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常紅
2014年,英國愛丁堡大學開展了一項為期500年的科學實驗,以求探索細菌的壽命問題。這次實驗的靈感來源于一次意外。
一次,愛丁堡大學的天體生物學教授科克爾在一個有蓋的培養(yǎng)皿中存放了干燥的擬甲色球藻,但他完全忘了這回事,直到十年后才想起來。令他感到意外的是,這些擬甲色球藻仍然活著。于是,他把這一消息告訴了合作伙伴穆勒和塞特洛。穆勒認為,既然擬甲色球藻是一種能夠在火星上生存并能助力火星生成有氧環(huán)境和表面土壤的微生物,那么人類對它的研究便不應局限于地球生物的壽命極限。于是,他們設計了這項長達500年的實驗。
實驗由800只普通玻璃瓶組成,玻璃瓶中包括擬甲色球藻和枯草芽孢桿菌(太空飛行中的極端生存試驗物種,它的內生孢子可以在太空中存活6年)的干細菌。此外,他們還復制了一套作為備用,存放在位于倫敦的自然歷史博物館中。在最初的24年里,科學家每隔一年就要來測試這些干燥細菌的生存能力和DNA的受損情況;在剩下的400多年里,科學家只需每25年進行一次這樣的測試。最終,在遙遠的2514年,將有一批科學家最后一次打開這些玻璃瓶,完成最后的測試,得出最終的實驗結果。當然,所有這些發(fā)生的前提是:500年后,箱子沒有遺失,實驗沒有被人遺忘,實驗說明仍然完整,以及科學仍以某種方式存在。
為了將實驗說明完整流傳下去,起初,研究團隊將實驗說明存在U盤里。但隨即就開始擔心將來數(shù)字技術會過時,于是他們又留下了一份打印稿,然而紙張保留500年后肯定會變得破碎黃舊。為此,研究人員在實驗說明中添加了一條要求:未來的研究人員必須每隔25年復制一次這份說明書,確保它在語言和技術上都能跟上時代的變遷。
從2014年算起,這項實驗已經(jīng)持續(xù)了6年時間,第一組數(shù)據(jù)于2018年12月公布在了名為《PLOS ONE》的生物學期刊上。
選自《知識窗》
素材解讀
實際上,這項實驗的實驗過程并不復雜,研究人員只需將玻璃瓶打開,往里面注水,然后記錄下浸泡在水中的細菌菌落數(shù)量。它的難點在于時間。人的一生太短,而500年很長,這項實驗考驗的不單是細菌,更是對堅持、傳承、科學以及耐心的考驗。
適用話題
持之以恒、接力、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