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廣卿
(廣饒縣丁莊街道農(nóng)業(yè)綜合服務中心,山東 廣饒 257345)
以往,我國采用的施肥方法主要是人工撒肥,接著完成畦灌,水氮得不到充分利用。因此,此次試驗對照水肥一體化和普通溝灌水肥,對水肥一體化和施氮量對冬小麥產(chǎn)量的影響進行分析,希望可以為實施冬小麥水肥一體化技術打下良好的理論和技術基礎。
試驗位置是我國某省的農(nóng)技推廣示范基地。試驗地土質是粘土,方便灌溉,土壤相當肥沃。通過微噴帶灌溉的方式,小麥追肥利用混肥機注進。提供試驗小麥品種分別是山農(nóng)29 以及泰科麥33。
試驗所有品種設置四個處理,總共有八個處理,各處理面積是666.7 平方米,上茬玉米機收割后,滅茬換填,旋耕和耙地分別是兩遍、三遍,播后進行鎮(zhèn)壓。2019 年1 月15 日,播種前使用酷拉斯來包衣拌種,次日,使用寬幅播種機進行播種,播種量是每立方百米135kg,底肥只有氮磷鉀復合肥,追肥選用尿素,根據(jù)每種試驗方案來科學處理安排且實施。
處理1:本地普通溝灌施肥,施氮量是每立方百米225kg;大水漫灌十五次。試驗生育期灌溉時間是2019 年10 月29 日灌溉適量的蒙頭水。
處理2:水肥一體化,施氮量是每立方百米225kg;灌溉三次。試驗生育期灌溉時間是2019 年12 月5 日灌溉適量的越冬水。
處理3:水肥一體化,施氮量是每立方百米188kg;灌溉三次。試驗生育期灌溉時間是2020 年4 月15 日灌溉適量的越拔節(jié)水。
處理4:水肥一體化,施氮量是每立方百米180kg;灌溉三次。試驗生育期灌溉時間是2020 年5 月18 日灌溉適量的灌漿水。
小麥生育期病蟲害防治總共四次,2019 年11 月26 日冬前除草,使用的藥物是雙氟磺草胺和氯氟吡氧乙酸;2020 年3 月15 日春天除草,主要是紋枯病進行防治,使用的藥物是苯甲丙環(huán)唑和氯氟吡氧乙酸[1];2020 年4 月25 日,主要是對赤霉病以及紋枯病等等進行防治,使用的藥物是高氯吡蟲啉、苯甲丙環(huán)唑以及戊唑醇;2020 年5 月16 日,主要是麥葉蜂以及銹病等等進行防治,使用的藥物是高氯、戊唑醇、苯甲丙環(huán)唑以及磷酸二氫鉀。
1.3.1 群體動態(tài)變化
每次處理取四個重復,所有小區(qū)在冬前使用竹竿標記1 米雙型,記錄1 米雙行內(nèi)小麥基本苗和在重要生育時期的分蘗數(shù)。
1.3.2 測定株高
在小麥收獲期間,使用專業(yè)的卷尺對土壤表面至冬小麥穗頂?shù)母叨冗M行測量。各處理測定十次,計算其平均值。
1.3.3 測定產(chǎn)量以及其組成因素
在小麥完全成熟時收獲,所有小組隨機抽選20 穗小麥在室內(nèi)考種獲取穗粒數(shù),所有小區(qū)取1 平方米的植株貼到地面收獲,對單位面積穗數(shù)進行測量,待全部風干后對其稱重,在脫粒后進行產(chǎn)量的測定,而且對其千粒重也要測定。
使用 SPSS19.0 軟件以及 Microsoft Excel2010 對搜集的數(shù)據(jù)信息處理分析,再使用LSD 法開展線性檢驗,使用Origin2017軟件完成制圖。
各種處理方法對冬小麥生長發(fā)育狀況造成的影響存在差異。就冬小麥生育期來講,山農(nóng)29 和泰科麥33 的第一種處理方法處理基本苗數(shù)量最多,分別是每立方百米246 萬莖和241.5 萬莖;就春季分蘗期來講,山農(nóng)29 和泰科麥3 第二種處理方法處理的春天最大分蘗數(shù)明顯比其他處理高,相對于山農(nóng)29 第一種、第三種、第四種處理而言,第一種處理較高,分別高出3.66%、7.92% 和11.56%,相對于泰科麥33 的第一種、第二種、第三種而言,第二種處理較高,分別高出4.23%、5.71%和8.46%。并且山農(nóng)29 的春天最大分蘗數(shù)明顯比泰科麥33 高。在這些品種追蹤,第一種和第二種處理的主莖葉都比第三種和第四種處理高。
每種處理對冬小麥株高的影響存在差異。山農(nóng)29 明顯比泰科麥33 低。泰科麥33 的第三種處理明顯高于第一種、第二種和第三種處理,而山農(nóng)29 的各處理的株高差異很小。
合適的施氮量能夠幫助花前干物質轉運到籽粒,伴隨著施氮量的不斷增加,逐漸呈現(xiàn)出從增加到降低的趨勢。開花期到成熟期是形成冬小麥產(chǎn)量的重要時期。多數(shù)籽粒干物質來源于花后各個營養(yǎng)器官的運轉。水肥一體化技術讓施肥以及排水保持均勻,原來的研究數(shù)據(jù)顯示,使用微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有利于植株吸收氮素和積累干物質,確保水分合理運用和顯著提高氮肥生產(chǎn)水平[2]。此次試驗結果顯示,就冬小麥生育期來講,山農(nóng)29 和泰科麥33 的第一種處理方法處理基本苗數(shù)量最多,分別是每立方百米246 萬莖和241.5 萬莖;就春季分蘗期來講,山農(nóng)29 和泰科麥3 第二種處理方法處理的春天最大分蘗數(shù)明顯比其他處理高,相對于山農(nóng)29 第一種、第三種、第四種處理而言,第一種處理較高,相對于泰科麥33 的第一種、第二種、第三種而言,第二種處理較高,分別高出4.23%、5.71%和8.46%。并且山農(nóng)29 的春天最大分蘗數(shù)明顯比泰科麥33 高。在這些品種追蹤,第一種和第二種處理的主莖葉都比第三種和第四種處理高;山農(nóng)29 明顯比泰科麥33 低。泰科麥33 的第三種處理明顯高于第一種、第二種和第三種處理,而山農(nóng)29 的各處理的株高差異很小。
綜上所述,在水肥一體化條件下,施氮量每立方百米225kg 可以確保小麥正常生長,還可以提升春天冬小麥的株高和最大分蘗數(shù),增加產(chǎn)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