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 洋
(武漢市中醫(yī)醫(yī)院二橋院分院,湖北 武漢 430000)
頸椎病是頸椎結構退化致使鄰近組織受到壓迫和刺激的一種疾病[1]。此疾病主要由外因與內因導致,外因主要是由于慢性勞損、外傷和受到寒涼風濕等導致,而內因主要是由工作生活環(huán)境、性質和年齡增長等導致。此二者互為因果,且互相影響,均可造成頸椎小關節(jié)紊亂位移、頸椎力學平衡失調、肌肉攣縮或痙攣、骨質增生形成、鈣化、椎間盤變性及損傷等,從而導致壓迫、刺激椎動脈引發(fā)血液循環(huán)不暢、神經組織缺氧、缺血及營養(yǎng)障礙等病理改變[2]。目前,由于單一護理方法并不能在臨床達到理想效果,無法滿足患者需求。因此,本文以分析對比兩組不同護理方式在頸椎病患者臨床治療中起到的效果,報告如下。
以190例于2017.1~2017.12期間在本院進行治療的頸椎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jù)入院時間先后順序進行分組,以95例于2017.1~2017.6期間入院患者作為對照組(常規(guī)護理),另以95例于2017.6~2017.12期間入院患者作為觀察組(護理干預)。對照組中男性46例,女性49例,年齡26~71歲,平均年齡(45.4±2.8)歲,病程2月~10年,平均病程(4.6±0.8)年。觀察組中男性44例,女性51例,年齡25~70歲,平均年齡(46.1±2.6)歲,病程1月~10年,平均病程(4.9±0.6)年。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通過檢查、診斷符合頸椎病診斷標準,且自愿參加研究并簽字,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有意識障礙、精神病史及家族病史等患者。兩組性別、年齡和病程等臨床資料基本一致(P>0.05)。
1.2.1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采取手法復位配合超聲中頻治療,具體如下:①手法復位:以右側旋轉為例,醫(yī)生站在患者患側,使患者采取坐位,頭部前屈10°左右,醫(yī)生右側半曲肘關節(jié),位于患者下頜處,左手拇指按在患者關節(jié)病變部,同時緩慢向上發(fā)力,將其頭部往上拔伸,且漸漸往右側旋轉到最大限度時,立即過旋10°左右,同時左手拇指發(fā)力推頂患椎復位,可聽見一聲或數(shù)聲彈響聲。左側旋轉同法。注:在手法復位時,嚴禁使用蠻力,避免不良后果。②超聲中頻治療:具有經過電流磁場震動,以使局部刺激,達到局部改善血液循環(huán),促進吸收藥物的作用。每次20 min,每日2次,根據(jù)患者具體情況可進行適當調整。
1.2.2 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護理,進行指導正確用藥、飲食、合理康復訓練及嚴密觀察病情等護理,而觀察組則在其基礎上采取干預護理,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2.2.1 手法復位后護理
行手法復位后,患者需使頸部固定,以限制其患病部活動,可有效降低軟組織反應,取平臥位。
1.2.2.2 超聲中頻治療護理
使患者采取俯臥位,根據(jù)患者頸椎病變情況放置電極板。例如:①屈曲型患者由于勁曲反張或變直導致伸功能受限,電極板應放于頸椎6、7節(jié),以糾正頸椎反張曲線變直,鞏固復位手法效果。②伸直型患者由于頸部前屈受限,電極板應放于頸椎3、4節(jié),以糾正頸椎曲線前凸,同樣鞏固復位手法效果。
1.2.2.3 心理護理干預
護理人員需主動采取和藹態(tài)度和患者溝通,嚴密觀察其心理變化,加以正確引導,并且對患者提出的問題耐心解答,以易于理解的方式解釋治療方法和預期效果,并有針對性地說服和鼓勵他們引入成功的醫(yī)療記錄。提高患者治療信心與依從性,消除不良情緒,另患者更積極地配合治療。
1.2.2.4 急性期護理
急性期頸椎病患者癥狀主要有頭暈、頭痛、惡心、頸肩痛及耳鳴等。因此,在急性期需使患者常臥床靜養(yǎng)與強化基礎護理,另需協(xié)助其日?;顒?,防止發(fā)生意外。
1.2.2.5 恢復期護理
恢復期是指急性期癥狀減輕后的時期,在此時期可進行緩慢運動鍛煉,以使運動功能增強,還可促進頸部血液循環(huán),有利于患者加快康復。例如:使患者站立、挺胸、抬頭,雙臂自然下垂,雙腳與肩同寬,頭部向左右側偏到最大限度,再做下顎抵住前胸,緩緩抬起到后仰最大限度,同樣再從后向前,重復鍛煉,時間從短到長。
1.2.2.6 出院指導
出院時需準確評估患者各項狀態(tài),并進行出院指導,包括嚴禁長時間伏案低頭、大幅度活動頭部和易產生頸部疲勞感活動等,且需堅持功能鍛煉。
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且頸椎生理曲度恢復。有效:臨床癥狀減輕且頸椎生理曲度有所改善。無效:臨床癥狀與頸椎生理曲度無改善甚至惡化。
數(shù)據(jù)通過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X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x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護理總有效率為95.79%顯著高于對照組81.05%(P<0.05)。見表1:
表1 兩組總有效率比較(n=95,%)
頸椎病是由于頸椎和周圍軟組織發(fā)生病理性改變而導致頸髓椎動脈、頸神經根、交感神經及鄰近組織受到刺激和壓迫所產生的各種癥狀,且受刺激和壓迫程度不同,臨床癥狀表現(xiàn)同樣不同[4]。有研究發(fā)現(xiàn)[5]:手法復位可糾正由椎間失穩(wěn)引發(fā)的小關節(jié)紊亂,且可改變對椎動脈產生壓迫的骨刺位置,可有效改善臨床癥狀。而超聲中頻治療具有消炎、止痛、鍛煉肌肉及改善血液局部循環(huán)作用。其中護理干預十分重要,其可通過改善患者不良情緒、提高依從性以達到提高治療效果與預后目的。
本文研究發(fā)現(xiàn):手法復位配合超聲中頻治療后,對患者采取護理干預其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5.79%顯著高于對照組81.05%(P<0.05)。說明手法復位配合超聲中頻不僅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消除局部刺激和緩解軟組織痙攣,還能促進椎間孔周圍關節(jié)囊滑膜水腫充血反應炎癥消退。而護理干預能提升治療及預后效果,加快患者康復速度,具有積極影響作用。
綜上所述,手法復位配合超聲中頻治療后采取護理干預可使患者的治療效果和預后效果有效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積極影響作用,值得臨床使用并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