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
一、前言
“留守兒童”是在我國發(fā)展進入新時期出現(xiàn)的特殊兒童群體,是社會轉型的時代產(chǎn)物,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父母一方外出務工而被留在家里的兒童。調查顯示,截至2013年底,我國留守兒童超過1000萬。留守兒童的現(xiàn)實存在,以及他們的健康成長,成了對國家長遠發(fā)展最重要的話題之一。
家庭教育理論認為,完整的家庭結構和良好的家庭教育對于兒童的人格發(fā)展和社會化過程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對于留守兒童這樣一類特殊群體,他們缺乏的正是父母的教育和陪伴。因而留守兒童的人格發(fā)展引起了眾多學者的關注。田小兵對677名6-14歲農(nóng)村留守兒童采用《兒童14種人格因素問卷中國修訂本》進行測查,并將結果與同村非留守兒童比較后發(fā)現(xiàn),父母外出打工的兒童表現(xiàn)出容易激動、焦慮、神經(jīng)過敏高,同時伴隨內向的性格特征。范方、桑標等人概括了留守兒童的性格特征:一是樂群性低,比較冷漠、孤獨;二是情緒不穩(wěn)定,易心煩意亂,自控能力不強;三是自卑拘謹,冷漠寡言;四是比較圓滑世故,少年老成;五是抑郁壓抑,憂慮不安;六是沖動任性,自制力差;七是緊張焦慮,心神不定。眾多實證研究都表明,留守兒童相對于非留守兒童存在著更多人格方面的問題。
繪畫藝術治療是指以繪畫活動為中介的一種心理治療方式。它通過繪畫讓患者產(chǎn)生自由聯(lián)想來穩(wěn)定和調節(jié)情緒,在追求藝術美的過程中治療心理疾病或矯正行為問題。繪畫藝術使得兒童得以借助繪畫作品,通過構圖、色彩、線條、陰影等形式安全地把語言無法表達或不愿意表達的情緒情感、經(jīng)歷等投射出來,有機會幫助兒童處理不良情緒和經(jīng)歷,是維護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徑。
陽江市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在本項目開展前進行了多方取證調研,認為留守兒童的問題是農(nóng)村城市化發(fā)展進程中出現(xiàn)的“心病”,通過常規(guī)的物質性關注難以達到治療效果,心病還需“心藥”醫(yī),因此聯(lián)合心理協(xié)會創(chuàng)新治療方法,擬從實證角度,探索繪畫治療視角下,留守兒童心理輔導中的具體運用及其效果。
二、研究方法和內容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選取陽江某民辦學校24名寄宿制留守兒童,2女22男,平均年齡11歲。
(二)測量工具
心理健康診斷測驗(MentalHealthTest,MHT)是由華東師范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周步成等心理學科研人員,根據(jù)日本鈴木清等人編制的“不安傾向診斷測驗”進行修訂,成為適應我國中小學生的標準化《心理健康診斷測驗》。此量表的折半信度在085-088之間,重測信度在0667-0863之間(P<001)。全量表共有100個項目,在這100個項目中含有8個內容量表和1個效度量表(即測謊量表)。8個內容量表構成:A學習交流;B對人焦慮;C孤獨傾向;D自責傾向;E過敏傾向;F身體癥狀;G恐怖傾向;H沖動傾向。各內容量表分數(shù)在8以上者,屬于心理問題傾向較嚴重,需要制定特別的輔導計劃。
《陽性與陰性癥狀量表(PANSS)》分正性情緒和負性情緒兩個因子統(tǒng)計分析,即正性情緒分和負性情緒分,共20道題,其中正性情緒和負性情緒各10題。
(三)研究程序
項目主要由陽江市社科聯(lián)和心理協(xié)會共同籌備組織實施,每次團體繪畫輔導時間在80分鐘左右,每周實施1次團體繪畫藝術治療,共實施8次,每次的主題各不相同。團體繪畫以小組形式開展,4-6名兒童為一個小組,每個小組配備一名社科聯(lián)干事和兩名專職心理咨詢師(國家三級以上咨詢師,且受過繪畫藝術治療培訓)。繪畫前先讓兒童熟悉繪畫材料,明確繪畫任務。待繪畫作品完成后,組織兒童總結收獲,分享體會,表達主觀體驗,再由輔導老師呈現(xiàn)問題,對個別兒童進行心理輔導,幫助兒童解決問題。在每次輔導過程中需建立積極的、溫暖的、真誠的團體,以保持團體的吸引力,確保兒童有興趣參與治療全程。
(四)繪畫輔導前測情況
留守兒童比較集中的心理問題(內容量表分>8分)有學習焦慮(占3333%)和自責傾向(占8%)。
(五)心理健康診斷測驗前后測情況
留守兒童在心理健康前測均值為4288,后測均值為3444,前后測差異顯著(t=45,p=000)。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診斷測驗總體減分率為20%。配對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學習、焦慮、孤獨、自責、恐怖、沖動等維度前后測差異顯著,后測分數(shù)均顯著低于前測分數(shù)。這表明,經(jīng)過繪畫藝術治療過程,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水平顯著提高。
(六)正性負性情緒前后測均值比較
配對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負性情緒前后差異顯著,后測分數(shù)顯著低于前測。正性情緒后測均值顯著高于前測均值。這表明,通過繪畫藝術治療,留守兒童對負性情緒處理能力有顯著提升。
三、討論與分析
(一)繪畫藝術療法在兒童心理輔導中的有效性
1.促進兒童表達,明確自己需求
根據(jù)兒童的心理特點,9-11歲階段的兒童處于預備青春期,自我沖突的一般特點常流露于人際交往、學習等行為中,容易被老師、家長忽視。陽江市社科聯(lián)早期的調研發(fā)現(xiàn),這一年齡階段的“留守兒童”相對于一般孩子更渴望得到他人的關注,但又不想別人干涉自己;更不易對人敞開心扉,不愿意表達自己。本研究的前測結果也表明,留守兒童更多地表現(xiàn)出學習、人際方面的焦慮。繪畫對兒童來講是其最初、最簡單的語言。一方面,繪畫藝術治療不僅可以促進兒童表達內心,進而緩解兒童不想表達而產(chǎn)生的阻抗心理,而且比較直接的談話式咨詢更易被接受。另一方面,繪畫藝術療法可以幫助輔導老師更直觀地了解兒童心理需求,推進心理輔導過程。
2.建立良好的咨訪關系,提高兒童的能力
一方面,繪畫藝術療法為兒童提供了安全的環(huán)境,以鑒賞繪畫作品為手段,能有效促進輔導老師與兒童交流,產(chǎn)生情感共鳴,建立良好的咨訪關系,優(yōu)化輔導效果;另一方面,該療法本身也是促進兒童將建立關系的能力泛化到現(xiàn)實的人際交往的過程。本研究后測結果表明,研究對象在學習、人際交往方面的改善效果顯著。
3.融入專業(yè)技術,凸顯治療功能
繪畫治療根據(jù)兒童的心理需求設計了八個繪畫主題,確保兒童在繪畫藝術治療過程中得到足夠的創(chuàng)作空間,使兒童能發(fā)揮想象并享受想象帶來的快樂;本研究的治療過程注重陪伴,以支持性的心理建設工作為主,適時切入心理干預。通過分析兒童的繪畫藝術作品,不難發(fā)現(xiàn),不同兒童的前期作品表現(xiàn)出較高的相似性,臨摹和規(guī)范表達跡象較濃厚,而后期作品則表現(xiàn)出個體差異,主動通過繪畫自由抒發(fā)內心,這既是繪畫的魅力,也是治療的效果。
4.團體支持,心理減壓
不少兒童在參加繪畫時,總是抱著“有壓力”“害怕”的心情,怕自己畫不好。但看到其他兒童全身心投入其中,不自信的心理會逐漸改變。此外,在分享過程中,不少兒童在同學面前能勇敢地表達自己的情緒情感,當看到自己的繪畫作品被贊許時,會有一種歡愉、輕松的感覺,甚至精神面貌也有了改變。前測與后測的數(shù)據(jù)對比也證實了此成效,對比分析表明,兒童消極情緒得分總體有了顯著的下降。由此可見,繪畫對于調節(jié)兒童的消極情緒有著良好的作用。
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表明,經(jīng)輔導后,兒童的焦慮、恐怖等傾向顯著下降。在實際觀察中,有些兒童因在生活上表現(xiàn)出恐懼、害怕等,他會將這些消極情緒通過繪畫表達。因此,繪畫既可以準確表達兒童內心的情感沖突,而且會讓兒童獲得成就感。這與前人研究結果相似,當兒童可以通過繪畫等藝術形式來表達潛意識的情感時,他們的人格完善就有了更大的空間。
(二)團體繪畫治療與個案矯治相結合的針對性
本研究在十二周輔導服務中設置了八次繪畫藝術治療主題活動,精心設計涂鴉、人像、場景、感受、家庭、想象等主題的繪畫任務,輔導老師在每一次干預中分別從兒童作品創(chuàng)作動機、作品內容分析、共同探討等步驟進行心理輔導,引導兒童自我傾訴、自我認知、自我接納,并逐步學會自我提升。如自畫像是兒童認識自我的途徑,兒童通過畫自己來提升自我認知水平,輔導老師在分析繪畫者的自畫像時了解兒童的自尊水平,為個案輔導提供真實的材料。本研究還特別設置了家庭這一主題,輔導老師鼓勵兒童說出自己及其家庭成員的感受,在該主題繪畫中老師發(fā)現(xiàn)部分留守兒童并不缺乏愛,而是缺乏正確表達愛的方式及積極的家庭溝通形式。在自由繪畫中,兒童會將自己最迫切的需求和壓抑最深的情緒情感投射出來,這是一種無意識內容在意識層面的反映。
團體與個體輔導相結合是本研究最大的特點。在團體繪畫中鼓勵有相似經(jīng)歷的兒童共同探討問題的解決模式,讓兒童在團隊的幫助下自我反思,獲得支持,促進問題解決,在活動中學會分享,在分享中成長,最終實現(xiàn)心理治愈。針對個別心理問題較嚴重的兒童,輔導老師還輔之以積極關注、共情、理解等,在更深層次的個案輔導中,輔導老師運用短期焦點治療法、系統(tǒng)家庭治療、合理情緒療法等心理咨詢理論技術,以穩(wěn)固輔導效果。在輔導老師的引導下,繪畫治療體現(xiàn)了心理治療的功能,能夠積極啟動兒童的內在治愈機制,促使個體意識與潛意識溝通,進而提升兒童心理健康水平。
本研究主要從實證角度運用繪畫藝術療法在留守兒童心理輔導中進行了探討。項目最大的特點是找準了服務的需求,由社科聯(lián)在前期調研基礎上提出服務矯治的理念,并結合心理健康診斷測驗量表和正性負性情緒量表的前后測數(shù)據(jù),使得本研究有的放矢,有針對性地制定服務方案,進而檢驗服務成效。經(jīng)繪畫藝術治療干預,留守兒童的自我認知更為客觀,社會交往功能更為積極,顯著提高了他們的自尊、自信和處理負性情緒的能力,達到自我成長的目的。
責任編輯陳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