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長萍
摘要:在古詩教學中,學生對詩意的理解,詩境的想象,是老師們教學的難點。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巧妙地運用智能媒體技術,利用智能媒體的圖、文、聲等多種功能,吸引學生對古詩的關注,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的興趣,提高學生對古詩的理解。智能媒體中出現詩中的動態(tài)圖像,讓學生如臨其境,瞬間領會詩中意境。智能媒體中優(yōu)美的旋律加上聲情并茂的范讀,讓學生感同身受,瞬間感受到古詩的情感。
關鍵詞:智能媒體;意境;能力
古詩是我國文學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是前人留下的珍貴文化遺產。經過千百年的沉淀,流傳下來的能夠選入小學課本里的古詩更是精華中的精華,可謂字字珠璣。它不僅深含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而且短小精悍,詞句優(yōu)美,韻體和諧,節(jié)奏性強,易讀易記。
一、多種素材的背景圖片,拉近與古詩的距離。
心理學研究認為,濃厚的學習興趣可使大腦、各種感官處于最活躍狀態(tài),以最佳地接受教學信息;能促使學生自覺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貫注于學習活動;能使學生在繁重刻苦的學習過程中,抑制疲勞,產生愉悅的體驗。古詩的語言是文言文,學生難以理解,因此有的學生對古詩望而生畏,還沒學首先就有了畏懼心理。如我在教《登鸛雀樓》時,首先利用智能媒體在屏幕上顯示出“鸛雀樓”,緊扣題眼“登”,借助錄像創(chuàng)設情境。傍晚時分,詩人王之渙一襲古裝,不緊不慢地登上黃河邊上高高的鸛雀樓。通過詩人的眼睛,我們看到的是夕陽慢慢落山的美麗景色。在夕陽余暉的映襯下,樓下的黃河奔騰入海,氣勢磅礴,聲勢浩大。那色彩、那聲音、那形態(tài)、那氣勢、那魄力無不撼人心魄。
二、多種層面的視覺沖擊,引起與詩人的共情
優(yōu)秀古典詩歌其獨特的魅力在于“言有盡而意無窮”。在古詩教學中,如果僅僅抓住了“言”——詩句本身,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它忽視了詩“意”——這恰恰是詩歌的精華所在。因此,領會、欣賞詩歌意境是古詩教學中必不可少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在教《登鸛雀樓》時,雖然課的開始已經欣賞過景色了,但具體教學時,憑開始的點滴記憶還是很難喚起學生的情感。因此,要讓學生有“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感受,還需要把學生帶進“登鸛雀樓”的真實情景中,那才是完成本課教學任務,提高教學效率的關鍵。于是,我在設計智能媒體教學軟件時,使遠景、近景、全景交替出現,為學生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圖像。
三、多種手段的聽覺刺激,產生對古詩的喜愛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惫旁妼φ坦ふ截朴新?,具有獨特的音韻美和節(jié)奏美,讀起來瑯瑯上口。何況,聲情并茂的誦讀不僅可以使學生體會到其中的意蘊和美感,還可以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從而更好地理解古詩內容和意境。教學中若采用形象直觀的錄像,旋律優(yōu)美的音樂,韻律悅耳的錄音朗讀就能夠為學生提供生動形象的語言,有助于學生身臨其境地體會作者的感情,加深對古詩的語言文字的理解,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在教學楊萬里的《閑居初夏午睡起》一詩,用智能媒體課件展示:桌上一盤梅子,拉遠距離后,詩人午睡剛醒,踱步到窗前。透過窗外那大大的綠色芭蕉葉,見到不遠處柳樹下幾個孩子正在嬉戲,他們正在捕捉柳絮,玩得十分開心。不僅可以使學生從錄音中學到抑揚頓挫的朗讀技巧,在輕柔的配樂中反復朗讀還能使學生體會濃郁的詩的意境,使內涵之情外化為學生切身的體驗;有聲有色的詩歌畫面還能激活學生記憶,幫助學生背誦古詩。在吟誦背誦中感受美,欣賞美,體驗美。
四、多重維度的實際操作,形成對古詩的理解
葉圣陶曾說過:詩歌的講授,重在陶冶性情,擴展想像;如果抓住精要之處,指導一二句話就足夠,不一定需要繁復冗長的講說。 我在教葉紹翁的《游園不值》時,因為詩中有一些學生們不理解的詞語,如“屐齒”、“蒼苔”、“柴扉”、“扣”,我就利用智能媒體去解決了這個問題。
五、多種趣味的媒體游戲,激發(fā)對古詩的創(chuàng)作
古詩的語言高度凝煉,其中省略的成分也是相當多的。老師要在學習古詩時能引導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把詩的言外之意敘述出來,則不僅能加深對詩的理解,對學生說話也是一個極好的訓練。
如,教學《所見》的時候,前面提到的教學策略已經都用了,課標中需要達成的教學目標也已經完成了。這個時候依然可以利用智能媒體手段,將課間孩子們的游戲場景放出來。一個學生站在桂花樹下,抬起一只手,不遠處有只翩翩飛舞的蝴蝶——“意欲捕飛蝶,忽然閉口立”。
總之,在古詩教學中,老師只有充分發(fā)揮電教媒體傳遞、變動、再現作用,讓詩中的形、聲、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學生的感覺器官,從而創(chuàng)設出一種為學生喜聞樂見、生動活潑的古詩教學氛圍,使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滿足,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從而對產生學習的內驅力起到極好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國家教委基礎教育司編《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
[2]《義務教育語文教學大綱》學習指導,人民教育出版社。
[3]何克抗《建構主義―革新傳統(tǒng)教學的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