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飛
【摘要】讀民間故事,情節(jié)與角色最吸引學生,民間故事的文體特征、文學美感和文化氣息易被學生忽略,然而這些正是民間故事寶貴的言語生長點。民間故事教學應刪去繁瑣的內容分析,聚焦本體性教學內容,引領學生在比照中感受民間故事的文體特征,在講述中體驗民間故事的文學美感,在延展中浸潤民間故事的文化氣息,著力提升言語智能。
【關鍵詞】民間故事 文體特征 文學美感 文化氣息 言語生長點
民間故事是一種口頭文學,老百姓既是民間故事的創(chuàng)作者,又是民間故事的傳播者。老百姓用通俗、生動的語言,訴說著自己的生存狀態(tài)和心理渴求?;凇罢Z用”理念,民間故事教學應突破故事情節(jié)與角色形象層面,開發(fā)并利用言語生長點,提高學生言語發(fā)現(xiàn)和言語表現(xiàn)的能力。
一、比照:感受民間故事的文體特征
民間故事口語化、情節(jié)夸張、想象奇特等特征較明顯,而版本多樣、結構類化、主題向善等特征則不易發(fā)現(xiàn)。這些不易發(fā)現(xiàn)的文體特征,適宜采用“比照”策略組織教學。比照,可以發(fā)生在同一文本內部,也可以發(fā)生在不同文本之間,可以帶給學生言語發(fā)現(xiàn)的愉悅感和言語拔節(jié)的獲得感。
1.故事版本多樣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價值觀的變化,民間故事的內容不斷被講述者加工著,創(chuàng)造著,從而使題材相同的故事在不同地區(qū)、不同時期產生了不同版本。虞大明老師執(zhí)教《牛郎織女》一課時,結合課文出示另一個版本的《牛郎織女》連環(huán)畫,讓學生比照。在課文中牛郎披著牛皮能飛上天,而連環(huán)畫中是剪下牛的尾巴,在額頭上掃一掃飛上天。學生發(fā)現(xiàn),同一個民間故事在流傳過程中很可能出現(xiàn)不同樣態(tài)。如果某個題材的民間故事有多個版本,比照閱讀必然樂趣無窮。
2.故事結構類化
在口耳相傳的過程中,為了防止重要信息被聽者忽略,民間故事的講述者常采用重疊、反復的結構形式。比如《獵人海力布》中,龍王的女兒小白蛇兩次叮囑海力布不要泄露從動物那兒聽到的消息。通過比照,學生發(fā)現(xiàn)兩次叮囑同中有異,第二次使用了“無論……都……”“馬上”“永遠”等詞語,還運用了感嘆號,既強調違反禁忌的嚴重后果,又推動故事情節(jié)向前發(fā)展,有扣人心弦的表達效果。
把兩個或兩個以上同一母題的民間故事放在一起比較,也能揭示故事結構的共性規(guī)律。周益民老師執(zhí)教《巧女故事》時,讓學生對比閱讀《九斤姑娘》和《巧姑妙答》,表格式學習單中設置了四個比照項:“遇到的問題”“旁人的表現(xiàn)”“巧女的表現(xiàn)”和“故事的結果”。一番探究之后,學生驚喜地發(fā)現(xiàn)了“巧女故事”的基本思路都是某人遇到難題,女兒或妻子等“巧女”挺身而出,憑借機敏解決難題,最終維護了家庭利益。
3.故事主題向善
民間故事積極傳播正能量,通常在是與非、善與惡等二元對立中體現(xiàn)“懲惡揚善”這一主題。蔣軍晶老師教學《漁夫的故事》時,告訴學生教材《漁夫的故事》節(jié)選自《一千零一夜》,并提供原版故事中的后續(xù)情節(jié)滿足學生的閱讀需求。通過比照兩份故事的結局,學生發(fā)現(xiàn):教材中的故事提醒人們不應原諒壞人,要想辦法戰(zhàn)勝他們;原版中的故事則告訴人們壞人也有可能變好,我們有時候要選擇原諒。此時,蔣老師進一步啟發(fā)學生思考為什么民間故事大多選擇原諒,輕巧地揭示了民間故事“主題向善”這一文體特征。
二、講述:體驗民間故事的文學美感
“山歌是用來唱的,故事是用來講的?!笨陬^性是民間故事的言語特征,講述順應了民間故事的這一特征。講述的過程,是學生積累文本語言、表達民間故事、體驗文學美感的過程。指導學生講民間故事,應處理好以下三對語言間的關系:
1.敘述語言和角色語言
講述民間故事,敘述語言和角色語言應區(qū)別對待。敘述語言要講得自然熨帖,角色語言要講得有聲有色,契合角色個性和具體情境。然而,學生講述時,容易把角色語言講得類似于敘述語言,使其淹沒在敘述語言之中。指導學生講好角色語言,一般在語氣、語調、語速、重音、停頓等方面下功夫。如在《牛郎織女》中,織女一邊飛向天空,一邊向著孩子喊道:“快去找爸爸!”講述時,學生受提示語和感嘆號的影響,一般會大聲喊出織女的話。教師指導講述時,可以啟發(fā)學生想象當時的場景,織女已經飛上天空,離孩子越來越遠,所以講述織女的話時聲音應該由大到小。這樣人情入境地講故事,才能把故事講得生動有趣,彰顯講述帶給民間故事的具象之美。
2.直述語言和轉述語言
講述民間故事,人物的語言可以原封不動地講述,也可以以其他角色的口吻進行轉述,前者叫直述語言,后者叫轉述語言。轉述,是創(chuàng)造性講述的一種。教學《獵人海力布》時,我指導學生分別以海力布和小白蛇的口吻,講一講海力布救小白蛇的部分。以海力布的口吻講,重點指導改變人稱;以小白蛇的口吻講,側重指導根據(jù)語境調整內容。一開始小白蛇并不認識海力布,不知道海力布是去打獵。所以,海力布的名字以及他去深山的目的,可以安排在海力布救了小白蛇以后,由海力布親口告訴小白蛇。學生在此環(huán)節(jié)習得方法后,后面再以海力布或鄉(xiāng)親們的口吻講海力布勸鄉(xiāng)親們趕快搬家的部分,便可順利地遷移運用,體驗講述帶給民間故事的變化之美。
3.文本語言和補白語言
民間故事中有些情節(jié)寫得比較簡略,給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間。抓住文本的空白點,引導學生適當豐富細節(jié),有利于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講述的能力。講述者,可根據(jù)需要添加角色的外貌、神態(tài)、動作、語言、心理描寫,或者添加擬聲詞、環(huán)境描寫等內容,從而使講述更生動,更吸引人,讓聽者有身臨其境之感。教學《獵人海力布》時,有一位教師結合學生的講述組織討論:如果把這個故事拍成一部電影,那么海力布變成石頭這個鏡頭怎樣設計比較感人?學生興致勃勃地在腦海中建構畫面,比照判斷。經過合作探究,他們認為從腳到頭慢慢變成石頭效果最好,最后在海力布的面部給個特寫:海力布深情地望著鄉(xiāng)親們安全撤離的方向,眼中閃動著晶瑩的淚光,臉上浮現(xiàn)出欣慰的笑容。這樣的“補白”,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感受講述帶給民間故事的情感之美。
完整的講述活動,由講述者、聆聽者、講述內容、講述情境等元素構成。民間故事講述訓練,倡導“講述——評價——再講述”的流程,促進學生在言語實踐中自主反思,不斷進步。
三、延展:浸潤民間故事的文化氣息
民間故事將民族風俗、精神、智慧、信仰或社會情況,融入到一個個動人的故事中。民間故事教學,是一種文化啟蒙和文化尋根,需要打破課堂壁壘,讓課堂向四面八方打開,在延展式學習中浸潤人文情懷與文化氣息,增強民族認同感和文化歸依感。
1.文化理解
民間故事里蘊藏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因為不易發(fā)現(xiàn),所以需要教師有的放矢地引領學生。教學《獵人海力布》時,我引入另外兩篇民間故事《望夫石的來歷》和《愛情石的故事》。這兩個故事和《獵人海力布》一樣都和“石頭”有關,主人公最后變成了石頭。通過延伸閱讀與互動交流,“石頭”在學生眼中已不僅僅是石頭,它代表著堅定、永恒和美好,所以我國才有那么多人化成石的動人民間故事。再如《牛郎織女》中,老牛不能換成其他動物,因為老牛象征著忠誠、勤勞;喜鵲不能換成烏鴉,因為喜鵲象征著吉祥如意。民間故事中有很多類似的言語生長點,采用拓展延伸的方法把這些點串聯(lián)起來,有利于幫助學生加深對民族文化的理解。
語文實踐活動也能促進學生對民間故事所含文化的理解。比如學生讀完《西湖民間故事》,如果對“《白娘子》為什么最受歡迎”感到好奇,就可以對書里的各個故事進行比較、分析、評價,撰寫研究報告。再如,不同地區(qū)、民族和國家都有“機智人物的故事”,可以指導學生圍繞這一母題搜集民間故事,通過群文閱讀比較異同,開展閱讀成果分享會,理解、包容多樣的優(yōu)秀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升語文素養(yǎng)。
2.文化傳承
民間故事是“活”的文學,講述者的講述與傳播是民間故事的存在方式。倘若民間故事僅以書面形式流傳,就會因傳承方式的改變而喪失生命力。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擔當民間故事的傳承者,把民間故事講給家長聽,講給小伙伴聽,還可以借助自媒體把講故事音頻或講故事視頻上傳網絡,并根據(jù)他人的評價來調整自己的講述。面對他人講述民間故事,既能鍛煉心理素質,又能提升講述能力,更是文化傳承的實踐。
在言語情境中遷移運用習得的言語經驗,也是一種文化傳承方式。周益民老師執(zhí)教《巧女故事》時,在學生了解了“巧女故事”的模式以后,周老師提供了兩組詞語:“皮包骨——棗”“骨包肉——核桃”,讓學生想象:巧女的名字,她身邊的什么人遇到了什么難題,以及巧女怎樣幫助解圍,然后創(chuàng)編民間故事。對“巧女故事”的解讀,是對故事在文化層面上的解構;依據(jù)言語規(guī)律編故事,則是對民間文化的重構。學生從言語發(fā)現(xiàn)走向言語表現(xiàn),將自己的好惡、憧憬以想象的方式編織到故事之中,將陳述性知識轉化為程序性知識。
沒有民間故事滋潤的童年,是有缺憾的童年;沒有民間故事參與的母語課程,是不完整的母語課程。民間故事教學應刪繁就簡,聚焦言語生長點,建構言意共生場,引領學生成為有善心、有風骨、有言語創(chuàng)造力的人!
(此文系蘇州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小學‘言語發(fā)現(xiàn)—表現(xiàn)式閱讀教學的實踐與研究”階段研究成果,課題編號:蘇教科規(guī)驗字第16122660號。)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工業(yè)園區(qū)青劍湖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