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炯
貴州境內(nèi)大大小小的苗寨星羅棋布,首選還是探訪西江千戶苗寨。這里是保存苗族“原始生態(tài)”文化最完整的地方,整個苗寨由十余個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串聯(lián)而成,是目前中國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西江千戶苗寨位于貴州雷山,也被譽為苗家人的布達(dá)拉宮,是苗族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地方,至今仍保留著許多古老而傳統(tǒng)的苗族儀軌。
放眼望去,幾個山頭都密密匝匝地站滿了吊腳樓,顏色、氣質(zhì)相仿。一家勤快的村民正在生火做飯,青煙從煙囪里、從屋頂?shù)耐咂p隙間翩然升起,一派屬于當(dāng)?shù)厝说臒熁鹞丁G嗌介g原汁原味的吊腳樓,令人驚艷;綠水上精雕細(xì)琢的風(fēng)雨橋,可堪駐足。
一眼望去,整個西江千戶苗寨內(nèi)十座村寨相接相連,從山谷延伸到山麓,再緩緩攀升到山頂,綿延不絕的民居掩映在山色翠綠之間,寨民們?nèi)粘龆鳌⑷章涠?,過著代代傳承的古樸生活。像我這樣的外鄉(xiāng)人又哪里分得出村寨與村寨之間的邊界呢?
如果說西江的白晝屬于熙來攘往的旅客,那余下的時間才更能窺見西江原初的味道。我想安安靜靜地感受這靈秀之地,索性選擇住上兩日。西江可落腳之處不少,在這漫山遍野的吊腳樓里,藏著無數(shù)可以歇息的民宿,既能選擇江邊的吊腳樓獨享一枕水聲,也可選擇曲徑通幽的民居感受阡陌交通的古意。我青睞視線最好的觀景臺,擇了附近的住處住下。窗外,西江全貌便展卷于眼底。
果然,清晨我被淅淅瀝瀝的雨聲叫醒,推窗望去,煙云飄拂,苗寨時隱時現(xiàn),此情此景如同一幅水墨畫浸潤心底。
待到朝雨停歇,我沿著山谷的小道慢慢步入剛剛蘇醒的苗寨。時間尚早,旅客們都還枕著夏日里偷來的清涼不愿起床,吊腳樓里的苗繡作坊卻已經(jīng)開始忙碌。趁著人少,我與苗族的繡娘有一句沒一句地聊天氣、拉家常。她告訴我,隔壁的扎染工坊今天恰好有一缸剛剛養(yǎng)好的靛藍(lán)染料,可以自己親手做一塊扎染小帕。
除了風(fēng)物宜人,西江更是苗族發(fā)展史的見證。從民俗、文化到生活、藝術(shù),這里都像一座巨大的、活著的博物館,裝滿了各色苗族手工藝品。無論是繡娘身上叮鐺作響的精美銀飾,還是門前隨風(fēng)飄揚的苗繡扎染,樣樣都出自寨村深處。
我嘗試著自己在粗布方巾上用蠟筆涂抹圖案,最終在苗染老師的指導(dǎo)下完成了一塊拙樸的作品。再看那些已經(jīng)成型的苗寨扎染,上面的花紋仿佛與現(xiàn)代派畫家的大作靈性相通,充滿了趣味和美感。忍不住帶走一方浸染了苗寨精華的扎染品,我又轉(zhuǎn)頭陶醉在西江銀飾的海洋里。苗族銀飾幾乎都是手工制作,西江更是遠(yuǎn)近聞名的銀匠村,銀飾品充滿了苗族獨有的風(fēng)情。一路逛下來,給朋友們的各色伴手禮都有了著落,而這些小禮物都別具個性,與其他風(fēng)景區(qū)千篇一律的紀(jì)念品大相徑庭。
我在九曲十八彎的苗寨里率性行走。雨后,山中空氣清甜,和剛剛打完豬草的阿伯互道早安,再看著檻下隔壁家的小孩子們在院子里嬉笑打鬧。
苗族隨和好客,好多吊腳樓都可以不請自入、推門拜訪,有民宿、食肆,也有民間博物館和展廳。順著蜿蜒石階,慢慢爬到山頂,遠(yuǎn)處山頂一戶人家的吊腳樓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它擁有一片無敵觀景大陽臺,若是倚靠在木質(zhì)的美人靠欄桿上,就能從山頂俯瞰整個寨子。我又不請自入,在里屋遇到一對耄耋老人,老奶奶笑容可掬地請我們一起用早餐,而她正忙著照顧自己的老伴。室內(nèi)光線昏暗,但是那份溫馨的暖意卻發(fā)著悠悠的光,讓人感覺到自在和歡馨。我坐在美人靠欄桿上與老兩口的大兒子聊著苗寨的變遷,也算是明白了幾分老人們長壽的秘訣。
清靜的上午時光很快過去,彎彎繞繞的山徑把我送回谷底的繁華街道,此時已是游客云來?;燠E在天南海北的游人之中,我從寨門口迎賓的十二道攔門迎賓酒歌開始聆聽,一路聽到谷底廣場苗家老人的古語歌曲對唱,高歌一曲酒一樽,苗寨的熱情和好客盡在這歌聲與杯盞之間。
我和一眾游客已經(jīng)陶醉在這歌謠之中,未曾想到還有更大的驚喜在后頭。
苗寨的晚餐是富有當(dāng)?shù)靥厣拈L桌宴,長條桌上擺滿了各色苗家的美食佳肴,當(dāng)然也少不了極富特色的酸湯魚。食指大動,正急著下筷子之際,苗家妹子開始了熱情四溢的敬酒儀式,她們載歌載舞,每人手里一個酒盞,揭開了“高山流水”敬酒禮儀的序幕。
在貴州黔東南大地上的苗鄉(xiāng)侗寨,以酒敬客,以歌抒情是一種常態(tài)。而這里的高山流水不僅僅比喻知音,更是說這苗寨山高水長的優(yōu)美自然環(huán)境,當(dāng)然頂頂重要的還是指這敬酒儀式的形式。
客人身畔左右兩翼各列一隊美女,她們個個身著民族盛裝,頭戴引人注目的苗族頭冠,手里拿著酒壺酒碗,先是一曲苗歌飛過,將苗族人的好客和對遠(yuǎn)道而來客人的贊美之詞唱得悠揚婉轉(zhuǎn),此情此景,哪怕是再怕喝酒的人恐怕也得意思意思來上兩口。
苗族妹子們一眼就能看出哪些是酒量好卻推脫躲酒的客人,大方的姑娘會上前一把捏著客人鼻子,大碗直接遞到客人嘴里,其他姊妹的酒碗次第階梯排開,美酒如同高山上跌落下來的瓊漿,綿綿不絕而來,敬酒的姑娘們歌聲不落,喝酒的客人美酒無盡,鄰座的看客們也早聽著敬酒歌笑開了懷——“來到苗鄉(xiāng)先品酒,你喜歡也要喝,不喜歡也要喝,管你喜歡不喜歡都要喝,你喜歡喝一杯,不喜歡喝三杯……”
苗族就是這樣一個開朗而熱情的民族,歷史上這個少數(shù)民族始終在遷徙,居無定所,直到十九世紀(jì)遷徙到貴州、廣西、云南的大山深處才過上相對穩(wěn)定的生活。淳樸的他們對待外族一直尊重而熱情,遇上貴賓肯定是要拿出自己最喜愛的酒來分享,這恐怕也就是“高山流水”的原意了吧。
滿座高朋一個也沒有落下,純釀從最高處的酒碗里源源不斷地流下,最后悉數(shù)落入了我的口中心里……待到回過神來,窗外苗寨漫山的燈火已經(jīng)點亮,在這群山中璀璨閃耀。
如果以西江為起點,你已經(jīng)喜歡上這份有酒有歌的苗寨生活。那不妨再到不遠(yuǎn)處的郎德上寨看看,這里則別有一種苗家原汁原味的風(fēng)情。
郎德位于凱里市東南27公里的苗嶺腹地,分上下兩個自然寨。在我還沒有抵達(dá)上寨之時,已經(jīng)能聽到飄蕩在空中的歌聲——我好運地遇上了迎客儀式,這可是舉全寨之力的歡迎儀式呢。遠(yuǎn)遠(yuǎn)看去,吊腳樓層層疊疊,田坎道路也是彎彎折折,全村的人都盛裝站在樓前屋后,一同歌唱跳舞歡迎來客,難怪都說這里是“中國民間歌舞藝術(shù)之鄉(xiāng)”。
再往寨門里走進去,一路抵達(dá)郎德上寨的中心小廣場,它是用石頭精心砌成的一處聚會場所,也是蘆笙舞、銅鼓舞、板凳舞等郎德上寨最負(fù)盛名的苗族歌舞的表演場所。
須知,這和遍布各地的“民族村”不太一樣。那些上場跳舞吹笙的都已經(jīng)是年近七旬的美髯翁,一旦開始表演,他們就忘掉了周遭的游客,仿佛正通過手里那些代代相傳的樂器和古老的村落以及逝去的親人們交流。
待到表演結(jié)束,各家老小像潮水一般褪去,悉數(shù)消失在散落于各處的吊腳樓中。剛才有多喧鬧,此刻就有多么地安靜。石質(zhì)的街道和墻壁在夏日明晃晃的陽光下教人有點目眩,幾乎分不清是夢是幻。
我在寨子里的巷弄中四處走走看看,就像走進苗寨的日常生活場景,幾個拿著竹竿挑蜂巢的小孩子匆匆跑過去,穿著苗族服飾的少女們環(huán)佩叮當(dāng)?shù)刈哌M巷子深處,誰家正在準(zhǔn)備的午餐香味不經(jīng)意間飄進了我的鼻腔……
當(dāng)我再度走回小廣場,剛還人潮洶涌的壩子已不復(fù)擁擠,不知是誰家的織物曬得遍地都是,色彩繽紛;適才吹蘆笙的老爺爺緩緩點燃了一袋旱煙,闔上眼,他在長夏的樹陰里頭打起了盹……
①貴州自古有“天無三日晴”的說法,建議攜帶雨具或輕便防水衣服。同時貴州地處高原,紫外線強烈,一定要適當(dāng)防曬。
②貴州菜式主要以酸辣為主,一定要嘗嘗酸湯魚。既能一品地道美味,也可生津消夏。
③貴州的少數(shù)民族較多,特別是黔東南一帶,記得尊重他們的生活方式和信仰。
④苗族人好客,敬酒表示對客人的歡迎,有可能會讓客人喝很多酒,如果不能喝一定要對他們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