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根據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目前現狀與新一輪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改革的深入,將基于生活的“項目教學法”融入課堂教學,探索出“項目先行、‘教‘學交替”的“項目教學法”運用策略,使學生的德育活動源自生活,回歸生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與社會性發(fā)展。
關鍵詞:項目教學法;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重塑;策略探究
一、 構建“項目教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意義
(一)項目教學法起源
“項目教學”源于16世紀。當時羅馬的建筑教學通過“項目”來對學員進行培訓。18世紀,很多歐洲國家開始將項目教學用于工程專業(yè)。20世紀初,美國的W. H. Kilpatrick 1918年在《師范學院學報》上發(fā)表了題為“項目教學法”(Project Method)的論文中闡述了項目教學法的理論結構和實施方法。70年代后,項目教學法逐漸成為美國備受推崇的教學方法之一。
(二)項目教學法特點
1. 項目教學法改變了以往課堂上學生被“牽著鼻子走”的現象,它是真正的學生主動、積極參與的學習方式。教師由傳統(tǒng)課堂中的“傳授者”,變?yōu)轫椖客瓿芍械摹耙龑д摺薄皡f(xié)助者”“學習伙伴”。
2. 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不再是個別知識點或技能點的零碎學習,而是從項目方案、項目實施、成果展示、項目評價一系列完整的探究學習,在完成項目任務中,學生的各種綜合能力得到了發(fā)展。
3. 項目教學尊重學習差異,指向學習本質,更關注學生體驗、探究、感悟、合作中形成的道德意識、道德體驗、道德情感、道德行為等。
4. “項目教學法”通過明確的任務,使學生在實施項目的過程中調集各種信息資源,學會分工與組內合作,提高了學生與人交往的能力,將德育回歸生活解決學生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學生的良好品德在活動中得以形成與完善。
(三)實施項目教學法意義
目前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手段多樣,課堂熱鬧非凡,但很多活動的設計脫離學生生活實際,重形式輕體驗,重表演輕感悟,重宣教輕親歷,課后踐行環(huán)節(jié)形同虛設,學生的道德感悟僅限于對教師課堂教學的配合。
項目教學法以兒童生活為基礎,學生全程參與項目的制定、實施、評價,將學習指向了學習本質。學生在自主發(fā)現、探究和問題解決的過程中,拓寬了學習視域,促進了學生思想的內化,使學生得到良好的社會性發(fā)展,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二、 融入“項目教學”的道德與法治課堂重塑
(一)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與項目教學法比對
傳統(tǒng)道德與法治教學與項目教學法比對
教學方法比較內容傳統(tǒng)教學法項目教學法
優(yōu)點1. 課堂教學目標明確、條理清晰,課堂活動的組織在教師的調控下,有序進行,時間比較好把握;2. 教學活動多樣,課堂活躍;3. 知識點比較系統(tǒng),學生基本能達成教學目標。1. 學生是項目完成的主體,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增強;2. 一個個項目,就是一個個真實的教學情境,學生在完成任務中,獲得知識和能力,親歷體驗與感悟;3. 培養(yǎng)了學生觀察、探究、合作、交往等綜合能力。
缺點1. 以教師為中心、教材為中心的教學方式;2. 課堂活動看似異彩紛呈,實則多流于形式;3. 學生的道德體驗與感悟浮于表面,無法在親歷生活中培養(yǎng)學生道德情感與道德行為;4. 教學評價單一,學生、家長、社區(qū)參與度不高。1. 教學實施難度大;2. 教師對生成預設較難,時間把握不準確;3. 課堂容易上成單調的匯報課;4. 受課型與學生年齡及知識層次的影響。
融合點1. 分析可實施項目教學的課型,使項目具有明確的目的性;2. 在教學實施過程中,以學生為中心,以情景再現、游戲、學生生活等為依托,在活動中促進學生社會性發(fā)展;3. 在項目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解決生活中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公民素質、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際能力;4. 課堂教學中,“道德、法治”由“說教”轉變?yōu)轶w驗;5. 由單一的評價走向多維度、多元化的評價。
從此可見,傳統(tǒng)的道德與法治教學與項目教學法各有優(yōu)缺點,教學時可以根據不同的課型選擇不同的教學方式。即便同一課型中,也可將傳統(tǒng)教學法與項目教學法進行融合,整合成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
(二)構建道德與法治課堂新的教學模式
以下為項目教學法融入道德與法治課堂不同課型不同時段的列舉:
1. 親歷生活,項目導學
《國家機構有哪些》是統(tǒng)編版《道德與法治》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我們的國家機構”主題中的第一課。本課第一課時旨在引導學生認識身邊的國家機構,了解它們的職權,知道國家機關的產生,幫助學生對我國主要國家機構有初步的認知。對于六年級的小學生來講,國家機構有哪些、國家機構以及下屬機關的職能等基本不了解。更不用說理解公民與國家的關系、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國家基本制度,樹立制度自信,增強國家認同了。
2. 探究生活,項目導思
研究組在執(zhí)教《人大代表為人民》第三課時“我們是場外的代表”這一板塊時,融入了項目教學。學生通過項目任務,從自己身邊和生活出發(fā),觀察、探究身邊和生活中的問題,發(fā)現了如“學校門前大路,每天下午放學時有很多流動的三無攤點,城管監(jiān)管不到位;縣城道路兩側的綠化都是季節(jié)性花草,浪費嚴重;設置在體育場北側人民公園的漂流小書屋,里面一本書都沒有,只是個擺設;家長不準玩電子產品,學校又經常布置線上作業(yè)……”等,引導學生意識到自己作為社會的小主人,應該關心國家和社會的發(fā)展。學生在項目小組成員共同探究、思考下,提出了合理的“提案”,并借助項目學習,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積極參與社會公共生活。
3. 回歸生活,項目導行
《我是一張紙》是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綠色小衛(wèi)士”中的第三課。它依據課程標準“負責任、有愛心地生活”中第8條:“愛護動植物,節(jié)約資源,為保護環(huán)境做力所能及的事”;“動手動腦,有創(chuàng)意地生活”中第六條“學習用觀察、比較、調查等方法進行簡單的生活和社會探究活動”;以及第7條“能與同伴交流、分享、反思探究的過程或成果”設置的。二年級的孩子年齡小,生活經驗少,雖然通過兩節(jié)課的學習,使他們明白紙張的來之不易以及浪費紙產生的環(huán)保問題,課程標準要求我們“課程必須根植于兒童的生活才會對兒童有意義,教學必須與兒童的生活世界相聯系才能真正促進兒童的成長”。使節(jié)約紙張的環(huán)保意識回歸學生的生活,引導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品德與行為習慣。
三、 道德與法治課堂中“項目教學法”實施效果
靈活地將項目教學法融合道德與法治課堂之中,讓學生親歷德育活動,使教學成為學生的主動體驗與感悟。研究組通過問卷對五年級10個班級497名學生的課堂教學實效性進行了調查,主要從學習主動性,觀察、探究、分析、合作等能力,以及德育踐行等方面進行。發(fā)現學生問題意識和思維能力增強;能在實施項目方案中學會規(guī)劃和設計;在分工合作、達成目標中學會合作交流;在處理信息、調研訪問中學會積極參與主動實踐;在總結提煉、自我評價中增強成果意識,學會表達技巧;源自學生生活的真實活動,極大提高了德育的實效性。
四、 總結
總之,將項目教學法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之中,能尊重學習差異與不同的學習通道,引導學生自主發(fā)現、探究、提升,拓寬學習視域。
參考文獻:
[1]李雨佳.項目教學法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13.
作者簡介:
潘曉紅,江蘇省連云港市,江蘇省連云港灌云縣經濟開發(fā)區(qū)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