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曉慧
【摘?要】活動,是道德與法治教學中不可或缺的內(nèi)容,而活動的開展也要立足初中生的心理實際,使學生能夠懂得自己作為社會一員的責任。利用活動,提升道德與法治課堂的實效性至關重要,本文從體驗活動、討論活動以及實踐活動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意在使每個學生都可以獲得思想品質(zhì)的提升。
【關鍵詞】活動;道德與法治;學生
學生天生活潑好動,課堂活動可以幫助學生融入教學內(nèi)容,豐富課堂組織形式。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應用活動教學積極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zhì),使其明理修德,做新時代優(yōu)秀青少年。課堂組織形式上,教師可以采取學生喜歡的各種活動,讓學生親近課堂,在愉悅的氛圍中取得學習的成效,而在活動實施的過程中,教師也不能置身事外,要做出科學的指導,活動形式和內(nèi)容的設定也要與《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緊密結(jié)合,使活動的開展有據(jù)可依,如此,達到教學的目標。
一、開展討論活動,明辨是非
新課程標準實施以來,學生在課堂中的討論時間越來越多,教師更愿意深入了解學生的心中所想,學生在交流討論中更能夠獲得個性與共性之間的融合,還可以從各個角度去看問題的本質(zhì)。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針對一些社會熱點問題去進行討論,而辯論賽的形式則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真實的社會也許初中生還不曾去了解,而在辯論中,他們就會明辨是非,學生就會懂得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有時是錯的,也會懂得我們是社會中的一員該去為社會做點什么,該怎樣去做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公民。
例如,在《法不可違》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建討論活動,使學生懂得法律的威嚴,教師出示案例,“北京某高效的大學生嗜書如命,保送了研究生,而在被保送的時候,卻因為偷書被抓進了派出所,同學們,大家來討論一下,她的行為能不能得到原諒呢?法律能不能為她格外開恩呢?”學生們的討論熱情立即被激發(fā)了起來,有的說,“我覺得可以原諒,她就是愛讀書,讀書又不是什么大事?!边€有的同學說,“既然是偷書,也是盜竊行為,無論是誰,都不能違反法律,否則法律的威嚴何在?”學生在激烈的討論中逐漸明確了自己的認知:任何人在面對法律的時候都沒有特權(quán),這是每一個人都要遵守的準則。作為初中生,我們要懂得法律知識,懂得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
在這樣的激烈的討論中,學生的課堂參與意識逐漸增強,對課程有了期待,不僅如此,他們的價值取向、法治素養(yǎng)以及思想道德情操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樹立和養(yǎng)成。
二、組織實踐活動,切身感悟
初中生應具有一定的社會實踐能力,而在活動教學理念下,道德與法治教學也可以關注學生實踐性。課堂空間是有限的,有些真實的數(shù)據(jù)和案例學生不曾親眼目睹,故而無論教師怎么講解都不能深入學生的內(nèi)心,不動情的教育就是無效的教育。在具體的課程安排中,教師可以為學生設置一些主題,讓學生走進社會,去做調(diào)查研究或者是訪談,而這樣的個體性的行為實施起來并不容易,需要教師采取小組合作實踐性的活動,讓一個團隊去完成一個主題的活動任務,這樣學生就會有強烈的參與欲望,
例如,在《服務社會》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組織實踐性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感受自己服務社會的成就感。“同學們,今天我們開展一次社會活動,希望在活動中樹立服務社會的意識,感受自己作為社會一員的責任感。今天,我們走上街頭,走進社區(qū),感受一下社會人生。我們有一個小小的任務,就是記錄下你服務社會的事件,然后我們來課堂上一起交流討論,看誰做的事情更有意義和價值?!睂W生戴著小紅帽,在教師的帶領下,走出了校園,學生自發(fā)分成了小組,有的小組去幫助行人過馬路,有的小組撿垃圾,還有的學生去社區(qū)里開展健康知識講座,學生們干的特別帶勁。
在教師的帶領下參與社會生活實踐活動,學生可以提升學科核心素養(yǎng)以及自身的課外活動實踐能力?;顒咏虒W中不能離開社會實踐活動,初中生有責任和義務去了解自己生活的社會,進而懂得自己是社會中的一員,產(chǎn)生責任意識。
三、推行體驗活動,愉悅接納
活動教學中,離不開體驗,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我們已經(jīng)告別了“一言堂”的課堂教學模式,學生已經(jīng)成為課堂活動的主體,關注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情緒,就要設計學生喜歡參與的活動內(nèi)容和形式。教師應該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以學生的喜好為出發(fā)點開展活動。在初中生中,角色扮演游戲等可能已經(jīng)不能調(diào)動起他們的參與欲望,甚至他們還會覺得非常幼稚,教師不妨利用情景劇的形式來幫助學生走進教學內(nèi)容,這種情景劇比單純的角色扮演難度大,更能夠引起學生的挑戰(zhàn)欲,而且在參與的過程中,他們的思想品質(zhì)以及法治素養(yǎng)可以在無形中獲得提升,使課堂更具實效性。
例如,在《家的意味》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表演情景劇,使其能夠在情景劇中感受到父母親情和家的溫暖。“今天,我們來感受一下什么是家,你在家中充當著什么樣的角色?你有沒有為爸媽做過什么?展開你的想象,編一個情境劇吧!”學生的參與意識非常的濃,演繹的情景劇中有了與父母角色互換的欣喜,也有了對父母的理解,在情景劇中,學生編的主題大概都是圍繞著與父母發(fā)生的一些矛盾以及在家庭中溫馨的生活畫面。這些內(nèi)容對于學生感受家的意味非常有幫助,體驗更加的深刻。
總之,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活動的開展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參與欲望,能夠使學生的思想逐漸升華,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具有良好思想品格的學生。
參考文獻:
[1]黃靜.創(chuàng)新“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提升初中生的法治素養(yǎng)[J].考試周刊,201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