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zhí)N嶺
中國與東盟國家比鄰而居,山水相連,有著割舍不斷的天然聯系。東盟是東南亞國家的聯合體,有了東盟,中國與東南亞各國的關系就有了“雙軌”:一是與東盟各國的雙邊關系,二是與東盟整體的關系。二者既有區(qū)別,也有聯系,定位和處理得好,對發(fā)展雙方的關系至關重要。
二戰(zhàn)后,中國、東南亞國家以及雙方的關系都經歷了轉折性變化。所謂轉折性,其一,中國結束了抗戰(zhàn)和內戰(zhàn),新中國誕生,同時,東南亞國家逐步擺脫殖民統(tǒng)治,實現了民族獨立,雙方開始了新關系的構建;其二,國際大環(huán)境改變了雙方關系正常發(fā)展的軌道:由于冷戰(zhàn),東南亞國家分裂為不同的集團,中國與蘇聯結盟,后分裂,中國曾支持一些東南亞國家的共產黨開展革命斗爭,這使得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關系變得非常復雜。
在經歷一些重大變化后,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關系逐步走向正軌:一是中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與美國建交,推動了中國與一些近美國家關系的正?;?二是冷戰(zhàn)結束,消解了中國與一些國家間的政治鴻溝,關系恢復正常化;三是東南亞區(qū)域合作深入發(fā)展,所有國家納入到一個區(qū)域合作機制之中。
這些變化改變了中國與東南亞國家(東盟)關系的綜合環(huán)境,雙方探索以“和解、合作、共利”為導向的新關系。這種關系主要包括:其一,定位為對話伙伴,逐步增進理解和信任。1991年,中國與東盟開啟對話,成為東盟的對話伙伴,此后,建立了睦鄰互信伙伴關系、戰(zhàn)略伙伴關系。中國成為第一個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第一個與東盟構建自貿區(qū)、第一個向東盟派駐大使的域外國家。其二,協(xié)商解決分歧,其中,最為重要的是通過談判與越南解決了陸地邊界的劃定,與東盟整體就穩(wěn)定南海局勢發(fā)表了《南海各方行為宣言》,并進一步談判“南海行為準則”。
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關系由對立走向協(xié)商和合作,結成戰(zhàn)略伙伴,主要是基于新的相處之道:其一,基于共處、共生的認知,努力通過協(xié)商化解分歧和處理爭端,不讓分歧升級;其二,基于合作、共利的認知,構建共同參與的規(guī)則和機制,加固關系的基礎。
在國家間關系中,出于復雜原因,鄰國間往往是“近而不親,近而積怨”。對于中國來說,處理好、發(fā)展好與東盟國家的關系非常重要,但并非易事。特別是在中國綜合實力快速提升的背景下,一方面,中國自身可能會膨脹,在發(fā)生矛盾時表現出強勢,讓對方感到“以勢壓人”,從而產生不滿和抵觸;另一方面,作為主要是中小規(guī)模國家的東盟各國,也會對中國產生“自然的恐懼”,把不斷做大做強的中國視作威脅,甚至還會拉攏域外勢力抗衡中國。
總的看,中國堅守通過協(xié)商、談判解決分歧和爭端的原則,尊重東盟的中心地位和支持東盟在區(qū)域事務中發(fā)揮領導作用,贏得了東盟的基本信任;東盟國家把中國作為合作伙伴,積極推進與中國的合作,對于中國推動的“一帶一路”、亞投行、瀾湄合作等,東盟國家都給予了積極的支持,并且深度參與,得到了中國的高度贊許。
令人擔憂的是南海問題。盡管中國與東盟國家都不愿讓局勢惡化,但是,有關島礁和海域的爭端根深蒂固,而“擱置爭議、共同開發(fā)”的倡議卻難以真正落實。東盟相關國家對中國關于南海的立場并不認同,且采取各種措施進行反制,包括與一些域外國家,特別是美國合作,對中國進行牽制,美國也越來越抓住不放。盡管中國與東盟國家在南海發(fā)生戰(zhàn)爭的可能性較小,但是,爭端會一直成為制約雙方關系深度發(fā)展的一個障礙。
海上爭端解決起來并不容易,需要智慧,需要創(chuàng)新,更需要新理念。南海爭端的復雜性決定了很難在短期內找到一個有效的徹底解決辦法,在此情況下,重要的是維護南海的和平,即不發(fā)生沖突和戰(zhàn)事。如此,需要各方克制和約束,需要制定和遵守規(guī)則,這正是當前雙方在努力做的。從長遠看,還是需要新海洋觀認知下的創(chuàng)新行動。新海洋觀的要義是共享和共治,而不是占有和爭奪,基于這樣的認知,可以在不觸碰主權、專屬權的情況下,創(chuàng)建共享片區(qū)、共享領域、共享資源、共享設施、共享空間等,包括建立共同參與和運營的法人實體。
(摘自《世界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