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舟 饒勝
摘 要:“戈”字銘文銅器種類繁多,但器形不大,多出現(xiàn)于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案辍弊衷谏檀那嚆~器和甲骨卜辭上有所出現(xiàn),其代表的含義應為商代的族氏名?!案辍睌械某霈F(xiàn),也進一步說明商代“戈”族的政治經(jīng)濟地位。
關鍵詞:新鄉(xiāng)市博物館;“戈”斝;青銅器
新鄉(xiāng)市博物館館藏一件商代的青銅斝,在其鋬下刻有一個“戈”字,故名“戈”斝。此斝保存完整,裝飾簡樸,更有“戈”字銘文,具有重要歷史文化價值?!案辍弊肿鳛榻鹞暮图坠俏亩啻纬霈F(xiàn)在青銅器和甲骨上,其傳遞出的歷史信息值得我們深入研究。有鑒于此,筆者結(jié)合相關文獻,對此問題進行探究。
1 新鄉(xiāng)市博物館館藏“戈”斝概述
1952年,“戈”斝由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輝縣褚丘挖掘出土。“戈”斝出土后,移交原平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收藏,后交撥新鄉(xiāng)市博物館收藏,現(xiàn)為國家二級文物。此斝高33.4厘米,口徑20.7厘米。斝是商周時期一種用于溫酒的容器,也用作禮器,始見于二里頭時期,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早期,到西周中期以后已十分罕見。此斝撇口,束頸,口沿上有對稱鑄造的傘狀柱,兩柱較高,底部鑄有三個袋狀足,柱形足跟,條形執(zhí)鋬連結(jié)頸部及足部。此斝整體素面,簡潔大方,鋬下刻有一個“戈”字。根據(jù)朱鳳瀚在《中國青銅器綜論》中對青銅斝器形的分型定類,此斝應為Ca型Ⅱ式,應屬商代中晚。[1]青銅器銘文也被稱之為金文,這些銘文不僅有重要的史料價值,而且還是青銅器斷代的重要標準之一。根據(jù)《中國青銅器綜論》中對商代金文常見形式的歸納,商代的單字金文多為“家族之名號”或“作器者名”,用以表明作器者之族屬或作器者的名字。[1]由此可見,“戈”斝應屬“戈”族或“戈”所有。
2 “戈”族
根據(jù)陳曉華在《戈器、戈國、戈人》中的統(tǒng)計,有明確出土地的“戈”器有44件,北京1器、遼寧1器、河北1器、山東1器、山西1器、甘肅1器、四川1器、湖北1器、湖南4器、河南13器、陜西19器。[2]王長豐在《殷周“戈”族銅器整理與“戈”族地望探討》中指出,“目前所見,‘戈族徽銘文81器85拓銘文,其時代從殷商至西周早期均見,屬殷商時期者為55器,屬西周早期者為22器,余4器時代屬商末周初,其中有明確出土地點者19器?!本唧w為,河南7器、山西1器、湖南2器、山東1器、陜西7器、甘肅1器。[3]雖然兩位學者對明確出土的“戈”器有所分歧,但能夠確定的是“戈”器出現(xiàn)最多的地區(qū)為陜西和河南。
在甲骨卜辭中,也具有大量關于“戈”的記載,如:
叀黃令戈方(合集08397)
令入戈人步(合集08399)
庚寅令入戈人(合集08398)
□寅卜:壬王叀戈田省亡災(合集29379)
壬子貞:子戈亡(合集32779)
貞:勿令戈人(合集41509)
甲子卜:王從東戈(合集33208)
乙丑卜:王從南戈(合集33208)
丙寅卜:王從西戈(合集33208)
丁卯卜:王從北戈(合集33208)
戊申卜:翌庚戌令戈歸(屯南991)
庚申卜:王其省戈田于辛(屯南1013)
從上述卜辭和現(xiàn)存的“戈”字銘文銅器,我們可以得知“戈”應該是商代重要的方國,與商王關系密切,被成為“戈方”?!案耆恕笔菍Α案辍弊逯说慕y(tǒng)稱,此種稱謂更加確定了“戈”在殷商甲骨卜辭中是方國族氏名,即殷周金文族徽中所見的方國族氏名“戈”。
3 “戈”族地望的分析
在現(xiàn)存的傳世文獻中也有不少關于“戈”的記載?!妒酚洝は谋炯o》記載,“禹為姒姓,其后分封,用國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尋氏、彤城氏、褒氏、費氏、杞氏、繒氏、辛氏、冥氏、斟氏、戈氏?!盵4]“少康滅澆于過,后杼滅豷于戈,有窮隨亡?!盵4]由上述文獻可知,戈很可能是一個古老的方國,其立國應與夏王朝同時。夏衰,羿、浞代夏立國四十余年,浞封其少子豷于戈,可見戈地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宋代鄭樵《通志》載:“戈氏,夏時諸侯豷之國也。少康滅之。其地在宋鄭之間,子孫以國為氏?!盵5]又據(jù)《左傳·哀公十二年》載,“宋鄭之間有隙地焉,曰彌作、頃丘、玉暢、巖、戈、錫。”[6]因此,王長豐根據(jù)上述文獻,認為“戈”在宋、鄭之間,故在今天河南商丘和河南新鄭等地區(qū)。陳曉華認為“戈”族自號“戈”,不是因封于“戈”地用國為姓,而是在部落戰(zhàn)爭中發(fā)明了一種先進的兵器戈,并以擅長制造戈和善于使用戈而得名。該族奉“戈”為族徽,其聚居之處就稱為“戈”地,其方國被稱為“戈方”。因此,戈族的原居地應與考古發(fā)現(xiàn)最早的戈相關。目前,考古發(fā)現(xiàn)二里頭文化晚期(即是考古學認定的夏文化)已有青銅兵器戈,證實了夏代確已使用了兵器戈。二里頭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區(qū)是河南西部,“戈”本為夏之同姓,其住地應在二里頭文化的中心地區(qū)或其附近。如果說夏代“戈族”住地在宋、鄭之間,也就離夏文化的中心不遠,離二里頭遺址更近。
如果認定“戈”的活動區(qū)域在商丘和新鄭等地,但如何解釋商代“戈”器大規(guī)模出現(xiàn)在陜西。陳曉華進一步分析,這是商湯滅夏以后對夏遺民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案耆恕币园l(fā)明戰(zhàn)爭武器而著稱,其戰(zhàn)斗力似不能小看。戈族一部分人作為奴隸,隨商王徙居安陽,便于就近羈糜和為商王室是供賦稅和勞役;另一部分部分戈人遵照商王朝統(tǒng)治者的指令徙居于商的西部邊境,作為敵對部族入侵商王國的屏障。依陳曉華的分析,出現(xiàn)在陜西的“戈”器和輝縣褚丘出土的“戈”斝,想必就是商王朝分而治之政策的結(jié)果。同時,陳夢家依據(jù)甲骨卜辭“王從東戈”、“王從南戈”、“王從西戈”、“王從北戈”,認為“卜辭的四戈疑是四或、四國,但因于四戈乎諸侯出伐,則戈當指邊境之地”。[7]這從另一個角度也證明戈族人分布十分散漫,常駐邊境,“戈”器出土范圍廣對此也是印證。關于“戈”地的位置,陳夢家還有另外的推測。陳夢家根據(jù)卜辭推測,“彌作六邑之戈,與卜辭之戈或稍有距離。戈、亙相戰(zhàn),則戈與亙相近,亙?yōu)閬兎?,當是漢書地理志河東郡之桓,當今垣曲縣西二十里。”[7]
參考文獻
[1]朱鳳瀚.中國青銅器綜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2]陳曉華.戈器 戈國 戈人[J].人文雜志,1999(4):106-109.
[3]王長豐.殷周“戈”族銅器整理與“戈”族地望探討[J].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1(2):69-73.
[4]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5]《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別史類·通志》卷二十六
[6]阮元???春秋左傳正義 哀公十二年[M].北京:中華書局,1980:2171.
[7]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M].北京:中華書局,1988:320.
作者簡介
周舟(1990-),男,河南焦作人,助理館員,歷史學碩士,主要從事文物與博物館學研究。
饒勝(1989-),男,河南信陽人,助理館員,歷史學碩士,主要從事文物與博物館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