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針對《修補裂痕——音樂的現(xiàn)代性危機及后現(xiàn)代狀況》這部作品進行了敘述與評價。筆者以書作者伊萬?休伊特的視角為線索,進一步明晰“古典音樂”所面臨的問題與處境。此外,在書中休伊特給出了消弭“裂痕”的辦法并加以分析,可以看到他深厚的音樂素養(yǎng)。遺憾的是,時至今日問題依舊如故,“古典音樂”的處境沒有得到太大的改善,因此,稱之為“不是答案的答案”。
【關鍵詞】伊萬·休伊特;古典音樂;裂痕
【中圖分類號】J614 【文獻標識碼】A
《修補裂痕——音樂的現(xiàn)代性危機及后現(xiàn)代狀況》是由英國作曲家、音樂批評家伊萬·休伊特(Ivan Hewett)撰寫的一部學術著作。該書由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推出(2006年6月第一版),并由孫紅杰翻譯,楊燕迪校。作為音樂批評中的扛鼎之作,休伊特在書中展示出的敏銳視角令人折服,他對音樂文獻的旁征博引、對于音樂現(xiàn)象的敘述之準確無不體現(xiàn)了他犀利的語言及專業(yè)的學養(yǎng),而這些恰恰是批評的本色和真諦。
本書開篇,休伊特就從音樂生產(創(chuàng)作)的視角著手,尋找“裂痕”出現(xiàn)的根源。通過點出裂痕的部分內容(音樂價值與音樂功能的決裂),引出音樂接受的話題,同時將音樂接受的問題展開為幾個方面:音樂的文化語境、音樂的藝術表現(xiàn)及音樂的傳播途徑等。而這一部分內容其實就是古典音樂的后現(xiàn)代性狀況,休伊特通過對古典音樂在西方慘淡的境況進行陳述,營造了一種焦慮的氛圍,其焦慮的內容包括古典音樂(嚴肅音樂)出現(xiàn)了聽眾老齡化、受眾逐漸減少等一系列問題,這便是古典音樂的價值逐漸迷失的現(xiàn)象。依此,休伊特提出了一些他自認為可行的解決方案即修補裂痕,尋找古典音樂中持續(xù)具有可供標榜的價值,試圖讓古典音樂可以繼續(xù)得到聽眾的青睞。
一、困境中的觀察者:以敏銳的視角洞見裂痕
音樂的現(xiàn)代性危機及后現(xiàn)代狀況,分別代表著各自的文化意涵與歷史現(xiàn)象。休伊特作為困境中的觀察者,他以不同的視角去審視著“裂痕”二字。首先,他將裂痕置于歷史與文化的語境中,他認為:“音樂(價值)”與“社會功能”兩者經(jīng)過漫長的統(tǒng)一后迎來了分裂的過程,這一過程時至今日仍在繼續(xù),甚至永遠不會終結。
休伊特在書中提出音樂形式與文化功能割裂這一問題。自古以來,音樂的形式與文化功能一直呈現(xiàn)出合二為一的狀態(tài),但裂痕的出現(xiàn)打破了彼此的寧靜,休伊特認為音樂即使是在音樂廳中演奏,也在同等程度上標示了特定群體的社會身份及他們所玩味的、具有自律性的音樂價值。音樂不再只服務于社會功能,它有了自己獨立的價值標準。由此可見,作者對音樂的認知絕不僅限于音符與譜例,而是將音樂的概念置于文化的語境下進行思考與分析。同時,在對待音樂價值的問題上,休伊特有著歷史性的眼光。休伊特認識到自律性的出現(xiàn)導致音樂逐漸走向“規(guī)范化”,這意味著音樂有了“規(guī)定與標尺”。我們現(xiàn)在學習的和聲、對位等就是最直觀的反映,通過人為的規(guī)定我們對音樂的控制力變得更為全面,這本該是一件喜事,但人為的枷鎖已經(jīng)套在了古典主義音樂的脖子上。
由此,引出了一個充滿爭議的問題,即音樂的自律性與他律性的分歧。音樂創(chuàng)作自古以來存在著兩種不同的聲音:一種是音樂的美來自于音樂自身的形式特征,另一種是音樂的美應與其他藝術相關聯(lián)等。休伊特在面對這一問題時絲毫不予回避,并提出疑問:音樂的自律性與功能性在對立割裂的同時,“它的公共意義何在?”在這里,休伊特將斯特拉文斯基與勛伯格的觀點并置,猶如天平的兩端在不斷搖擺一般,一方執(zhí)“音樂之外別無他物”的觀點,一方取“和聲即情感,舍此無他”之意,兩方爭論至今尚未分出勝負。這其實便是針對音樂的語言、音樂的藝術表現(xiàn)等方面所產生的分歧,休伊特在面對這一分歧時也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不過保羅·亨利·朗對勛伯格的觀點有過論述:“音符的羅列和排序并不意味著任何音樂性,因為他并不在審美構造范圍內?!?/p>
進而,在一定程度上,音樂的自律性還造成了音樂與受眾逐漸疏離的態(tài)勢,在休伊特看來,困境的出現(xiàn)不僅僅是音樂的價值與功能性的關系變化所造成的,雖然這一問題已經(jīng)足夠復雜,但上帝似乎喜歡將湖水攪得更渾。音樂的自律性還造成了另一現(xiàn)象,正如休伊特所說:“當音樂愛好者們由原來的積極參與者淪為被動消費者時,他們與剛剛萌發(fā)的新音樂領域之間本能的、活生生的聯(lián)系就被割裂了。如果你正彈奏莫扎特的奏鳴曲,那么你就不再需要關于奏鳴曲式的過多解釋,你完全可以在運動的指端和興奮的神經(jīng)里感受出奏鳴曲式的輪廓?!眻D窮匕見,嚴肅音樂在浪漫主義時期,很多作品的難度已經(jīng)上升到業(yè)余民眾無法簡單企及的高度,喜人的是音樂的專業(yè)性得到了提高與完善,門檻提高意味著規(guī)范性,但同時卻陷入了將諸多業(yè)余人士掃除在外的窘境。嚴肅音樂與受眾的距離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拉開了。雖然借助文字說明、體裁介紹甚至標題音樂的出現(xiàn),緩和了沖突的爆發(fā),但顯然又被引入了更為棘手的全新困境。
二、探尋答案的思考者:以自我的手段消弭裂痕
休伊特對困境、裂痕的認識非常深刻,同時他有意為古典音樂面臨的困境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不過在此之前他提出了詰問:“古典音樂這個類別是否依然具有價值?我們的文化是否還需要古典音樂給予的那種深度?!弊鳛橐魳放u家,他提出的一系列問題可謂是一針見血,可是作為一名古典音樂的忠實捍衛(wèi)者,這些問題的提出不免有些耐人尋味。這不是休伊特個人立場的動搖,而是他為了擺脫困境必須解下的“繩索”。
首先,時代性作為休伊特思索解決方案的首個層面,具有綱舉目張的意義。他認為:“使當代的藝術音樂同它的過去相聯(lián)系,這是恢復他完整生命的第一步。”他認為喚起古典音樂與本土音樂的聯(lián)系可以邁出第一步,音樂是歷史的,也是現(xiàn)代的、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這一方案至少能令古典音樂從困境中醒來,這是在擺脫現(xiàn)代性危機。
其次,休伊特通過對現(xiàn)象的分析與類比得出了后現(xiàn)代音樂呈現(xiàn)出多樣性特點的結論,他是在行業(yè)內親眼見證的局內人,他認為:“在‘古典音樂融合音樂這個渴望的背后潛伏著一種思想,即所有的藝術形式都必須與時代合拍,以獲得實在的生命力?!边@是他對“大勢”的退讓,后現(xiàn)代多樣性的狀況逼迫著古典音樂不能再囿于傳統(tǒng)的價值標準,但固執(zhí)的休伊特依舊拋出了名為“本真性”的概念。休伊特認為,判別藝術音樂(古典音樂)的標志或標準其實是一種看待音樂生產行為的立場或態(tài)度,可以通過風格、語匯或一套音樂術語來表達,這表明休伊特認為音樂內部的存在本真性,可以作為一個新的價值標準支撐古典音樂的前行與發(fā)展。
此外,在休伊特也并沒有將視角固定在古典音樂(嚴肅音樂)上,他還希望聽眾能夠像以前一樣,借助手指與喉嚨來感受音樂,而不是在忙于其他事物時留一只耳朵順便聽聽。通過提高作為消費者的音樂參與度來拉近音樂與受眾之間的距離,增強受眾的接受范疇。這樣的觀點折射出了休伊特作為一個批評家的質疑精神,他在提出問題的同時還在尋找答案,這樣的過程也代表著他在時代的轉型期所做的深邃思考。
三、不是答案的答案
雖然休伊特給出的答案并沒有引起太大的影響,但他對問題的預見性卻值得人們稱道。如今困境與裂痕依舊如故,一方面我們可以看到,音樂本真性概念的提出在如今看來更像一個理想與追求,這一概念的范疇與意義還需要進一步加以界定。
另一方面,我們不能忽略的是,這本書的出版已經(jīng)過去了十幾個年頭,經(jīng)濟全球化帶來的文化多元性滲透到各個領域,歷史二字已經(jīng)引起了廣泛的思考。在如今看來“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而當代史又是自我認識在歷史中的再現(xiàn),我們親身驗證了休伊特在十幾年前所描繪的裂痕,古典音樂(嚴肅音樂)也確實如他所說陷入了困境,但他給出的答案不可能是一個永恒的答案。這一切都使他所提出答案本身的明確性和唯一性面臨著爭議,所以我稱之為“不是答案的答案”。
事不可為,裂痕之中所蘊含的能量過于復雜與龐大,僅憑休伊特的一本著作無異于隔靴搔癢,這一點在本書的后半部分作者自己也非常坦率地承認。對于普通讀者而言,這本書確實相對晦澀,但作為進階讀物對相關行業(yè)的讀者而言,意義則不言而喻。雖然他所給出的答案沒有解決問題,但至少,“作者確乎提出了一系列值得進一步思考和討論的重大命題,逼迫我們正視和面對古典音樂的當下境況和未來命運。為此我們應該向作者致敬?!?/p>
本書中,休伊特以其作曲家、音樂批評家、社會活動家的身份,對古典音樂在西方所遭受的困境進行了宏觀上的呈現(xiàn)與分析,同時也為我們展示了他所提出的解決方案,他對音樂學、美學、社會學等領域的論述是精準而深刻的,實是道人之所未道,掩卷頗有可思之處,更有進益之功。
參考文獻:
[1]伊凡·休伊特.修補裂痕:音樂的現(xiàn)代性危機及后現(xiàn)代狀況[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楊燕迪.診斷音樂:病理與處方[J].黃鐘(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7(1).
[2]保羅·亨利·朗著,馬艷艷譯.音樂學與音樂表演[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作者簡介:于大海(1994-),男,滿族,遼寧沈陽,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西方音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