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衛(wèi)松
教材分析
本課是一篇略讀課文,作者用清晰的筆觸向我們敘述了一位山野老農面對自然條件的惡劣和生活條件的艱苦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植樹造林的工作中,用了15年的時間在晉西北奇跡般地創(chuàng)造了一片綠洲,實現(xiàn)了自己的人生價值,造福了后代。
學生分析
學生通過對本單元前幾篇課文的學習,能認識到“珍惜資源、保護環(huán)境”的重要性,但對我國晉西北地區(qū)土地沙化現(xiàn)象以及植樹造林的狀況了解甚少。因此,課前教師要引導學生了解這方面的內容。
教學目標
1. 認識本課的生字詞,會讀記“治理、住蕩、領悟、風雨同舟”等詞語。
2. 了解課文內容,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 理解老人所創(chuàng)造的奇跡,感受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老人所創(chuàng)造的奇跡;說說青山不老的含義。
難點:感受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
教學準備
1. 中國地圖,認識晉西北的地理位置。
2. 多媒體課件
3. 相關圖片資料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播放課件,激情導入
1. 出示中國地圖,認識晉西北的地理位置。
2. 播放我國晉西北地區(qū)土地沙化的課件,出示相關圖片資料。引導學生思考: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 出示一組如詩如畫的山林圖。
老師:看,同學們,參天的楊柳,如臂如股,勁挺山腰;綠色的波浪,此起彼伏,隨波蕩漾。在這令人癡醉的林海背后凝聚著一位可敬老人畢生的心血和執(zhí)著的追求,他為青山披上綠衣,青山為他獻鐘情。同學們,想認識他嗎?那么我們就跟隨作者一起認識這位老人吧!
4. 板書齊讀課題:青山不老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 要求學生默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讀正確,畫出自己不認識的字及詞語。
2. 教師出示課文的重點,要求學生會讀會寫。
詞語卡片:參天、盤踞、肆虐、歸宿、蕩漾、領悟、風雨同舟、日月同輝
3. 讓學生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什么內容。
三、以文入情,感受老人的奇跡
(一)畫出課文的重點句,感受老人的奇跡
1. 窗外是參天的楊柳。院子在山溝里,上山全是樹,我們盤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綠色的波浪,風一吹,樹梢卷過濤聲,葉間閃著粼粼的波光。
(出現(xiàn)這樣的景色是老人奮斗種樹的結果)(奇跡)
句中兩個“全”讓你感受到了什么?
2. 青山為證,綠樹為憑。老人綠化造林,執(zhí)著地堅守著大山。
從他的事跡中,哪個詞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奇跡)
3. 15年??!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wǎng),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
教師:一畝約667平方米,普通教室為50平方米,你能想象一下老人種了多大面積的樹林嗎?
4. 在一片荒無人煙、穿山惡水之地,老人15年如一日植樹造林,創(chuàng)造了這塊綠洲,這確定是“了不起的奇跡”啊!
(二)教師質疑問題,學習交流課文內容
1. 在文中找出奇跡究竟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chuàng)造出來的?(讓學生讀課文概括)
2. 課文哪些部分還是具體寫到了這一奇跡?找出來進行交流(第一至第五自然段)
四、再讀課文,領悟“青山不老”,積累好詞佳句。
1. 學生思考討論:一位平凡的山野老農,放棄與兒女歡聚頤養(yǎng)天年的幸福生活,每日耕耘在山野嶺中是什么支撐著他選擇青山作為生命的歸宿呢?
2. 集體交流
畫出文中句子:作為一個山野老農,他就這樣來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他已經(jīng)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
交流:老農是怎樣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另一種東西是什么?
五、全文總結
課文用樸素的語言向我們描繪了一位山野老農,面對自然條件的惡劣和生活條件的艱辛,義無反顧投身到植樹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時間奇跡般地創(chuàng)造了一片綠洲,實現(xiàn)了自己的人生價值,造福了子孫后代的故事。
六、積累拓展
1. 賞讀課文,摘抄自己欣賞的詞語、句子、段落。
2. 閱讀相關文章。
板書設計
19、青山不老
自然條件 ? 險惡? ? 山川共存
青山不老:生活條件? ? ? 簡陋、艱辛
成績(價值) ? 創(chuàng)造了綠洲 日月同輝
教學反思
學習本課文用閱讀提示中的問題帶動全文的學習,將課堂主動權合理地交還給學生,體現(xiàn)略讀課文教學“最敢于放手”的特點.與此同時,教師適當f 點撥引領學生對課文內容層層深入,使學生對“奇跡”產生的驚嘆轉移到對老農以及其他林改造者的敬佩,以此深化對課文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