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燕 陶莉
摘要:精準扶貧對于高校不僅是一項政治任務,還是發(fā)揮高校服務育人的重要功能之一。文章針對高校精準扶貧問題存在問題的反思,認為高校精準扶貧存在認識不足、定位不夠、精確不當等因素,導致高校在精準扶貧中存在重物資輕智力、重任務輕發(fā)展、重投入輕培育等問題。因此,文章通過重慶電子工程職業(yè)學院精準扶貧工作的實踐分析,從高校參與精準扶貧路徑方面提出了對策。
關鍵詞:高校;精準扶貧;誤區(qū);對策
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高校在落實黨中央扶貧政策之余,發(fā)揮高校在思想、知識、技能等層面的優(yōu)勢,履行高校服務社會的職能,使貧困戶通過學習在智力層面獲得知識和技術,依托教育脫貧,同時培育貧困戶思想層面上的立志脫貧。
一、高校精準扶貧存在的誤區(qū)及因素分析
高校精準扶貧過程中,由于高校將精準扶貧作為政策來執(zhí)行,導致高校在精準扶貧中為了落實國家扶貧政策,存在將精準扶貧作為政策要求來完成的誤區(qū),根據精準扶貧的誤區(qū)從內外因素進行分析。
(一)高校在精準扶貧中容易陷入的誤區(qū)
高校精準扶貧工作中,容易陷入重任務輕需求,重物質輕智力,重投入輕發(fā)展等誤區(qū),不利用高校精準扶貧的落實。首先,高校扶貧精準重任務輕需求。“任務”是 擔負的責任和交派的工作,“需求”是索取和要求。高校將精準扶貧作為政府交派的工作來重視,卻輕視精準扶貧重對幫扶者實際的需求。當前各級政府將精準扶貧作為一項政策來抓,精準扶貧以領導責任問責制,導致高校在精準扶貧中認知上存在偏差,將精準扶貧視為政治任務,“對上”負責,為“出政績”,制定“大項目”,忽略扶貧困者的實際需求,在精準扶貧實踐中容易脫離實際情況,不利于精準扶貧工作的開展。其次, 高校精準扶貧重物質輕智力。高校重物資是指重視貧困者生活上所需要的物質資料,輕視培養(yǎng)貧困者運用知識、技術和經驗等解決問題的能力。高校在精準扶貧中為了更快的凸顯扶貧政績,側重資金支持、衣物捐助和設備援助等于物質幫扶,沒有將高校在知識技能方面獨有的優(yōu)勢與脫貧結合,沒有走教育扶貧、科技扶貧、文化扶貧的精準扶貧之路。最后,高校扶貧側重投入輕發(fā)展。高校參與精準扶貧,側重物資和資金,輕視貧困者脫貧能力的培養(yǎng),用簡單的財物幫扶貧困戶,容易滋生貧困戶“等靠要” 思想,導致貧困戶缺乏脫貧的“志氣”,是對精準扶貧的曲解,更是高校在精準扶貧過程中不作為,無擔當的表現。
(二)高校在精準扶貧中誤區(qū)因素的分析
高校在精準扶貧中存在的三個誤區(qū),主要源于高校在精準扶貧中受主客觀的因素,導致精準扶貧誤區(qū)的產生。首先,高校在精準扶貧中受主觀因素的制約。高校精準扶貧過程中受
主觀因素的制約,導致高校在精準扶貧認識不到位。認識不到位源于高校領導班子將國家、政府和省市的扶貧政策未能正真摸透,高校對待精準扶貧上出現觀念的差異,在扶貧工作上未能從主體上精準定位。其次,高校精準扶貧受客觀因素的影響。高校扶貧的客觀原因是內因和外因。一方面,從外因來看,高校與國有企業(yè)和非國有企業(yè)相比缺乏資金上的優(yōu)勢,高校與政府相比缺乏政策上的幫扶優(yōu)勢,高校在外部條件不在優(yōu)的前提條件下,應發(fā)揮高校知識和技術層面的優(yōu)勢,將智力與精準幫扶相結合,培養(yǎng)幫扶者走科技脫貧的路線。另一方面,從內因來看,高校干部和教師大多是高級知識分子,理論知識扎實,科研能力強。不過,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普遍缺乏相應的地方工作經驗,對農村和城市的幫扶者缺乏深入的了解,不能及時有效的將理論知識與地方的實際有機的結合,造成工作難以與民結合。
二、高校精準扶貧工作的路徑
重慶電子工程職業(yè)學院近幾年在落實國家精準扶貧工作中,通過不斷的摸索,在幫助巫溪天元鄉(xiāng)精準幫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使得貧困村和貧困戶的生活水平得到顯著改善。我們從中得出三條經驗,作為高校精準幫扶的路徑探索。
(一)高校領導重視是抓好精準扶貧的前提。高校建立以校黨委委員為核心的扶貧工作組,落實精準扶貧幫扶工作。首先,高校黨委應發(fā)揮其政治核心作用,重視國家扶貧的相關政策和制度,認證學習資助的工作文件、方案,實地考察、調研和監(jiān)督精準幫扶工作,將精準資助落實的實處。其次,構建高校精準扶貧組織機構。高校根據領導班子建立精準扶貧工作小組,扶貧小組組長以黨委書記擔任,設立專門的扶貧辦并組織專業(yè)人員處理扶貧資助事物,各部門負責人擔任精準扶貧的辦公室主任和副主任,將全校教職工拉人到精準脫貧工作中。重慶電子工程職業(yè)學院精準扶貧工作小組組長由校黨委書記擔任,扶貧辦公室主任由黨政辦和工會領導兼任,辦公室成員由學校各職能部門領導和二級學院書記院長。同時,學校精準扶貧的部門與學校對接的扶貧天元鄉(xiāng)進行交流,處理精準幫扶的問題。最后落實扶貧政策。高校將精準扶貧作為重點抓,每周相關扶貧部門無論線上還是線下定期向常委和黨委匯報扶貧的情況,專題研究扶貧的相關政策,針對學校對接貧困鄉(xiāng)和村的實際,派遣駐村干部,聽取派遣干部老師匯報的新情況和新問題,有機的將高校新思想、新理念與扶貧有機結合,落實精準幫扶,將高校的理論知識與幫扶的鄉(xiāng)村結合,走科學致富。重慶電子工程職業(yè)學院長期派遣理論扎實和實干的干部到天元鄉(xiāng)對貧困村的農民進行幫扶,使貧困戶科學脫貧。
(二)健全機制是高校落實精準扶貧的保障。高校通過占領輿論宣傳陣地,派遣扶貧干部,加強扶貧資金投入和制定扶貧規(guī)則制度等落實精準扶貧。首先,高校占領精準扶貧輿論新陣地。高校在精準扶貧過程中,以校園網為依托,搭建精準扶貧網站,號召校內師生參與精準扶貧,同時培養(yǎng)高校師生的感恩和仁愛之心,用愛建設“中國夢”,使國家全面脫貧。其次,高校派遣扶貧干部。高校在精準扶貧上,還應將派遣相應的專業(yè)老師和領導干部到定點幫扶的鄉(xiāng)、鎮(zhèn)和村進行幫扶,這有利于高校了解貧困鄉(xiāng)、鎮(zhèn)和村在具體情況,因地制宜地協(xié)調高校和幫扶地區(qū)的協(xié)調工作,高效、高質地推進精準扶貧工作。再次,高校加大對精準扶貧資助地的資金投入。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脫貧不僅需要政策的幫扶,還需要經濟上的援助。因此,高校每年設置精準扶貧專項資金,支持師生對定點幫扶的鄉(xiāng)、鎮(zhèn)和村進行有針對性的科研研究,將研究成果轉化為對口項目經濟幫扶,將知識轉化為經濟,從而做到精準脫貧。最后,高校制定精準扶貧規(guī)則。高校經濟、物質和智力方面對定點貧困地方幫扶外,還應完善扶貧各項規(guī)章制度,構建幫扶工作機制,推進、監(jiān)督和完善扶貧信息,落實扶貧工作。重慶電子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在精準扶貧工作上,利用“互聯(lián)網+”平臺,通過線上和線下的“巫溪小店”對天元鄉(xiāng)的特殊農作物進行銷售,各個部門和二級學院成立精準扶貧專家團隊,根據每個二級學院自身的特點和優(yōu)勢在資金和技術上進行幫扶。
(三)因地制宜是高校做好精準扶貧的關鍵。關鍵是指最重要,起決定作用的部分。高校在精準扶貧中因地制宜對待扶貧工作,從扶“志”和“智”兩方面做好扶貧工作。首先,高校扶貧先扶志?!爸尽笔侵鞠蚝椭練庵?,高校在精準幫扶困難地區(qū)貧困戶上,應從觀念上消除貧困戶“等靠要”的思想和行為,要培養(yǎng)困難戶勞動脫貧的志向,使貧困戶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和致富觀。因此,高校針對精準幫扶的鄉(xiāng)村,從傳統(tǒng)輸血式的資金幫扶,轉變?yōu)橘Y金、知識、價值觀和技術等多渠道的幫扶,從而讓貧困鄉(xiāng)村走向真正脫貧。其次,高校以扶貧必扶智的態(tài)度對待精準扶貧?!爸恰敝傅氖侵R和技術。高校與其他幫扶單位相比最大的優(yōu)勢是“智力”,這就需要高校重視教育扶貧和知識技能扶貧,幫助鄉(xiāng)村建立圖書援助、貧困大學生助學金資助、假期義務支教等對貧困鄉(xiāng)村下一代進行知識層面上的幫扶。同時,高校還可以根據學校的專業(yè)特征派遣相應專業(yè)的老師對其進行幫扶工作。重慶電子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根據學校帶“電”性,以校企合作的形式,通過網店平臺APP,微信公眾號,“互聯(lián)網+”等,讓巫溪綠色瓜果、有機蔬菜、休閑食品和干貨等走出大山,打造“生態(tài)產業(yè)化、產業(yè)生態(tài)化”的“巫溪小店”電商幫扶。這項措施不但解決了貧困戶勤勞致富問題,還為貧困村從經濟上、技術上和物質上脫貧打下了基礎。
作者簡介:
高燕(1982.09-),性別:女,民族:漢族,籍貫:重慶市長壽區(qū),職務/職稱:講師,學歷:碩士研究生,單位:重慶電子工程職業(yè)學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及倫理學方向。
陶莉(1987.01-),性別:女,民族:漢族,籍貫:重慶,職務/職稱:助教,學歷:碩士研究生,單位:重慶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項目:
項目名稱:“精準扶貧”視域下高職生精準資助育人機制研究
項目編號:(2017-gx-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