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玲麗
摘 要:文章旨在介紹體裁教學法和讀后續(xù)寫的基本理論,并在此基礎上對讀后續(xù)寫這一題型所涉及的文章體裁進行分析,以此對教學內容提出建議。
關鍵詞:體裁;體裁教學法;讀后續(xù)寫;小說
一、 體裁教學法概況
(一)體裁的定義
文章所探討的文章的“體裁”(genre)是指英語文章按英美文學中的分類所得的結果,而并非中文的分類。如許多英語教師在其課堂或者論文中探討“記敘文”這一文體,文章中將其歸類為英文中的“小說”,屬于非紀實類(fiction)。當然也有部分記敘文屬于紀實類(nonfiction),如人物傳記,在此不一一贅述。
綜觀國外學者對“體裁”(genre)一詞的分析,秦秀白教授在其論文中指出文章的體裁有以下特點:1. 文章的體裁多和“交際事件”或者“言語事件”有關(SavilleTroike);2. 該“交際事件”需要包括此語篇的功能和作用,以及產生和接受語篇的歷史和文化背景(Swales,John M);3. “體裁”是實現(xiàn)“交際事件”所附著的公認和共同遵守的交際目的工具和媒介;4. “體裁”對語篇的形式和內容有制約作用。
綜上所述,文章的“體裁”與人們在實際社會生活中的交際和溝通有著莫大的聯(lián)系。
(二)體裁教學法
體裁教學法即要求教師將英語語篇按特定的交際事件、交際目的和特定的讀者分類,然后提煉和歸納出某種特定體裁在語篇結構、文體風格和社會功能等方面的特點,并引導學生模仿和創(chuàng)新。
體裁教學法的優(yōu)點顯而易見。將文章分類后,其體裁特點猶如數學公式般清晰可見,如呈“倒金字塔”的說明文;正反方觀點輪流呈現(xiàn)的議論文。學生在閱讀中有章可循,增加信心;其寫作也變成一種有穩(wěn)定規(guī)律可遵循的表達方法。另外,此法將激發(fā)學生對“體裁”這一概念的圖示,即可熟練運用于練習和考試又可于日后創(chuàng)新寫稿。
缺點是對教材和教師的要求比較高,文章的體裁因社會文化的多樣性根本無法窮盡。如教材的課文取材乏善可陳,加之教師對體裁的理解寥寥無幾,或者又缺乏些許創(chuàng)新力,對教學可能存在一定的限制。
二、 讀后續(xù)寫
(一)讀后續(xù)寫的原理
讀后續(xù)寫為近年來浙江省英語高考采取的最新題型之一,其研究者王初明教授在其論文中指出此法主要基于學習者的協(xié)同作用。即外語學習者因面對高水平的語言理解(輸入)和低水平的語言輸出而產生信息不對稱后進行由低向高拉平,從而縮小語言理解和輸出之間的差距。學生通過模仿、重復高層次輸入材料中的詞組、句型,理解材料內容并續(xù)寫,如同與比自己水平高的本族語言者互動,繼而產生協(xié)同(拉平)。
(二)讀后續(xù)寫的文章所屬的體裁
按題目要求,學生應在應試作文中按給出材料的思路,發(fā)揮想象力,補全不完整的故事。此處的“故事”,即為此文的“體裁”——小說(a short story)。
1. 小說的交際目的
小說不僅是在講述幾個可供人消遣的故事,它在讀者與小說人物、故事情節(jié)甚至是作品的文化背景和文化訴求之間建起溝通的橋梁。按照著名小說家巴爾扎克的主張,文學是社會生活的反映。作家不僅要表現(xiàn)生活現(xiàn)象,更要研究生活,展現(xiàn)出生活現(xiàn)象的內在原因,尋求隱藏在生活和人物背后的意義。狄更斯也在其創(chuàng)作中展現(xiàn)人道主義和社會的批判精神,懇切地提醒讀者在閱讀其長篇小說《匹克威克外傳》時“能夠看到人性更加光明仁慈的一面”。
在E·M·福斯特所著的《小說面面觀》中提到:他幻想的或者羅曼蒂克的一面,包括“那些純粹的激情,亦即夢想、歡愉、哀傷以及不便或羞于啟齒的內省”;表現(xiàn)這一面的人性就是小說的主要功能之一。
英國作家David Baboulene在他的《故事技巧》一書中指出:復雜的合作需要學習,因此講故事有助于幫助他人該如何合作,又說:故事把我們鎖定在主角的情緒歷程中。我們跟著主角跑,從他身上吸取教訓,就像我們親身經歷事件一樣。他還從本我、自我、超我的角度和馬斯洛的人的需求層次兩個角度出發(fā),談論了故事對人類行為的影響。他指出:故事(即小說)提供了提升需求層次的路標,讓人們知道往哪里走可以改良社會,并在那個社會得到自我實現(xiàn)。
2. 小說的語言特點
《寫小說最重要的十件事》的作者美國作家Ursula K.Le Guin指出:語言的用法是個社會問題,尤其在寫作上,語法是傳達意義時普遍的社會共識。又強調:若要交流任何復雜的思想或感情,就不得不遵循普遍的共識、通用的語法和使用習慣。此外本書還從時態(tài)、句子長短和形容詞副詞等角度對小說的語言要求做出闡釋。
日本作家大澤在昌在《暢銷作家寫作全技巧》中指出:文字是傳達信息的手段,最重要的就是其準確性以及邏輯性。
中國作家畢飛宇在《小說課》一書中指出:于短篇小說而言,簡潔就是力量,他還引用了海明威的短篇小說《殺手》,指出其經常采用“冰山理論”,很少描寫人物的內心,而選擇描寫人物的外部動態(tài),從而讓讀者自行體會人物的心理。
3. 小說的寫作制約
“小說”這一體裁下的寫作并不是隨心所欲地講述故事。首先,小說的敘事者視角選擇決定作者將從事件的哪個方面來揭露故事。暫且不論用各人稱講述故事所產生的不同(第一人稱、第三人稱、上帝視角,等等),小說家必須哄得過我們,這才是當務之急。尤其是當以第一人稱講述故事時,只有一個信息入口,故事情節(jié)將大大受到限制。比如以“我”為故事講述者就不可能寫出“艾莉絲想:我錯了。”這樣的句子。因為以“我”或者“他”為講述者的時候,只有“我”或者“他”的所知、所感、所見、所想,我的猜測、希望、記憶,等等,這些可以被講述。即讀者只能通過該視角了解他人的行動,推斷他人的感受。
其次,故事(小說)需要理由。小說的登場人物必須符合邏輯,而且其邏輯要求具備一貫性。比如,不愛學習是一些后進生(slow students)的常態(tài)。偶爾因為想要從父親那里得到一部新手機而拼搏一次也很正常。但是在小說里,必須要說明理由,因為小說的情節(jié)發(fā)展需要依靠因果鏈。其實,不管態(tài)度的轉變也好,秘密的揭露也罷,讀者最在意的是故事是否令人信服,實際是否真實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