文,原來是“Mark III Stens set on automatic”(馬克3型司登沖鋒槍,扣在連發(fā)擋上), 司登是沖鋒槍,不是輕機槍,也不是什么“打開自動裝置”,司登有單發(fā)和連發(fā)兩種設置,設置為連發(fā)的時候,扣動扳機,沖鋒槍會連續(xù)射擊。設置為單發(fā)的時候,扣一次扳機,只能打一發(fā)子彈。這簡短的描述,一番如臨大敵的景象就躍然紙上。
本書編排精妙,切入點新穎有趣,是為一位不小心“被穿越”的旅行者而打造的生存指南,讀者可以跟隨作者的腦洞,搭乘時間機器返回那些曾經(jīng)在傳說中聽過的時間、地點,根據(jù)具體的情境思考自己該如何生存。
點評:剛剛讀完這本書,感覺收獲頗多。這本書整體語言詼諧幽默,很適合做科普類讀物。與其說這是萬物發(fā)明指南,不如說是一部人類簡史。從人類的誕生到現(xiàn)在,技術的進步一直曲曲折折,發(fā)現(xiàn),遺忘,然后再發(fā)現(xiàn)。新的技術偶然間發(fā)現(xiàn),然后遺忘個幾百年又被再次拾起。我們?nèi)缃裥W生都知道的常識,原來也是經(jīng)過大量時間累積才發(fā)現(xiàn)的。縱觀古今,科技大爆炸也就近百年時間,之前人類社會的幾萬年,技術一直沒太大進步。某種程度上來說,我覺得人類能有今天的文明,是幸運加巧合。
任職廣州中山大學,畫家,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電腦報》專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