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晶靜
[摘要]幼兒在3-6歲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他們的思維活動以表征行為來呈現。游戲是幼兒園的基本活動,也是促進幼兒獲得各項發(fā)展的有效途徑。我們可以在游戲中支持、鼓勵幼兒進行言語表征、動作表征、圖畫表征等多元表征,幫助他們豐富、深化游戲,進一步促進幼兒表征能力的發(fā)展,為他們后續(xù)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游戲幼兒表征表征能力
研究表明,幼兒能通過語言、圖像、動作、符號等來表達自己的感受、經驗、思想和情感。提到表征,很多教師會局限于書面數符號的表征。其實,表征的形式是多樣的,可分為:言語表征、動作表征、圖畫表征等。游戲是幼兒園的基本活動,也是促進幼兒獲得最佳發(fā)展的一種有效途徑。我們可以在游戲中支持、鼓勵幼兒進行多元表征,幫助他們豐富、深化游戲,進一步促進幼兒表征能力的發(fā)展。
一、鼓勵幼兒在探索藝術材料中體驗表征的樂趣
隨意涂鴉、色彩感知表現和玩泥玩沙等活動,是幼兒熟悉藝術表現材料和積累藝術表現經驗的機會。教師要給幼兒提供多種多樣的藝術表現材料,鼓勵幼兒感受材料的特質,在探索中運用藝術材料進行表征,體驗創(chuàng)造的樂趣。
l.在豐富的游戲情境中,探索線條和圖形
幼兒常常在游戲情境中,用繪畫的方式表達自己對事物的感受和理解。涂鴉期一般處于4歲前,幼兒會進行隨意涂鴉,手部小肌肉動作協調性不夠,他們常常會畫出凌亂的無方向的,斷斷續(xù)續(xù)的線條。幼兒獨特的筆觸其實蘊含著豐富的想象和情感,我們應為幼兒創(chuàng)設豐富的情境,讓他們在感興趣的游戲情境中探索線條和圖形,體驗表征的樂趣。如雨天帶領幼兒觀察過下雨后,教師在紙上張貼云朵造型,鼓勵幼兒用線條表現下雨的場景。雨是從天而降的,幼兒在直接感知過下雨后,他們能用從上往下的短線或長線表現下雨的場景。一名幼兒用白色油畫棒在紙上畫線條,教師對他說:“你畫的雨我們都看不見?”幼兒:“雨是沒有顏色的?!苯處煟骸耙窃诋嫾埳嫌盟垲伭贤恳粚铀{色的天空,就能看到你畫的透明雨?!蔽覀円斫庥變旱乃囆g表現,鼓勵他們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表征。2-3歲幼兒隨著手眼協調能力的發(fā)展,他們開始嘗試畫封閉式的線條:類似圓的造型。
在閱讀了繪本《圓》之后,教師引導幼兒在活動室,在幼兒園,在家里,在馬路上找一找圓圓的東西。鼓勵幼兒大膽表述自己在哪里找到了圓圓的東西并嘗試畫一畫。
萌萌說:我畫的是圓圓的車輪。
大寶說:我畫了許多氣球。
齊齊說:我畫的是今天早,上吃的圓圓的包子。
菲菲說:我畫了一個大西瓜。
……
雖然幼兒在紙,上都畫了大大小小的圓,但這些圓形代表著不同的東西。這是幼兒認識世界,探索周圍事物的獨特表征方式。
2.感受不同繪畫工具、繪畫材料的不同效果給幼兒提供多種多樣的藝術表現材料,鼓勵幼兒感受材料的特質,在探索中運用藝術材料進行表征,體驗創(chuàng)造的樂趣。這些不同的繪畫工具、繪畫材料可以是身體部位、生活物品和自然物等。
鼓勵幼兒用手指蘸顏料點畫毛毛蟲、小蝌蚪、彩色的糖果、葡萄、油9菜花。在手掌上刷顏料用印手掌印的方式表征太陽的光芒、春天的花兒、秋天的大樹、小螃蟹等。用手指、手掌點畫和印畫的過程中,教師鼓勵幼兒發(fā)王財幼兒友現作品中的“札“許多驗用身體部位表征的樂趣。常見的生活物品也是幼兒進行藝術表征的工具。如用牙刷蘸顏料刷小草,用布條在紙上拖拽繪畫,將蘸有顏料的小棉花球放在紙上,用蒼蠅拍去拍打,制造放煙花的效果等。教師還可以和幼兒共同收集樹葉、石頭、樹枝、花草、蔬菜等。用蔬菜頭的橫切面印畫表現出開放的花朵,用鵝暖石拼擺造型,在樹葉上涂鴉后進行拓印畫等。在使用不同繪畫工具、繪畫材料的過程中,幼兒感受不同材料進行繪畫表征的不同效果。
3.體驗手工制作的多種立體造型
幼兒在揪紙、撕紙、貼紙、折紙、團紙團、搓紙繩、用剪刀剪紙等游戲中感受玩紙表征的多變造型;幼兒在玩泥游戲中,揉、挖、搓圓、搓長、壓扁、組合等感受部分與整體。在手工活動中,教師為幼兒提供豐富的輔助材料,讓幼兒在游戲情境中大膽表征。如教師將撿來的樹枝插入花瓶中,鼓勵幼兒用油泥在樹枝上做小芽芽和小花。幼兒在手工制作中發(fā)展肌肉動作和手眼協調能力的同時,也體驗了多變的立體造型。
二、支持幼兒在模仿與假扮游戲中發(fā)展表征的能力
模仿與假扮游戲是角色游戲的早期形式。它的出現是幼兒思維開端的標志,它既能夠滿足幼兒的情感需要,也適應他們的認知水平,還能促進其社會性發(fā)展。兩歲左右的幼兒就開始依靠象征來思維,他們開始借助動作來“再現不在眼前的事物或情景”。教師要以多種方式支持幼兒在模仿與假扮游戲中發(fā)展表征的能力。
1.提供適宜的玩具、材料支持幼兒在游戲中出現“替代”和“假想”
在娃娃家游戲中,我們常常會為孩子提供形象的玩具,如娃娃、小碗、小勺、小奶瓶、小枕頭等,支持孩子遷移生活經驗進行動作模仿。其實,我們還可以投放一些低結構材料和自然物,如各種紙張、冰棒棍、樹葉、松果等,支持孩子在游戲中出現“替代”和“假想”。孩子會自發(fā)的將樹葉當做菜,冰棒棍當做炒菜的鏟子進行模仿燒菜的游戲。他們會將幾個紙盒拼擺在一起當做娃娃的小床。他們還會用積木進行圍合當成灶臺。通過對幼兒娃娃家游戲的觀察,我們發(fā)現功能越是不確定的材料,越能激發(fā)孩子的假想和替代。
2.教師參與到孩子的假扮游戲中,豐富情節(jié)
根據孩子游戲的需要,教師以伙伴的身份參與到假扮游戲中,順應孩子游戲的發(fā)展,在交往和互動中延長孩子游戲的時間,增強樂趣,豐富情節(jié)。如幼兒請教師到娃娃家做客。教師假裝說:“我肚子餓了。”幼兒問:“你想吃什么?”教師說:“我想吃面條”幼兒聽后,在活動室內尋找可以用來做面條的材料。最后,在美工區(qū)找了一些皺紋紙,撕成長條放在碗里,對教師說:“快嘗嘗我做的面條吧!”……這樣的互動后,孩子們自發(fā)的玩起了用廢舊材料制作食物的游戲。假扮游戲的情節(jié)在教師的參與中不斷的豐富。
三、引導幼兒在建構游戲中不斷積累表征的經驗
孩子們在擺弄、搭高、圍合等建構過程中,能發(fā)現不同形狀積木的特點和在空間中的表現形態(tài)。這些經驗的獲得和積累,會為孩子的平面、立體表現與創(chuàng)造打基礎。
在建構區(qū)中投放大型積木,如泡沫積木、紙磚、易拉罐等。讓孩子自由地搭高、鋪路、推倒、隨意擺放等。鼓勵幼兒在建構中自由探索和發(fā)現。由于2-3歲幼兒處于平行游戲階段,需為他們提供人手一份的充足的建構材料,讓幼兒自由搭建。教師不急于指導幼兒如何搭建,讓幼兒在擺弄建構材料中自由探索,發(fā)現材料進行不同組合后的立體表現。對于3-6歲的幼兒,他們的建構水平在不斷發(fā)展。教師可根據幼兒的建構興趣,和他們一起收集低結構材料并共同創(chuàng)設相應的游戲情境,鼓勵幼兒在建構活動中不斷積累表征經驗。如春天郊游后,孩子們對公園里各種造型的花壇產生了興趣。教師在建構區(qū)中張貼各種圖形的花壇圖片,投放自制的花草輔材,鼓勵幼兒自主搭建花壇。幼兒由最初的無意識圍合,到有目的的觀察花壇圖片進行模仿搭建。他們的建構技能和表征能力在探索中不斷提升。
通過鼓勵幼兒在探索藝術材料中體驗表征的樂趣;支持幼兒在模仿與假扮游戲中發(fā)展表征的能力;引導幼兒在建構游戲中積累表征的經驗,不斷發(fā)展表征能力并促進其后期的學習與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李季湄,馮曉霞主編.《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
[2]黃進主編.《游戲精神與幼兒教育》[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6
[3]讀懂兒童研究院編著.《解讀兒童案例精選》[M].成都:天地出版社,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