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霞 周一敏
作者單位:310006 杭州,浙江大學醫(yī)學院附屬婦產(chǎn)科醫(yī)院超聲診斷科
患者女,26歲;孕1產(chǎn)1。因“發(fā)現(xiàn)盆腔包塊2年余”于2018年9月28日至本院就診?;颊?年前發(fā)現(xiàn)左側外陰米粒大小包塊,當?shù)蒯t(yī)院就診考慮“巴氏腺囊腫”,因腫塊較小,未予特殊處理,后腫塊逐漸增大,至入院前6個月增大較為明顯。9月28日超聲檢查示:左側大陰唇皮下軟組織內見大小約8.3cm×4.5cm×2.9cm不均低回聲包塊,內部呈旋渦狀,邊界清,形態(tài)尚規(guī)則,見包膜樣回聲(圖1a);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可見其內血流信號較豐富,呈分支狀(圖1b),血流頻譜:最大峰值流速9.5cm/s,血流阻力指數(shù):0.70。超聲檢查提示:左側大陰唇內不均低回聲(腫瘤可能,建議進一步檢查)。10月4日入院,婦科檢查:左側大陰唇處可見一直徑約8cm包塊,質硬,邊界清,無壓痛,活動可。10月4日磁共振增強檢查報告示:左側大陰唇處皮下組織內見大小約6.2cm×4.8cm×3.5cm軟組織腫塊影,橢圓形,邊界清,T1加權成像(T1WI)呈等信號(圖 2a),T2加權成像(T2WI)呈高信號,彌散加權成像(DWI)呈高信號,增強掃描見腫塊明顯強化、內部強化不均(圖2b)。診斷結果:左側大陰唇處富血供占位,考慮腫瘤性病變。各項血清檢查未見明顯異常。于10月5日行“左側外陰病損切除術”,術中緊貼左側小陰唇外緣見一8cm×4cm×5cm包塊,邊界清,質中偏硬,活動度尚可,標本色白,包膜完整無破潰,切面局部黃色脂肪樣。10月18日術后常規(guī)病理診斷:(左大陰唇)間葉源性腫瘤,首先考慮上皮樣肉瘤(近端型)(proximal type epithelioid sarcoma,PES);進一步免疫組化檢查示:CK(-)、CK14(-)、CK5/6(-)、CK8/18(-)、cam5.2(-)、EMA(+)、CD34(灶 +)、CD68(-)、Desmin(-)、SMA(部分 +)、S-100(灶 +)、MyoD1(-)、INI-1(-)、Vimentin(+)、CD99(+)、CD31(弱 +)、HMB45(-)、ERG(灶+)、FLI(+)、Ki-67(30%+)。12月 6日門診復診,超聲檢查提示:原病變區(qū)未見明顯異?;芈?。隨訪至術后8個月,患者左側大陰唇恢復良好,觸診無殊,術后每3個月復查超聲均未見明顯異常,身體一般狀況良好。
討論ES是一種組織來源不明且少見的軟組織腫瘤,分為發(fā)生于四肢末端的經(jīng)典型和發(fā)生于頭頸、軀干等部位的PES,發(fā)生于外陰極為罕見,PES侵襲性較強,易發(fā)生早期轉移及復發(fā)。該疾病最常見于育齡女性,首例外陰PES在1972年由Piver報道,至今報道的病例尚不足60例[1]。PES極易誤診為良性病變,包括巴氏腺囊腫、脂肪瘤、腹股溝疝或其他良性軟組織腫瘤,在惡性病變中需與惡性黑色素瘤相鑒別[2]。目前確診仍具有挑戰(zhàn)性,本例患者因外院誤診為巴氏腺囊腫而導致病程長達2年之久。
外陰PES最常見的初始癥狀為大陰唇出現(xiàn)一個生長緩慢、相對無痛的腫塊,由于無痛性皮下結節(jié)的良性表現(xiàn),常得不到及時治療。超聲檢查是軟組織腫塊最常用的影像學檢查,但目前超聲檢查中對外陰PES的探討較少。結合本例PES超聲表現(xiàn),總結PES具有診斷意義的超聲征象為:(1)邊界清晰,內部回聲紊亂不均,以低回聲為主,呈旋渦狀;(2)周邊具有高回聲包膜樣結構;(3)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表現(xiàn)為豐富血流信號,低速高阻的頻譜特征。病理診斷是確診PES的唯一方法。PES通常表達上皮樣和間充質標志物,如波形蛋白、EMA、CK 和 CD34,另外缺乏對INI-1蛋白的染色是PES的病理特征之一[3]。
圖1 腫塊的超聲表現(xiàn)(a:二維超聲可見皮下軟組織內腫塊呈低回聲,內部回聲不均,邊界清晰,有包膜結構;b:彩色多普勒超聲示腫塊內部血流信號豐富,呈分支狀進入腫塊內)
圖2 腫塊的MRI表現(xiàn)(a:橫軸位T1WI平掃示左側大陰唇處皮下組織內一枚軟組織腫塊影,橢圓形,邊界清,T1WI呈等信號,如圖中箭頭所示;b:矢狀位T1WI增強掃描示腫塊呈明顯強化、內部強化不均,如圖中箭頭所示)
由于PES的罕見性,目前關于此疾病的治療方法尚無統(tǒng)一定論,根治性切除術是最基礎的治療方法,并盡可能確保手術切緣的陰性,術后是否需要輔助放化療尚存有爭議,化療藥物尚無統(tǒng)一定論,部分研究中認為術后可嘗試性應用異環(huán)磷酰胺或阿霉素等,對于此疾病的基因標志物靶向治療也在研究之中[4-5]。PES預后較差,局部復發(fā)率(35%)和轉移率(60%)較高,主要轉移至肺(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