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柱建
(如皋市教育局教研室 江蘇 南通 226500)
《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的教學建議之一是“通過問題解決促進物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達成”[1].物理教學應該從哪些方面來提升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呢?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問題解決能力的結構對物理學科教學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PISA的問題解決能力的結構由理解、分析、推理、實踐、反思和表達等6種要素構成[2].結合物理問題解決的實際,我們將各要素進行了“物理學科化”的表述:理解指閱讀問題文本,構建物理情境;分析指獲取問題信息,尋找物理條件;推理指理清解題思路,選擇物理規(guī)律;實踐指自主解決問題,進行計算或實驗;反思指審視問題結果,完善解題過程;表達指規(guī)范書寫結果,積極展示交流.另外,我們還認為,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yǎng)需要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處于課堂的中心.
本研究以同一位教師在不同的平行班級針對同一課題連續(xù)3次的“施教-研討-改進”,對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六要素進行課堂觀察,發(fā)現(xiàn)問題并進行改進,探討培養(yǎng)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教學策略.
培養(yǎng)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教學策略.
高考江蘇物理卷具有穩(wěn)定的題型設置.縱觀近年江蘇高考物理試卷,第二道計算題均為多物體的力學問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受力分析、共點力的平衡、運動的合成與分解、牛頓第二定律、動能定理、機械能守恒定律等知識的準確理解和靈活運用.試題通過接觸面、細繩、輕桿、彈簧等對物體的約束限制、相互牽連,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分析綜合能力、推理能力和應用數(shù)學處理物理問題的能力,對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提出較高的要求.
高三第二、三輪復習中穿插題型專題復習,既可以減輕備考負擔,提高復習效率,又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基于以上認識,江蘇省白蒲高級中學高三物理組設計了“力學計算題專題(一)——牽連體問題”題型專題復習課.
首先,確定學習目標.備課組深度剖析了江蘇和全國近年牽連體類型的高考試題,界定了專題復習的知識范圍和能力要求,確定了如下的學習目標:能在規(guī)范作受力示意圖的基礎上熟練解決物體的平衡問題;會用運動的合成與分解規(guī)律處理牽連體問題;會分析繩、桿對系統(tǒng)能量的影響,能正確運用系統(tǒng)機械能守恒解決相關問題.
其次,編寫導學案.根據學習目標,備課組精心選擇了3道題目,第1道是2015年高考全國卷Ⅱ第21題(改編成3小問的計算題),第2道是2018年高考江蘇卷第14題,第3道是2016年高考江蘇卷第14題,編寫了“活動方案”.遵循“先做再評”及“練習即考試”的原則,在專題標題的下方標注了“總分48分,時間45 min”的字樣.
最后,設置計劃課時.本節(jié)復習課計劃用時2課時.第1課是學生自主限時練習.第1課課后,教師對學生的答題情況進行批閱,統(tǒng)計學生的答題情況,并將典型錯誤和優(yōu)秀解答拍了照片.第2課時用于導學案的講評.
教學的大致流程:首先,教師進行了學情通報,表揚了部分做題優(yōu)秀和進步顯著的學生;其次,學生根據下發(fā)的答案自主訂正;最后,師生根據3道題目的設問進行了分類討論和交流.
3.1.1 教學優(yōu)勢
(1)分析與推理要素方面.教師對3道題目的設問進行分類講評,可以有效提高學生根據物理條件,選擇不同規(guī)律或方法分析靜力學問題、動力學問題或力學中的能量問題.
(2)反思要素方面.教師給學生留出了自主學習和反思的時間.如,每題的第(1)問,均考查了學生受力分析和共點力的平衡知識.從學生答題的反饋看,正確率比較高,教師采用了學生對照答案自主訂正、學習小組組長督查的方式.教師還及時對相關問題解決的思路或方法進行了總結.如,教師對牽連體速度、加速度的關系進行了總結,強調了分析合運動和分運動的重要性;總結了對于多物體應用機械能守恒定律的注意點.
(3)表達要素方面.教師利用拍攝的典型錯誤和優(yōu)秀解答照片,適時地對解題規(guī)范性進行了示范和糾正.
3.1.2 問題發(fā)現(xiàn)
(1)理解要素方面.3道題目均來自于歷年的高考試題,有一定的難度,從答題結果統(tǒng)計得出3道題目總體的難度為0.4.
(2)實踐要素方面.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引導講評的時間偏長,相應的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學習的時間仍偏少.
(3)表達要素方面.雖然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總結了規(guī)律或方法,但是由于僅僅采用的是口頭表達的方式,學生留下的印象不太深刻.
3.1.3 改進建議
(1)理解要素方面.對難度大的問題進行改編,給學生搭建理解和分析問題的思維臺階,例如,將第2題第(3)問改為“由于系統(tǒng)機械能守恒,小球運動到與A,B相同高度后,恰好能向下運動到初始位置,小球向下運動到最低點時物塊M所受的拉力大小T.”,將第3題第(2)問改為,“A滑動的位移為x時,求:(1)B的水平位移大小s1;(2)B的豎直位移大小s2;(3)B的位移大小s.”
(2)實踐要素方面.思維型教學一般包括以下的學生學習活動: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成果展示和自我完善.為了保證講評過程中學生活動的效果,可以搭建腳手架,設置具體的問題讓學生活動.如,在學生探究第2題第(3)問時,設置如圖1所示的4個具體問題,讓學生通過4個問題,進行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教師在學生進行成果展示時僅僅進行引導評價和點評提升.
(3)表達要素方面.題型專題復習的目的是幫助學生有效建構相關題型的解題思維模型,掌握解題的規(guī)律與方法.課堂上,教師可以讓學生先自主總結與展示,然后再通過板書或PPT進行提煉.規(guī)律與方法應從可操作性(程序性知識)的角度去考慮,并注意表述的直觀性和簡潔性.
圖1 針對第2題第(3)問設計問題
3.2.1 積極變化
(1)理解和分析要素方面.通過改編,3道題目的總體難度由0.4提升到0.51,學生對物理情境的構建與物理條件的挖掘發(fā)生了可喜的變化,提升了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2)推理和實踐要素方面.在難點問題的突破上,通過搭建臺階,將學習內容從學習的恐慌區(qū)移到學習區(qū),有效地加強了學生學習的參與度和達成度,活躍了課堂學習氣氛.
(3)反思和表達要素方面.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對牽連體的速度、加速度規(guī)律進行了總結,并積極在小組內和班級內進行了展示和交流.教師不僅利用課前拍攝的典型錯誤和優(yōu)秀解答照片對解題規(guī)范性進行了示范和糾正,還在課前手寫了第2道題目的完整規(guī)范答案,課堂上進行了投影,并留足時間給學生自主完善解答過程.
3.2.2 問題發(fā)現(xiàn)
(1)理解和分析要素方面.題目講評過程中,教師僅強調了解題過程,未能對學生存在的錯誤尋根溯源,忽視了審題的重要性.
(2)實踐要素方面.除了計算外,是否還有其他的方法來驗證推理?
(3)反思要素方面.在3道題目中輕繩、輕桿的長度未發(fā)生變化,說明它們在整個過程中對整個系統(tǒng)的能量無影響,同時不計一切摩擦力,系統(tǒng)的機械能是守恒的.如果題目出現(xiàn)輕彈簧,能量又會如何轉化呢?有必要進行適當?shù)耐卣?,提升學生解決問題時思維的深刻性.
3.2.3 改進建議
(1)理解和分析要素方面.教師培養(yǎng)學生的審題能力,會將題目的文字轉換成物理情境,由物理情境、物理條件選擇相關的規(guī)律,目的讓學生從會解一道題到會解一類題,提升學生的表征問題解決能力.教師可以在導學案的頁腳標注關鍵詞來提醒學生,如“注重審題,正確進行受力分析、運動分析、功能分析,規(guī)范解答.”
(2)實踐要素方面.實驗可以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例如,教師可以制作出第2題的實驗裝置,在學生表征問題與構建運動情境后,讓學生通過實驗來呈現(xiàn)小球和小物體的實際運動情況.
(3)反思要素方面.在講評導學案中,可以進行適當?shù)耐卣够蜓a充,增強學生解決具有差異化問題的能力.如,在第2道題目講評結束后,可以補充如下的拓展問題:如圖2所示,輕質彈簧一端固定,另一端與質量為m、套在粗糙豎直固定桿A處的圓環(huán)相連,彈簧水平且處于原長.圓環(huán)從A處由靜止開始下滑,到達C處的速度為零,AC=h,彈簧彈性勢能Ep,求此過程由于摩擦產生的內能.從能量轉化的角度,有重力勢能、彈性勢能、內能間的轉化,運動過程還有動能產生,豐富了能量的形式,可以提升學生的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認知水平.
圖2 拓展問題情境圖
第三次改進課是面向如皋市高三全體物理教師的一節(jié)公開課,聽課教師對本節(jié)課中問題解決能力培養(yǎng)的評價有以下4個方面.
3.3.1 教師將學生放在課堂的中心
學生思維活動的時間充分,學生間的交流活躍,成果展示時精彩紛呈,如,學生在展示第二題的斜面與物塊的位移關系時共形成了4種不同的思路.學生自主學習時,教師對學困生的個性化輔導,有效地增強了學困生的學習信心.
3.3.2 學生的理解與分析能力得到了提升
雖然題目的難度不小,但是從審題,到明確物理情境,到構建物理模型并選擇合適規(guī)律解題這一系列解題思維的訓練,讓學生碰到新問題時,能有條不紊地的分析和解決問題.
3.3.3 學生的推理能力與實踐意識得到了加強
教師對相關問題搭建腳手架,并適當?shù)刈兪胶屯卣?,提升了學生的思維品質和實踐意識.學生利用實驗驗證第2題中物體運動情境的猜想,強化了實驗與邏輯推理相結合的思維方式與研究方法.
3.3.4 學生反思與表達能力得到了提升
教師對相關模型的思維方法進行了精準的總結,有助于學生掌握方法并應用、遷移方法解決問題.教師從審題、畫示意圖、列表達式等各個方面,強化了學生認真、規(guī)范解題的習慣.
問題解決能力是一個人成長過程中必備的一種關鍵能力,是學科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問題解決能力的結構分為理解、分析、推理、實踐、反思、表達.為了操作方便,可以將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劃分為如下3種子能力:表征問題的能力、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結果的能力和自我評價與反思的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的各要素可以對應到以上3種能力中,對應關系如表1所示.
表1 問題解決能力的3種子能力及目標指向
為了有效培養(yǎng)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在教學中,教師需要重點關注以下4個方面.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課堂中的合作探究、成果展示、自我完善均是建立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之上的.同時,教師還應該鼓勵學生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敢于提出問題,積極解決學習與生活中的問題,提升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
學生問題解決能力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所以問題的設置是培養(yǎng)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基礎.教師在設計導學案時,需要根據學情和教學目標,精心選擇問題,并設置好問題的呈現(xiàn)方式.情境化問題可以激發(fā)學生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
問題解決的本質是一種思維活動,思維貫穿于學生表征問題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結果的全過程.教師要搭建學生問題解決過程中的腳手架,注重物理情境的分析和物理模型的構建,形成解決問題的程序性知識,同時,要養(yǎng)成學生解決問題時的科學態(tài)度和良好習慣.
教師應盡可能多途徑地給學生提供自我評價與反思的平臺,合作探究、成果展示、自我完善、實驗操作等均是較好的平臺,除此之外,教師還要幫助學生加強對問題解決過程的認識,引導學生自覺地運用元認知知識調節(jié)與監(jiān)控問題解決過程,豐富學生的元認知體驗.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注意到以上4個方面,對培養(yǎng)學生問題解決能力會有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