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翔
這篇文章中,我并不想去講柳傳志在商業(yè)上的成就,在過去40年經(jīng)濟中他所扮演的符號角色、他的標志性地位等,這些歷史會給出評價。我只是想從自己的角度,談一下在多年的交往中,我作為一個后輩,從他身上學到的一些事。
第一次采訪柳傳志,他的同事反復提醒,千萬別遲到,因為柳總特別看重守時。有的CEO不允許別人遲到,但自己事務繁忙,經(jīng)常讓人等。但柳傳志不同,他要求別人守時,自己也從來不遲到,說幾點就幾點。
我專門問過他這件事。柳傳志講,這個習慣是受到父親的影響。我后來聽說,某年底柳傳志答應參加一個會,在會上做一個演講。會是早上開,前一天晚上北京開始下大雪。他住在西邊,開會是在東邊,從家里到開會的場地有一段距離,柳傳志擔心早上交通擁堵,趕不上會議開場,于是,前一天晚上就直接住到了會場附近的酒店。
我自己也親身經(jīng)歷了一次,那次是在美國參加中國企業(yè)家俱樂部的活動。下午出發(fā)去開會之前,我跟劉東華一起,在柳傳志房間對他做采訪。正聊著,柳總抬手一看表,臉色一變,說,咱們快走,要遲到了,然后拿上外套就是一路小跑,一邊跑還一邊埋怨我:“要遲到了,都賴你!”
2015年聯(lián)想控股在香港上市之前,柳總找我和其他幾個近些年跟他一直有溝通的記者交流。不可避免,又談到聯(lián)想改制的過程。
這要說回聯(lián)想的歷史。1984年,中科院計算所拿出20萬元,以及一間20平方米大小、原本用來做傳達室的房子,支持中科院計算所工作人員柳傳志等人創(chuàng)辦了聯(lián)想。
到了1993年,也就是聯(lián)想集團在香港上市的前一年,柳傳志決定找時任中科院院長周光召談一談股權問題。
柳傳志的態(tài)度很簡單,像聯(lián)想這樣的公司,要想越做越好,員工必須有股權。道理今天看其實很簡單,如果干事的人得不到長久激勵,時間一長,人的心態(tài)會出問題。
話講到這里,柳傳志劈頭就是一問:“如果當時周院長說了,不能給你們股份,不能給你們分紅權,以你們對我的了解,你覺得我會怎么辦?”
賣完關子,柳傳志回答:“不管面對的是哪位領導,我肯定不干,而且會很堅決。公司的東西我一分不會拿,立刻就走。我不做那個窩囊事。這就是我的性格?!?/p>
用他的話說就是,不能當壞人,也就是去私拿公司的利益,但是也不能不照顧員工的利益。
柳傳志碰到了一位好領導,周院長認同了他跟聯(lián)想團隊提出的方案。1993年聯(lián)想先是拿到了分紅權,2001年,再用分紅的錢最終買下了中科院答應分給員工的35%的股權。
順便說一句,在這35%的股權中,柳傳志個人持股2.89%,團隊整體持有剩下30%多的股權。從這個角度講,柳傳志去要股權,主要考慮的是團隊激勵問題。
但是,如果柳傳志當年沒有光明正大地去跟院長談股權問題,如果沒有院長的開明,以及在此過程中政府的支持,后來聯(lián)想到底能做多大,倒是可以打上一個問號的。
所以,在柳傳志看來,在利益問題上,要光明正大地爭取,不能等著別人安排。放到今天,就是要跟投資人和老板去談。如果你認為在利益分配上是不合理的,就應該敞開來進行談判,而不是私底下滿腹牢騷,甚至采用其他方法。
柳總有一句話我印象很深:“你得知道自己是誰?!边@句話的背后,就是要把自己放在現(xiàn)實中去考慮,去考量自己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態(tài)度、用什么樣的方式去跟環(huán)境互動。我記得他跟我說過,要把事兒想通透,想通透以后,你就能知道,自己所謂的憂國憂民,能憂到什么程度。每個生活在這個國家的人,當然都希望國家發(fā)展得很好,但心里要清楚,自己能做到哪一步,愿望不能超出能力太多。
這句話的另一種表達就是:要有理想,但不能理想化。
有理想,是要有追求;不能理想化,就是要認清楚現(xiàn)實,理解自己在現(xiàn)實中的位置。
柳傳志還喜歡稱自己是“種地派”。他喜歡講,要把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種好。具體而言,就是努力把公司搞好,對得起同事,同時也通過納稅、提供就業(yè)等來有助于社會。
在對現(xiàn)實問題的解決層面,柳傳志有一些在企業(yè)界流傳很廣的語錄。比如管理三段論:建班子、定戰(zhàn)略、帶隊伍;比如小步快跑;比如大雞小雞理論;比如拐大彎;比如復盤;比如跳出畫框看畫面。這些樸實的話,里面都是他在經(jīng)營公司過程中總結提煉出的管理智慧。
回過頭看這3件事,我們會發(fā)現(xiàn),守時背后是規(guī)則,利益背后是人性,現(xiàn)實背后是方法。
具體而言,通過不遲到這個小小的抓手,柳傳志是在建立規(guī)則意識。今天互聯(lián)網(wǎng)公司津津樂道阿里巴巴的組織文化,十幾二十年前,? 聯(lián)想的斯巴達方陣、入模子體系舉世聞名。
而且,這些管理智慧具有普適性。我的朋友、中國企業(yè)家俱樂部秘書長程虹就說,柳總做企業(yè)家俱樂部的理事長,要求的第一件事是開會不遲到。這個俱樂部的成員,? 都是王健林、馬云、郭廣昌這樣的人,每個人都有一萬個理由遲到, 但在柳傳志以身作則的要求下,硬生生做到了每次開會都沒人遲到。
第二件事,光明正大談利益,就是不去考驗人性。中國人有一個習慣,面上特別不愿意談利益,但私底下卻有諸多想法和不滿。柳傳志就要求把利益攤在桌面上談,談到大家都能接受。否則,面上利益得不到滿足,人難免會在私下動一些心思,最后的結果肯定不會好。
柳傳志還說過,談利益,要分空餅。也就是說,在利益還沒有變成現(xiàn)實時,大家就談好怎么分配利益。為什么?也是不考驗人性。分空餅容易,大家容易達成一致;等到餅真做大了,究竟怎么分,多一點還是少一點,大家就容易有分歧。而且,他還主張公司要盡量做到全員持股,讓每個人都跟公司的發(fā)展有關。
第三件事,有理想但不理想化,談的是跟現(xiàn)實共舞的方法。柳總有一次曾經(jīng)說,經(jīng)常有人找到他說,老柳,這件事情特別好,你要是愿意來摻和一下,這件事就肯定能做成。他往往會非常謹慎,大概率會拒絕。他解釋,在別人看來他總是能把事情做成,就是因為他不是什么事兒都做。要是這也答應那也答應,最后就變成什么都做不成。
開始的時候我理解,這就是要學會拒絕、要聚焦,后來我再揣摩,發(fā)現(xiàn)這里面也是在講要劃分邊界。有些事情說起來再好,但不是該自己做的事,還是不能做,得知道自個兒是誰。
總之,我在柳傳志身上學到的三件事,透過去看,其實就是怎么去建規(guī)則、怎么去理解人性、怎么去跟現(xiàn)實相處。這三件事,只要你是一個要做事的人,我想,應該對你都會有一些啟發(fā)。
(摘自《哈佛商業(y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