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明媚
摘 要:課堂評價——即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個性化、靈活化、多樣化的對學生學習狀況的評價語言,是其中必不可少且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這里學習狀況包括學生在學習中表現(xiàn)出來的學習效果,學習態(tài)度,學習信心等)。發(fā)揮評價機制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歷程,激勵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關注學生學習的水平,關注他們在學習活動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情感與態(tài)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教師的評價可以直接影響學生對知識技能及思想情感的發(fā)展。
關鍵詞:課堂評價策略效應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課堂教學評價應該充分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以鼓勵、表揚等積極的評價為主,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發(fā)現(xiàn)和發(fā)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fā)展。”新理念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評價方式,具體到課堂教學的細節(jié)之中,既有針對學習內容的評價,也有針對學習習慣、學習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合作學習等方面的評價。在課堂評價中,要注重每個學生的獨特感受,以激勵為主,敏銳地捕捉其中的閃光點,并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通過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細微之處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真心實意、實事求是的評價,激勵學生積極思維,創(chuàng)造一種熱烈而又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從而使課堂評價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那么如何對學生課堂表現(xiàn)進行有效的評價呢?我認為還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評價貴在真誠
盧梭曾經說過:“凡是教師缺乏愛的地方,無論品格還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發(fā)展?!?我們的課文是以文字為載體,承載著人的情與意,因此,語文課呼喚教師評價發(fā)自內心,投入真情。真誠的評價應該是發(fā)自內心的對學生的尊重和賞識,一個期待的眼神,一個會心的微笑,一個有力的大拇指,即使“無聲”,也會帶來“勝有聲“的效果。只有真誠的課堂評價才能喚起學生的傾情投入。
例如,教學《母雞》時,我讓學生讀課文中寫母雞“勇敢,負責”的文字,一個學生讀錯了兩個字,我會微笑著說:“你在讀這段的時候,“強”字和“嘎”字不高興了,因為你把它們的名字讀錯了,趕快糾正過來吧?!?/p>
在教學實際中,只有教師真誠地糾正學生的錯誤時,學生們才會認真思考,樂意改正。真誠的情感是打動一切的源泉,教師的評價,只要情感誠懇,都能讓學生獲得一種幸福感和成就感,無形中對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二、評價重在激勵與尊重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對學生的日常表現(xiàn),應以鼓勵、表揚等積極的評價為主,采取積極性的評價,盡量從正面加以引導。”所以在課堂上,教師的賞識教育很重要。如及時送上“你的表達特別清楚,讓大家一聽就明白!”“不要著急,再想一想,你會說好的!”“你很有主見,這十分可貴,請再大聲地說一遍!”……鼓勵性的評價能讓學生點燃智慧的火花,并使火花熊熊燃燒,照亮全班,讓整個課堂生機勃勃。
在一節(jié)語文課上,有個同學把課文讀得正確、流暢而又聲情并茂,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我就會笑容滿面,熱情洋溢地評價:
“這段話你讀得多好呀!請你再讀一遍,讓大家仔細聽聽!”“多動聽的聲音??!老師覺得你就是一個小小播音員!”
教師真誠的語言、親切的語調、鼓勵的言辭、友好的微笑,營造了一個充滿尊重與關愛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品嘗到成功的喜悅,感受到生命存在的價值。
三、評價要有時效性
教學過程是一個復雜的動態(tài)的系統(tǒng)。在這個復雜的動態(tài)的系統(tǒng)中,及時反饋尤其重要。教師對學生的回答及時給予評價,不僅是對學生的尊重,也能為我們的教學贏得最佳時機。當學生答得好,得到老師的肯定和表揚時,是對學生良好行為和所授知識的一次強化和鞏固。而當學生答得不對時,及時評價則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再思考能力,及時糾正。總之,學生回答完問題后,千萬不要不做評價就讓學生坐下,這會讓回答者不知所措,其他學生也會霧里看花。同時,老師的評價越具體越好??辗旱谋頁P“不錯“、“你真棒”只能暫時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可孩子并不明白自己棒在哪、好在哪,這樣的表揚使用頻繁了,就會失去吸引力,就會失去有效性,也會失去價值,尤其是對高年級學生。
四、要允許學生出錯
學生課堂發(fā)言究竟有沒有“對”和“錯”?我在教了一段時間之后就開始思考這個問題。有的學生能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見解,能夠了解老師提問的用意;有的學生表達水平不高,但他能接近“那個答案”;還有的學生不理解老師提問的用意,自說自話,答非所問。但我認為,不要太在意學生發(fā)言的“對”與“錯”,所有的發(fā)言,對集體學習而言,都是有價值的。因為有不同觀點的出現(xiàn),因為有不同的表達,學生學會了比較和判斷。老師引導學生參與學習,討論,啟發(fā)思考,如果他的提問僅僅以“對”與“錯”作為標準,就等于拿著一個圈,暗示學生來鉆,能鉆過去方為正確。在這樣的狀態(tài)下,學生會怎樣對待課堂提問?他沒有把握就不敢發(fā)言,或者他知道了答案而不屑回答。課堂氣氛沉悶,往往也和老師的那種簡單的“對”“錯”判斷有關。
“ 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是新課程評價改革的核心理念。這一理念所追求的不是給學生下一個精確的結論,而是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重視學生之間的差異,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進步與變化,及時給與評價與反饋,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強調通過反饋促進學生的改進,促進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的提高,成為學生發(fā)展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