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娟
摘要:“沂蒙紅嫂”把吃苦耐勞、勇敢善良、舍己為人的純樸品質與堅定的革命意志相結合,創(chuàng)造了“愛黨愛軍、忠誠堅韌、勤勞勇敢、無私奉獻”的“紅嫂精神”。沂蒙 “紅嫂精神”具有堅定的革命性與鮮明的時代性、深厚的群眾性與鮮明的地域性和積極的奉獻性與獨有的女性文化特征。“紅嫂精神”是沂蒙精神的靈魂,是中國革命文化的具體體現,是對中華女性美德的繼承和弘揚,同時作為沂蒙紅色文化的充分體現,具有提升文化自信的文化價值。
關鍵詞:沂蒙紅嫂;紅嫂精神;文化特性;文化價值
一、沂蒙“紅嫂精神”的內涵概述
“沂蒙紅嫂”是發(fā)源于沂蒙山根據地的一個偉大母性群體,是沂蒙廣大婦女在戰(zhàn)爭年代擁軍支前的尊稱?!白詈笠豢诩Z當軍糧,最后一塊布做軍裝,最后一個兒子送戰(zhàn)場”是沂蒙人民在戰(zhàn)爭年代做出巨大犧牲的真實寫照,充分體現了沂蒙人民和沂蒙女性的崇高思想境界。
革命戰(zhàn)爭時期(1921年-1949年)的紅嫂精神主要表現為愛黨擁軍、忠誠堅韌、無私奉獻,這一時期出現了乳汁救傷員的沂蒙紅嫂明德英、掩護革命同志、辦地下托兒所、保護文件的沂蒙母親王換于、為動員參軍毅然喊出“誰第一個參軍我就嫁給誰”的梁懷玉、組織婦女架設火線橋的李桂芳,還有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沂蒙六姐妹”等等。1947年《大眾日報》曾報道新泰、沂中、沂北三個縣“25位老祖母送孫子、213位母親送兒子、157位妻子送丈夫、30多個姑娘送未婚夫、40多個姑娘送兄弟、父親參軍”的事跡。[李燕.從沂蒙“紅嫂”現象看黨的群眾工作[J].臨沂大學學報,2015,37(05):26-29.
]從抗日戰(zhàn)爭到解放戰(zhàn)爭,沂蒙紅嫂幾乎承擔了作戰(zhàn)部隊所有的后勤工作,據不完全統計,她們做了315雙軍鞋、122萬件軍衣,碾米碾面11716萬斤,動員參軍參戰(zhàn)20萬人,救護兵員6萬人,掩護革命同志9.4萬人,瓦解敵方9.8萬人。[王春梅、方艷.沂蒙紅嫂故事選[M].濟南:濟南出版社,2019.3(23)
] 譜寫了一曲曲動人的篇章。
和平建設時期(1949-1965年),廣大沂蒙女性巾幗不讓須眉,繼續(xù)發(fā)揚戰(zhàn)爭年代的革命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積極投身于社會主義建設,在愛國增產運動中成為農業(yè)戰(zhàn)線上的主力軍,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勤勞勇敢。她們積極參加春種秋收、治理河田、打井抗旱、植樹造林等勞動,以戰(zhàn)天斗地的精神與貧苦作斗爭,努力改變革命老區(qū)的貧窮面貌展現了思想意識的開放性。
現代化建設時期(1978年至今),這一時期的紅嫂精神主要表現為思想意識的開放性和精神品格上的時代性。她們中間有繼承老“沂蒙紅嫂”愛黨擁軍優(yōu)良傳統的擁軍模范,有創(chuàng)業(yè)成功不忘回報社會的女企業(yè)家,有足跡踏遍祖國邊關哨所的最美兵媽媽,有新時代帶領鄉(xiāng)親們共走致富路的新女性。大量的沂蒙女性立足于各行各業(yè)自覺把個人命運同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結合在一起,積極投身于小康社會,為建設“大美臨沂”做出了突出貢獻,展現了與時俱進的精神品格。
沂蒙紅嫂作為中國典型的英雄群體形象,把吃苦耐勞、勇敢善良、舍己為人的純樸品質與堅定的革命意志相結合,創(chuàng)造了“愛黨愛軍、忠誠堅韌、勤勞勇敢、無私奉獻”的“紅嫂精神”?!凹t嫂精神”作為“沂蒙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吸收幾千年的沂蒙地域文化的基礎上,中國共產黨人又積極進行抗日宣傳喚醒了廣大沂蒙女性追求獨立和解放的精神,加之日本侵略者在沂蒙山區(qū)的暴行激起了沂蒙女性奮起反抗的精神的共同作用下所產生的?!凹t嫂精神”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沂蒙地區(qū)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結果,凝結了沂蒙老區(qū)女性群體用實際行動支持革命、獻身革命的深厚情感和政治自覺。
二、沂蒙 “紅嫂精神”的文化特征
“紅嫂精神”是在充分吸收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愛黨愛軍、忠誠堅韌、勤勞勇敢、無私奉獻”的崇高品格和精神。因此,“紅嫂精神”有著鮮明的內在精神文化特質。
(一)堅定的革命性與鮮明的時代性
沂蒙精神是中國革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紅嫂精神”是沂蒙精神的集中凝練,“紅嫂精神”生成于革命戰(zhàn)爭年代,飽經戰(zhàn)火洗禮的沂蒙紅嫂用血肉之軀踐行了愛黨擁軍、無私奉獻的高尚品德??嚯y深重的沂蒙女性通過識字班、夜校、冬學、村學等活動初步懂得了“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道理;通過解放運動,她們釋放了雙足也沖破了封建的枷鎖。革命戰(zhàn)爭時期,她們送子參軍、送夫支前,縫軍衣、做軍鞋、抬擔架、推小車,架設火線橋,舍生忘死救傷員,不遺余力撫養(yǎng)革命后代。正如習總書記2013年所說“沂蒙精神歷經革命、建設和改革而歷久彌新,是新時代共產黨人保持革命性的精神坐標”。[臨沂市地方史志辦公室.沂蒙革命根據地志[M].北京.中華書局,2014.06.
]文化是一種歷史現象,任何文化都屬于一定的時代?!凹t嫂精神”生成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中國共產黨成立時,成熟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斗爭中,豐富和發(fā)展于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人類社會不斷發(fā)展,革命理論也隨著實踐的變化而不斷賦予自己新的時代品格,呈現出新的時代價值。
(二)深厚的群眾性和鮮明的地域性
歷史是由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的,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一個政黨,選擇了人民,人民不一定選擇它;一個政黨,拋棄了人民,人民一定拋棄它[丁鳳云.沂蒙精神與群眾路線研究[M].山東人民出版社,2014:8.
]。毛澤東說:“革命戰(zhàn)爭是群眾的戰(zhàn)爭,只有動員群眾才能進行戰(zhàn)爭,只有依靠群眾才能進行戰(zhàn)爭?!敝袊伯a黨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終代表著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根據地創(chuàng)建之初,由于國民黨長期以來對共產黨的歪曲,所以根據地的婦女不敢接觸共產黨,為了贏得沂蒙女性的支持,我黨做了大量的工作,頒布了一系列政策:解放雙足、婚姻自主、男女平等、發(fā)放生育費、允許婦女參政議政、舉辦婦女半日學校和識字班等等。沂蒙“紅嫂精神”是由沂蒙女性這一群體所創(chuàng)造的,她根植于沂蒙大地、根植于沂蒙群眾,服務于沂蒙群眾,體現了沂蒙地區(qū)尤其是沂蒙地區(qū)的先進女性的前進方向,具有鮮明的地域性。
(三)積極的奉獻性和獨有的女性文化特征
在抗日戰(zhàn)爭與解放戰(zhàn)爭時期,沂蒙地區(qū)“村村有烈士,鄉(xiāng)鄉(xiāng)有紅嫂”,沂蒙女性做軍衣、做軍鞋、熬米粥、烙煎餅、碾米碾面,將自己的丈夫、兒子親手送上戰(zhàn)場,用乳汁救傷員,充分展現了她們政治信念的堅定性和價值觀念的奉獻性。幾千年的男尊女卑的封建痼疾使得沂蒙女性受盡壓迫,20世紀初的婦女解放運動解放了沂蒙婦女的雙足也解放了沂蒙婦女的思想,她們掙脫幾千年的封建枷鎖,追求自由與平等,勇敢的與敵人做斗爭,展現了獨有的女性文化特征。沂蒙精神與其他紅色革命精神相比,其最大的不同就是其創(chuàng)生主體的人民性,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的創(chuàng)生主體是黨和人民軍隊,而沂蒙精神的創(chuàng)生主體卻是沂蒙當地的沂蒙群眾。[丁鳳云.沂蒙紅色文化與沂蒙精神[M].山東人民出版社,2012:82.
]沂蒙女性作為沂蒙“紅嫂精神”的創(chuàng)生主體,既有沂蒙人民思想和行為的共性元素,也具有其獨特的女性性別元素,展現了沂蒙女性吃苦耐勞、勤勞勇敢、舍己為人的淳樸品質。
三、沂蒙 “紅嫂精神”的文化價值
(一)紅嫂精神是中國革命文化的具體表現
沂蒙精神生成于革命戰(zhàn)爭年代,是中國革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沂蒙“紅嫂精神”又是沂蒙精神的重要基因組成,是中國革命文化在沂蒙山區(qū)的具體體現。人民是革命實踐的主體,必然是革命精神的主體,沂蒙紅嫂作為“紅嫂精神”的創(chuàng)生主體,是由當時沂蒙山區(qū)的革命斗爭具體目標、任務的需要決定的。沂蒙抗日根據地是山東抗日根據地的政治、軍事、文化中心,是山東黨政軍領導機關所在地,被譽為“山東的小延安”;解放戰(zhàn)爭時期,沂蒙抗日根據地是我黨實施北占南下戰(zhàn)略的核心位置,“北占東北,南下長江,都主要依靠山東”。所謂兵員是勝負的根本,當時的沂蒙山區(qū)人口有420萬人,卻有20萬人參軍入伍,120萬人擁軍支前,平凡而偉大的沂蒙女性依然擔負起了后勤工作,由此造就了“紅嫂精神”。
(二)紅嫂精神是對中華女性美德的繼承和弘揚
社會學家認為,人在什么樣的文化環(huán)境中生存,就會被塑造成什么樣的社會人。由此我們知道,大批“紅嫂”出現在沂蒙地區(qū)絕不是偶然的,一定與這個地區(qū)的人文環(huán)境有關。沂蒙地區(qū)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源遠流長的東夷文化在這里孕育,勇敢無畏的齊文化和守信重禮的魯文化在沂蒙地區(qū)交匯融合,沂蒙女性在這樣的文化熏陶中,定會受到這些文化的影響。早在南宋時期出現的抗金女英雄楊妙真,是“紅襖軍”的首領,她曾率領十萬起義軍轉戰(zhàn)于沂蒙山區(qū),奮勇斗爭,給腐朽的金王朝統治者以沉重的打擊。到了艱苦卓絕的革命戰(zhàn)爭年代,沂蒙紅嫂雖然沒有改變革命發(fā)展方向,卻用厚實的肩膀扛起了家庭的重擔和戰(zhàn)爭后勤的保障工作,她們沒有扛起鋼槍卻用小小的針線做出了315萬雙軍鞋、122萬件軍衣,她們沒有沖鋒陷陣卻動員參軍20萬人,救護傷員6萬人,掩護革命同志9.4萬人。沂蒙紅嫂將女性文化中的吃苦耐勞、勤勞勇敢、舍己為人、無私奉獻展現的淋漓盡致,也體現了“紅嫂精神”對中華女性美德的繼承和弘揚。
(三)紅嫂精神是沂蒙紅色文化的充分體現
沂蒙抗日根據地作為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中山東抗日根據地的政治、軍事、文化中心,擁有極其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戰(zhàn)火催生的沂蒙紅色文化作為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本質上是一種大眾文化,近代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和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給沂蒙人民帶來了新的價值觀念、思想信仰、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孕育了水乳交融的革命文化和沂蒙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臨沂調研時也說,他一來這里就想起了革命戰(zhàn)爭年代可歌可泣的崢嶸歲月,在沂蒙這片紅色土地上,誕生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兒女,沂蒙六姐妹、沂蒙母親、沂蒙紅嫂的事跡十分感人,沂蒙精神與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樣,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要不斷結合新的時代繼續(xù)發(fā)揚光大。沂蒙“紅嫂精神”作為沂蒙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她不僅是沂蒙精神的核心,更是沂蒙精神的名片,是沂蒙地區(qū)獨具特色的紅色文化。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多次提到文化自信,在2017年10月18日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fā)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盵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 人民創(chuàng)造了文化,所以文化自信本質上是人民的自信,是人民對所創(chuàng)造文化的信心、信念,包括人民對自身的文化創(chuàng)建能力的自豪感和對所創(chuàng)造文化結果的堅定信念。這種自信的實現有賴于人民主體性的充分發(fā)揮。[王易.文化自信有賴人民主體性發(fā)揮[N].光明日報,2016-07-07(2)
]所謂人民主體性,就是通過調動最廣大人民群眾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推動社會歷史發(fā)展,滿足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李杰.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對“人民主體”思想的發(fā)展實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6).
]沂蒙紅嫂精神是沂蒙女性群體創(chuàng)造的,其本身就包含著沂蒙女性的自豪感和堅定信念,是沂蒙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得到充分調動的體現。紅嫂精神作為中華民族偉大精神在沂蒙老區(qū)在這片英雄沃土上的集中凝練,淬煉于戰(zhàn)火之中,濃縮著歷史與現實、傳統與現代,更凝結著沂蒙女性的勇敢和智慧,是一種先進的群體意識,是激勵山東人民乃至全國人民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寶貴精神財富。新時代背景下我國越來越強大,國家的強大需要深厚的理論基礎,國人的自信更需要紅色文化的支撐,因此,作為沂蒙紅色文化的充分體現,“紅嫂精神”具有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文化價值。
小結
紅嫂精神凝結著沂蒙女性“愛黨愛軍、忠誠堅韌、勤勞勇敢、無私奉獻”的優(yōu)秀品質,是黨和國家寶貴的精神財富,在新時代背景下,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不斷發(fā)揚光大,用更廣闊的視野去研究和挖掘紅嫂精神的多維度內涵、文化特征和價值體現。老一輩的“紅嫂精神”需要傳承和弘揚,新時代的“新紅嫂精神”也需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繼續(xù)為中華民族精神注入新鮮血液。“紅嫂精神”不僅是沂蒙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沂蒙精神的靈魂。沂蒙紅嫂精神雖然產生和發(fā)展于革命戰(zhàn)爭年代,但不僅僅代表著過去;沂蒙紅嫂精神雖然孕育和誕生于沂蒙革命老區(qū),但她并不僅僅屬于沂蒙地區(qū);沂蒙紅嫂精神雖然代表著沂蒙女性,但她更屬于中華兒女。紅嫂精神不僅屬于過去,也屬于現在和未來,不僅屬于沂蒙地區(qū)和山東人民,更屬于偉大的中華民族。
參考文獻
[1]李燕.從沂蒙“紅嫂”現象看黨的群眾工作[J].臨沂大學學報,2015,37(05):26-29.
[2]王春梅、方艷.沂蒙紅嫂故事選[M].濟南:濟南出版社,2019.3(23).
[3]臨沂市地方史志辦公室.沂蒙革命根據地志[M].北京.中華書局,2014.06.
[4]丁鳳云.沂蒙精神與群眾路線研究[M].山東人民出版社,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