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小媚 蘇小敏 葉慧華
【摘要】 目的 探討人文康復關懷在精神分裂癥患者恢復期護理中的效果及對生活質量的影響。
方法 72例精神分裂癥恢復期患者, 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36例。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方法護理,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lián)合人文康復關懷。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癥狀改善情況、知曉率以及護理服務滿意度。
結果 護理前, 兩組患者情感遲鈍、社交障礙、性格孤僻、思維頻發(fā)及交流障礙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3個月, 兩組患者情感遲鈍、社交障礙、性格孤僻、思維頻發(fā)及交流障礙評分均低于本組護理前, 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疾病知曉率、用藥知曉率、飲食知曉率、護理方法滿意度、護理內(nèi)容滿意度分別為97.22%、100.00%、94.44%、100.00%、94.44%, 均高于對照組的75.00%、77.78%、75.00%、80.56%、72.22%,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精神分裂癥恢復期患者采用人文康復關懷護理干預可提高患者對疾病、用藥及飲食等方面的知曉率, 明顯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 值得推廣。
【關鍵詞】 人文康復關懷;精神分裂癥;恢復期;護理效果;生活治療;知曉率;護理滿意度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18.085
精神分裂癥是一組常見重性精神病, 其病因復雜, 目前尚未完全闡明。多起病于青壯年, 臨床多表現(xiàn)為感知、思維、情感、意志行為等多方面障礙的癥狀各異的綜合征, 患者精神活動與周圍環(huán)境及內(nèi)心體驗不協(xié)調(diào), 脫離現(xiàn)實[1]。精神分裂癥患者一般無意識障礙和明顯智能障礙, 會有工作記憶、注意、抽象思維及信息整合等方面的認知功能損傷, 其病程多遷延, 易反復發(fā)作, 部分患者可伴有精神活動衰退及不同程度社會功能缺損, 現(xiàn)階段, 臨床中常采用藥物對其進行治療, 通過藥物來控制患者的病情, 促進其康復。但是, 對于恢復期的精神分裂癥患者仍需要長期用藥, 自我護理能力較差, 導致患者生活質量較低。人文康復關懷護理是以患者為中心, 為患者提供提供專業(yè)性護理同時, 亦兼顧患者的生活及其他基礎護理。因此, 本文選在廣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接受治療的72例精神分裂癥恢復期患者為研究對象, 探討人文康復關懷在精神分裂癥恢復期患者中的護理效果, 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年5月~2019年3月廣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診治的72例精神分裂癥恢復期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 各36例。對照組患者中男21例, 女15例;年齡47~85歲, 平均年齡(63.79±7.77)歲;病程1~8個月, 平均病程(3.59±1.51)個月;文化水平:高中及以上13例, 高中以下23例。觀察組患者中男20例, 女16例;年齡44~89歲, 平均年齡(64.11±8.79)歲;病程1~8個月, 平均病程(3.63±1.55)個月;文化水平:高中及以上14例, 高中以下22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均得到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患者及家屬均簽署同意書。納入標準:①符合《實用臨床精神病學》 第7版中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②均給予藥物治療, 且患者處于恢復期;③意識清楚, 能與醫(yī)生進行溝通、交流。排除標準:①合并精神發(fā)育遲滯、癲癇等精神病者;②認知功能障礙、惡性腫瘤或入院資料不全者。
1. 2 方法
1. 2. 1 對照組 患者采用常規(guī)方法護理。對患者及家屬進行精神分裂癥相關知識的講解, 告知患者按時、按量用藥的重要性、必要性, 加強患者日常護理干預, 讓患者完成力所能及的事[2]。
1. 2. 2 觀察組 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行人文康復關懷干預。①體貼、關愛患者。加強患者身體狀態(tài)評估, 為患者提供安全舒適的環(huán)境, 確保危險物品遠離患者, 將其置于專門區(qū)域, 做好尖銳物品的防護, 在衛(wèi)生間放置防滑墊;護士進行交接時, 詢問患者的真實感受, 為患者提供科學的護理;加強患者細節(jié)護理, 為患者送水、喂藥等;②心理護理干預。加強患者心理指導與評估, 定期開展娛樂活動及聆聽服務, 耐心的講解藥物治療方法、治療目的及治療效果, 進一步明確與患者接觸、溝通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幫助患者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與勇氣, 了解患者存在的心理問題;③基礎護理。加強患者情感及認知水平, 可指導患者進行日常生活技能訓練, 如穿衣、洗漱、掃地、制作手工藝等, 加強患者內(nèi)務管理, 盡可能讓患者完成力所能及的事;結合醫(yī)院情況定期開展讀數(shù)交流干預、運動會, 邀請患者親戚參加唱歌、舞蹈等文體活動, 幫助豐富患者文化及情感等方面活動;④宣教教育??剖覍iT人員向患者行疾病宣教, 講解預防精神分裂癥相關方面知識、講解用藥指導及藥物干預等, 充分發(fā)揮患者家屬的支持, 多與患者進行溝通, 3個月護理后對患者效果進行評估。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癥狀改善情況、知曉率以及護理服務滿意度。①癥狀改善。采用陽性癥狀和陰性癥狀量表(PANSS)及陰性癥狀量表(SANS)對兩組護理前、護理后3個月從情感遲鈍、社交障礙、性格孤僻、思維頻發(fā)及交流障礙對患者癥狀進行評估, 評分越低, 治療效果越理想[3];②知曉率、護理服務滿意度。采用醫(yī)院通用知曉率及滿意度調(diào)查問卷對兩組護理后3個月疾病知曉(對疾病有全面的認識)、用藥知曉(知曉用藥重要性, 能遵醫(yī)用藥)、飲食知曉率(能根據(jù)既定的飲食方案飲食)及護理服務滿意度(包括:護理方法、護理內(nèi)容)進行評估。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對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護理前后癥狀改善情況比較 護理前, 兩組患者情感遲鈍、社交障礙、性格孤僻、思維頻發(fā)及交流障礙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3個月, 兩組患者情感遲鈍、社交障礙、性格孤僻、思維頻發(fā)及交流障礙評分均低于本組護理前, 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知曉率、護理服務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疾病知曉率、用藥知曉率、飲食知曉率、護理方法滿意度、護理內(nèi)容滿意度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常見的精神病, 其是由一組癥狀群組成的臨床綜合征, 是多因素疾病, 其病因目前并不明確, 臨床癥狀較為復雜且具有多樣化, 可涉及患者的感知覺、情感、思維、認知及意志行為等多方面, 同時, 個體之間癥狀差異較大, 即是同一患者在不同病期或階段也可能表現(xiàn)不同癥狀[4]。人文康復關懷作為一種新型的護理模式, 其將生物-社會-心理現(xiàn)代醫(yī)學模式作為護理指導, 將患者本身為健康中心、護理理念, 更關注患者的社會功能, 以達到患者重拾生活行為的目的[5]。本研究中, 護理前, 兩組患者情感遲鈍、社交障礙、性格孤僻、思維頻發(fā)及交流障礙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3個月, 兩組患者情感遲鈍、社交障礙、性格孤僻、思維頻發(fā)及交流障礙評分均低于本組護理前, 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疾病知曉率、用藥知曉率、飲食知曉率、護理方法滿意度、護理內(nèi)容滿意度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人文康復關懷用于精神分裂癥患者中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提高患者知曉率、滿意率。同時, 人文康復關懷更加重視患者的不良情緒, 給予患者更多關注和愛心, 能爭取獲得患者的信任, 給予患者更多的情感, 耐心的降解各項護理工作, 能豐富患者的活動與文化精神。此外, 人文康復關懷的實施更加重視患者的健康宣傳教育, 充分 發(fā)揮了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理念, 能滿足患者所需的護理需求。既往研究表明:人文康復關懷用于精神分裂癥患者中, 更加重視患者的精神狀況、社會功能, 能從不同的角度對患者進行干預、指導, 有助于促進患者社會功能恢復, 減輕病情癥狀。
綜上所述, 精神分裂癥恢復期患者采用人文康復關懷護理干預, 可提高患者對疾病、用藥及飲食等方面的知曉率, 明顯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 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寇曉敏. 社區(qū)日間照料護理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精神狀況、社會功能以及生活質量的影響. 海軍醫(yī)學雜志, 2018, 39(5):76-80.
[2] 朱艷玲, 彭燕萍, 黃彩明. 家庭人文康復關懷對社區(qū)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功能的影響. 中國當代醫(yī)藥, 2018, 25(2):188-190.
[3] 李幼輝, 王志銘. 高等醫(yī)學教育專科教材《精神病學》出版. 臨床精神醫(yī)學雜志, 2003(4):255.
[4] 姜珺, 李志武, 康瑞瑩, 等. 改良式"重返社區(qū)技能訓練"對社區(qū)精神分裂癥患者癥狀、認知及社會功能的干預效果研究. 中國全科醫(yī)學, 2018, 21(4):475-479.
[5] 梁佳, 石捷, 許愛, 等. 定期電話隨訪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 廣西醫(yī)科大學學報, 2018, 35(12):97-100.
[收稿日期:202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