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潔
(甘肅省定西市中醫(yī)院,甘肅 定西 743000)
糖尿病是一種由胰島素分泌或作用障礙所致的內(nèi)分泌代謝疾病,以血糖含量持續(xù)性增高為基本特征。該疾病對患者身心影響較大,尤其是在患者血糖長期無法得到較好調(diào)控的情況下極易出現(xiàn)神經(jīng)系統(tǒng)、泌尿系統(tǒng)、心血管系統(tǒng)等多系統(tǒng)的嚴重病變,從而給患者帶來致死性威脅[1]。目前,針對糖尿病尚無徹底根治的方法,臨床上多通過采取合理飲食、規(guī)范用藥、適當運動、加強血糖監(jiān)測等綜合手段來實現(xiàn)對患者血糖的控制。但由于患者對糖尿病知識認識不足,無法做到對糖尿病的自我有效管理,從而導致血糖控制不佳[2]。因此,對糖尿病患者開展有效的健康教育,彌補患者在糖尿病知識認知上的不足并提升其自我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義。全程健康教育是一種具有系統(tǒng)、動態(tài)、連續(xù)等特點的新型教育手段,與常規(guī)教育方式相比更符合患者認知規(guī)律,有利于提高患者教育效果。本研究試將全程健康教育應用于糖尿病護理中,對其應用價值進行探討,現(xiàn)報道如下。
研究對象為本院2018年3月~2019年2月診治的106例糖尿病患者,疾病診斷參照《實用內(nèi)科學》相關標準[3]。納入標準:(1)符合上述有關糖尿病的診斷標準;(2)神志清楚,且具備語言表達、理解能力;(3)同意參與本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心肝腎等臟器功能受到嚴重損害;(2)合并糖尿病視網(wǎng)膜病變等糖尿病并發(fā)癥;(3)合并惡性腫瘤;(4)認知功能異?;蚧加芯癫?;(5)無法配合隨訪工作或失訪。入選患者根據(jù)所實施健康教育方法的不同劃分為兩組,對照組和干預組各53例。對照組男 29 例,女 24 例;年齡 44~79 歲,平均(64.62±7.03)歲;病程 2~16 年,平均(9.24±2.56)年;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15例,高中/中專27例,大專及以上11例。干預組男28例,女25例;年齡45~77歲,平均(63.85±6.91)歲;病 程 2~17 年 ,平 均 (9.41±2.87)年;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 17 例,高中/中專26例,大專及以上10例。比較兩組基線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施以常規(guī)健康教育,即在治療過程中,護理人員隨機抽取時間對患者進行口頭健康宣教,如條件允許可向患者發(fā)放教育手冊,以便其隨時查閱。
干預組采取全程健康教育,具體教育步驟如下:(1)入院健康教育:入院后,對患者基本情況、身體狀況、糖尿病知識的了解情況、飲食控制及運動情況進行評估,并為其著手建立個人健康檔案。此外,向患者介紹糖尿病的危害,以及配合治療的重要性。(2)住院期間健康教育:根據(jù)患者文化程度、理解力等情況采取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對患者進行教育。①采用一對一交談和發(fā)放教育手冊的方式并以淺顯易懂的語言向患者普及糖尿病知識,包括糖尿病病因、用藥、飲食、運動、預防并發(fā)癥等。②于每周四下午組織開展健康知識講座,利用多媒體設備向患者系統(tǒng)講解糖尿病理論知識,同時進行生活方式及相關技能指導。如使患者認識到自身存在的不健康行為并逐步引導其改正;教會患者正確測量血糖的方法;對于胰島素注射治療患者,使其了解胰島素注射所需注意的事項,并掌握正確注射方法。③對于可熟練使用微信等手機通信工具的患者,護理人員可定期向其推送糖尿病保健知識,以促使患者主動學習糖尿病知識。同時護理人員利用通信工具加強和患者的交流,鼓勵其提出疑難問題,并及時給予詳細解答。此外,在健康教育過程中,應對患者糖尿病知識掌握情況進行階段性測評,針對患者掌握薄弱的內(nèi)容進行強化教育,以確保患者充分掌握疾病知識。(3)出院時,向患者說明離院注意事項,反復強調(diào)遵醫(yī)行為對病情控制的意義,并鼓勵其加強自我護理管理。另外,告知患者家庭成員積極協(xié)助其做好糖尿病管理工作。(4)出院后:患者出院后第1個月,護理人員每周利用電話回訪了解患者血糖控制情況、日常飲食及其他情況,對于存在的問題及時指出并為其提供針對性的指導。從第2個月起,護理人員每月進行1次電話隨訪,幫助患者解決院外自我護理中出現(xiàn)的問題。
(1)應用自制糖尿病知識調(diào)查問卷評定兩組患者疾病知識掌握情況。問卷內(nèi)容包括糖尿病基礎知識、用藥知識、自我護理知識等,共100分。其中分值>90分表示完全掌握,70~90分表示基本掌握,<70分表示未掌握。掌握度=(完全掌握+基本掌握)/總例數(shù)×100%。(2)教育后3個月,應用Deborah的糖尿病自我管理量表對兩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進行評價,此量表將自我管理能力分為優(yōu)、良、差等3個等級,其中分值>28 分為優(yōu),21~28 分為良,<21 分為差[4]。優(yōu)良率=(優(yōu)+良)/總例數(shù)×100%。 (3)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對兩組教育前、教育后3個月的空腹血糖(FBG)、餐后 2h 血糖(2h PBG)進行測定。
干預組糖尿病知識掌握度為92.45%,高于對照組的 69.81%(P<0.05),詳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糖尿病知識掌握度比較 例(%)
干預組自我管理能力優(yōu)良率為88.68%,高于對照組的 64.15%(P<0.05),詳見表 2。
表2 兩組患者管理能力比較 例(%)
兩組教育前FPG、2hPG數(shù)值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 教育后 3 個月 FPG、2hPG 數(shù)值均有下降(P<0.05),且干預組下降程度均較對照組明顯(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血糖指標變化比較 (±s,mmol/L)
表3 兩組血糖指標變化比較 (±s,mmol/L)
注:與教育前相比,*P<0.05。
組別 例數(shù) FPG 2 hPG教育前 教育后3個月 教育前 教育后3個月對照組 53 9.75±1.49 7.62±0.95* 13.40±4.26 10.31±2.16*干預組 53 9.51±1.38 6.08±0.75* 13.68±3.81 8.52±1.73*t-0.860 9.263 0.357 4.709 P-0.392 0.000 0.722 0.000
糖尿病是一種具有復合病因的慢性病,臨床特點為病程長、預后差及并發(fā)癥多等,如患者病情持續(xù)進展,可導致血管、眼、腎等器官損害程度加大,嚴重時有可能致殘、致死。目前,針對糖尿病臨床主張在用藥治療的基礎上采取正確的護理措施對患者進行干預,以延緩病情進展,并減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的風險。健康教育作為糖尿病護理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目的在于通過向患者提供改變認知、行為所需的知識與技能,以使患者具備解決康復問題及有效應對疾病的能力[5]。但既往所實施的常規(guī)健康教育多浮于形式與表面,未真正考慮患者的健康知識需求和個體差異,且僅局限于住院期間的隨機口頭宣教,缺乏系統(tǒng)性、連續(xù)性及院外的隨訪指導,并不能取得應有的、預期的健康教育效果。因患者糖尿病知識掌握不夠全面、系統(tǒng),自我管理能力低下,導致病情預后欠佳。
全程健康教育是貫穿于患者住院、出院至隨訪等全過程的一種全新教育方式,有研究認為[6],在臨床工作中應用此教育方式,在充分了解患者基本情況、健康知識認知情況的基礎上為其提供系統(tǒng)、連貫、高效且針對性的健康教育服務,可使患者健康知識需求得到充分滿足。本研究對干預組采取全程健康教育,結果顯示,干預組糖尿病知識掌握度92.45%與對照組的69.81%較高。分析其原因是此教育方式能夠有效克服常規(guī)健康教育的缺點,愈加關注每例患者的內(nèi)在需求,且采用多種易于被患者所接受的教育形式為其進行知識宣教及相關技能指導,有利于消解知識傳播上的隔閡,使患者更好地理解、掌握健康知識。另外,注重患者反饋,及時對健康教育成效進行評估,并對每例患者掌握不到位的內(nèi)容進行重點反復教育,可大大提高患者糖尿病知識水平[7]。在本研究中,干預組自我管理能力優(yōu)良率 88.68%與對照組的 64.15%相比較高,F(xiàn)PG、2 hPG數(shù)值改善情況與對照組相比較優(yōu)。這是由于實施全程健康教育后,患者困惑得以解除,錯誤認知得到糾正,則有助于緩解或消除患者悲觀、沮喪等負面情緒,并使其樹立抗病信心。同時,患者充分認識到不遵醫(yī)行為的危害,繼而可促使其改變既往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在用藥上更加自律。此外,通過加強院外隨訪,對于患者自我管理上存在的問題及時發(fā)現(xiàn)并予以指正,同時引導患者家庭成員對患者治療行為進行有效監(jiān)督,可增強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使患者血糖得到良好的控制[8]。
綜上所述,全程健康教育在糖尿病護理中應用,可使患者糖尿病知識水平大大提高,使其自我管理能力顯著增強,從而有助于患者更好地控制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