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我國法學本科教育與國家統(tǒng)一法律職業(yè)資格考試(簡稱法考)在內容和評價機制等方面存在嚴重沖突,影響著我國法學本科教育的健康持續(xù)發(fā)展和高素質法律職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本文認為,借鑒法學本科教育經驗改革法考評價機制,以法考為導向改革法學本科教育,或可有效協(xié)調法學本科教育與法考的沖突。
【關鍵詞】 法學本科教育;法律職業(yè)資格考試;沖突;協(xié)調;經濟法
本人從事法學本科教學近20年,且多次參與國家司法考試的命題與改卷工作,深感法學本科教育與國家統(tǒng)一法律職業(yè)資格考試(以下簡稱法考)之間存在諸多沖突。這些沖突嚴重影響著我國法學本科教育和法律職業(yè)人才培養(yǎng),亟待解決。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而經濟法規(guī)范政府與市場的界限與行為,因此本文從經濟法的視角,嘗試探討協(xié)調法學本科教育與“法考”之間沖突的可能路徑。
一、法學本科教育與“法考”的沖突
1、內容的沖突
從經濟法的視角看,法學本科教育的內容與法考的內容存在嚴重沖突。比較法學本科教材《經濟法學》和法考輔導用書《2019年國家統(tǒng)一法律職業(yè)資格考試輔導用書》(以下簡稱《法考用書》),[1-2]兩者在內容上差異顯著。具體見表1。
從內容結構的組成上看,法學本科教育重視內容的體系化和全面性,法考重視內容的實用性(詳見圖1)。法學本科教育的教材體系完整,涵蓋了經濟法原理、宏觀調控法和市場規(guī)制法三個部分,其所占篇幅的比重分別為27.9%、31.3%、40.8%,三個部分的比例較均衡,大致為3∶3∶4。其中經濟法理論(經濟法原理加上宏觀調控法基本理論和市場規(guī)制法基本理論)約占30%,經濟法制度(宏觀調控法律制度和市場規(guī)制法律制度)約占70%,兩者的比例為3∶7。而法考的內容不涉及經濟法理論,僅限于經濟法制度,兩者的比例為0∶1。經濟法制度中宏觀調控法和市場規(guī)制法所占篇幅的比重分別為19.8%、 80.2%,兩者的比例約為1∶4??傮w而言,法學本科教育的內容多而全,且注重彼此之間的邏輯性和協(xié)調性,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和體系性,但實用性較弱。而法考的內容少而精,具有較強的實用性,但忽略其理論基礎及彼此之間的邏輯性和協(xié)調性,理論性和體系性弱,易流于知識的碎片化。
從兩者內容的關系上看,《經濟法學》和《法考用書》的內容部分重疊。兩者重疊的部分包括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稅法、產品質量監(jiān)管法律制度和城市房地產管理法。這些內容占《經濟法學》的31.8%,占《法考用書》的56.8%。但是除此之外,兩者的內容全然不同。這意味著以經濟法為例,法學本科教育教的68.2%內容,法考不考;法考要考的43.2%內容,法學本科教育不教。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釋為什么大量法學本科生會選擇法考輔導機構。
2、評價機制的沖突
法學本科教育和法考的評價機制差異顯著(具體見表2),這些差異主要包括:
第一,測試體系不同。法學本科教育的測試通常結合過程測試和結果測試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總體測試。以本人所在高校的經濟法課程為例,其測試體系由平時成績、期中考試和期末考試三部分組成。在學期末學習結束時,任課教師綜合學生本學期的平時成績(按30%計入)、期中考試成績(按10%計入)和期末考試成績(按60%計入)給出該課程的最終測試成績。而法考僅為結果測試,并不涉及過程測試。
第二,測試方式不同。法學本科教育的測試方式多元。以本人所在高校的經濟法課程為例,平時成績采用作業(yè)、小論文、課堂討論以及課堂專題報告等多種方式進行測試;期中考試采用小論文、大論文、開卷考試或閉卷考試等方式進行;期末考試通常采用閉卷考試的測試方式。而法考的經濟法部分,僅以閉卷考試方式進行。同樣是采用閉卷方式進行測試,法學本科教育和法考仍然存在顯著差異。經濟法僅納入法考的客觀題考試,因此考生面對的均是有統(tǒng)一標準答案的客觀題(包括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和不定項選擇題),考生只要在幾個備選項中選出正確的選項即可。而法學本科教育的經濟法閉卷考試中,除了有標準答案的客觀題(40%)外,更多的是沒有標準答案只有參考答案的主觀題(60%)。答案的開放性讓學生在回答主觀題時有了更多獨立思考的空間。但是這種開放性的獨立思維并不適合僅有統(tǒng)一標準答案的法考客觀題考試。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此前司法考試“法律專業(yè)生考不過非法律專業(yè)生”的現(xiàn)象。
第三,測試結果的評價不同。本科法學教育的測試結果往往以百分制的形式給出。以本人所在高校的經濟法課程為例,學生的最終成績均以百分制的形式給出,在此基礎上劃分為不及格、及格、良好和優(yōu)秀4個等級。60分以下為不及格,需要重修該課程;60-74分為及格;75-89分為良好;90分及以上為優(yōu)秀。學生出于保研、考研、出國留學以及求職等考慮,往往會盡力追求優(yōu)秀的成績。而法考的測試結果評價等級簡單,僅分為合格與不合格,因此考生通常僅致力于合格,并不追求高分。
二、法學本科教育與“法考”沖突的協(xié)調
法考旨在檢測考生“是否達到作為法律工作者的資格”,而為我國法治建設培養(yǎng)法律職業(yè)人才是法學本科教育的主要任務。兩者目標的契合為協(xié)調我國法學本科教育和法考的沖突提供了基礎與空間。
1、借鑒法學本科教育經驗,改革“法考”評價機制
第一,適當增加法考主觀題考試的科目,將經濟法等內容納入主觀題考試。主觀題考試比客觀題考試更具有綜合性、開放性和思辨性,更適合測試考生是否具備法律思維和法律實務技能。實踐中,經濟法糾紛(主要包括消費者權益糾紛、食品安全糾紛、經營者不正當競爭糾紛)、勞資糾紛、知識產權糾紛等屢見不鮮,這些領域存在著大量訴訟和非訴訟業(yè)務。將經濟法、勞動與社會保障法、知識產權法納入主觀題考試,有利于更好地檢測考生“是否達到作為法律工作者的資格”。
第二,借鑒法學本科教育的經驗,法考的評價等級或可增加一檔,即分為優(yōu)秀、合格、不合格三個檔次,并對成績優(yōu)秀者給予適當?shù)募?,以鼓勵考生以更好的成績通過法考。在德國,法律職業(yè)資格考試成績劃分為優(yōu)秀、優(yōu)良、完全滿意、滿意、及格、不及格六個檔次。及格和以上者可以申請法律職業(yè);完全滿意及以上者才能申請法官、檢察官、公證人、高等公務員職位,并且可直接進入國家公務員序列,不再參加公務員考試。[3]如果我國的法考也能采取類似的評價等級制度,考生自然會爭取盡可能好的成績。
2、以“法考”為導向,改革法學本科教育內容
以法考為導向,適當增減法學本科教育內容,使法學本科教育內容全面涵蓋法考內容。包括:
第一,適當增加法學本科教育內容,即將法考的內容全部納入法學本科教育。如前所述,以經濟法為例,法考要考的43.2%內容,本科法學教育不教,這迫使法學本科生不得不尋求本科法學教育之外的幫助。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法學本科教育的失職。為了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職責,法學本科教育應將法考的內容全部納入教學內容。以經濟法為例,法學本科教育應增加食品安全法、商業(yè)銀行法、銀行業(yè)監(jiān)督管理法、審計法、土地管理法、城鄉(xiāng)規(guī)劃法等內容。
第二,以法考為導向,適當減少法學本科教育內容。如前所述,現(xiàn)有法學本科經濟法教材的68.2%內容,法考不考。對這些內容,法學本科教育可適當刪減。對于實用性不強的部門經濟法(主要包括計劃法、財政法、中央銀行法、外匯管理法、計量法、能源法等)的相關內容,可以刪除。對于經濟法原理的相關內容,可以適當精簡壓縮,但不能刪除,以防止知識的碎片化。
三、結論
法學本科教育與法考在內容和評價機制等方面存在嚴重沖突,這些沖突不利于我國法學本科教育和法律人才培養(yǎng)。為了促進我國法學本科教育的健康持續(xù)發(fā)展和滿足社會需要法律職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我國或可借鑒法學本科教育經驗改革法考評價機制、以法考為導向改革法學本科教育內容,以協(xié)調法學本科教育與法考的沖突。
【注 釋】
[1] 國內現(xiàn)有經濟法教材頗多,本文選取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經濟法學》,即《經濟法學》編寫組編.《經濟法學》(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 國家統(tǒng)一法律職業(yè)資格考試輔導用書編輯委員會.《2019年國家統(tǒng)一法律職業(yè)資格考試輔導用書》(第四卷)[M].法律出版社,2019.61-166.
[3] 武漢市司法局司法考試課題組.《司考十年反思錄——以武漢市的司法數(shù)據(jù)為例兼論中國的職業(yè)法律教育》[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3.131-132.
【作者簡介】
彭立峰(1974.05—)女,漢族,江西宜春人,博士研究生學歷,西北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經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