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成立前后

      2020-07-14 16:27蘇峰
      百年潮 2020年5期
      關(guān)鍵詞:李大釗學說研究會

      蘇峰

      李大釗

      在馬克思主義傳播史上,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是中國成立最早、影響最深遠的團體。為挽救災(zāi)難深重的中華民族,中國先進分子曾長期追隨西方文明,直到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特別是五四運動后,越來越多志士仁人寄希望于馬克思主義。在這個過程中,李大釗作為系統(tǒng)傳播馬克思主義第一人,不僅身體力行大力宣傳馬克思主義,更富有遠見地指導(dǎo)一批北大學子發(fā)起成立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有組織有規(guī)模地研究和宣傳馬克思主義,培養(yǎng)了一大批早期中國共產(chǎn)黨人。他們凝聚在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旗幟下,“如同紅花的種子,撒遍各地”,將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光芒從北大傳向全國。

      登高一呼群山應(yīng)

      研究會是在李大釗的指導(dǎo)幫助下成立的。早在1913年至1916年留學日本期間,李大釗就開始接觸馬克思的著作。1918年1月,李大釗到北京大學任圖書館主任一職。7月,他發(fā)表《法俄革命之比較觀》,成為我國最早歡呼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文章。此后,他在《新青年》發(fā)表《庶民的勝利》《Bolshevism的勝利》,熱情宣傳俄國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德國通貨膨脹、馬克貶值,李大釗大量購進德文原版書刊充實館藏,其中有康德、黑格爾學派和馬克思主義的書籍。

      為了將圖書館已有和新購的外文書籍盡快整理上架,做好編目、提要工作,需要一批懂得外文的工作人員,但圖書館現(xiàn)有職員大多不懂外文,新人員又受名額限制,不能直接聘用。于是,李大釗和德文系學生羅章龍商量,想出了“義務(wù)勞動”的辦法,邀集一些諳習外文的學生幫助整理,其中有李梅羹、王復(fù)生、王有德、高君宇、范鴻劼、商承祖、宋天放等德文班、英文班和法文班的學生。也正是這個機緣,這些學子開始系統(tǒng)接觸和翻譯馬克思學說,一直持續(xù)到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成立。

      李大釗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五號)上發(fā)表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

      在積極傳播馬列主義的同時,李大釗與高一涵等幾位北大教員分別于1918年底、1919年底組織“馬爾克斯學說研究會”和社會主義研究會,并開始與蘇俄方面有所接觸。首先接觸的是俄共(布)西伯利亞局東方民族部委員布爾特曼。布爾特曼廣交京津兩地高校進步師生,五四運動前后結(jié)識李大釗,稱其為“杰出的馬克思主義者”。

      1920年2月,經(jīng)北大俄文教員柏烈偉介紹,李大釗又在辦公室秘密會見了伊爾庫斯克共產(chǎn)國際遠東局派來的荷荷諾夫金。荷荷諾夫金一進門就稱李大釗為同志,稱贊李大釗是“一位真誠的馬克思主義者”,提出由李大釗發(fā)起組織中國共產(chǎn)黨。李大釗表示,要與陳獨秀通信商討后再定。不久前,兩人在離京途中曾相約建黨。

      陳獨秀接到李大釗信后,經(jīng)慎重考慮給予了肯定答復(fù)。荷荷諾夫金急忙趕回伊爾庫斯克,成為李大釗、陳獨秀“接受共產(chǎn)國際建議這個佳訊的傳遞者”,為維經(jīng)斯基一行來中國推動建黨奠定了基礎(chǔ)。

      為迎接接下來的偉大事業(yè),李大釗感到必須擴大陣營,在青年學子中建立一個廣泛研究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的組織,為黨的建立做思想上、組織上的準備。

      當時大多數(shù)人認為馬克思主義主張“過激”,形同“洪水猛獸”,1920年3月31日,在李大釗指導(dǎo)下,鄧中夏、羅章龍、黃日葵、高君宇、何孟雄等秘密成立北大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活動地主要在李大釗的圖書館主任室。它不同于一般學會,是以主義為結(jié)合、以信仰為基礎(chǔ)的有組織團體。

      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部分會員合影。前排:左三為范鴻劼,左五為羅章龍,左六為何孟雄;后排:左七為鄧中夏

      同年5月,陳獨秀發(fā)起成立上海馬克思主義研究會,主要成員有:留日學生李達、李漢俊等;杭州第一師范師生陳望道、施存統(tǒng)等;國民黨中一部分人,戴季陶、沈玄廬、邵力子等。一開始主要是翻譯和寫文章宣傳馬克思主義,李漢俊、李達、陳望道、周佛海等人翻譯從日本傳過來的馬克思學說書籍。同時,還做一些聯(lián)絡(luò)工作,聯(lián)系商務(wù)印書館的沈雁冰、楊賢江等,在他們所編的《婦女雜志》《學生雜志》上宣傳馬克思主義。

      9月,王盡美、鄧恩銘和王翔千等十余人,宣布濟南馬克思主義學說研究會成立。他們大多是濟南各校學生,每位會員都發(fā)有一枚瓷質(zhì)圓形小徽章,上有馬克思頭像。王翔千和王盡美與北京的李大釗、劉仁靜聯(lián)系緊密。王盡美更是北大馬克思學說研究會通訊會員,與李大釗、鄧中夏多次聯(lián)系。研究會成立后,經(jīng)常組織會員們閱讀馬克思主義著作和介紹蘇俄情況的書刊,每周六聚會,研討氣氛非常熱烈。還利用節(jié)日在山東省議會禮堂舉行講演會,就無政府主義和馬克思主義進行激烈爭論。不久,李大釗派北大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會員陳為人去濟南加強聯(lián)系。陳為人參加了濟南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的第四次集會,并與王盡美、鄧恩銘商談建立組織,推動了山東黨組織的成立。

      在這些緊隨北京成立的馬克思學說研究會之外,還有一些先進分子受北大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和李大釗的影響,在家鄉(xiāng)宣傳馬克思主義,開展革命活動。

      湖北黨組織的開創(chuàng)者之一惲代英就是其中一位。他跟當時很多進步青年一樣,在漫漫黑夜里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無政府主義、工讀互助主義、新村主義都如閃光的星體一般吸引過他。1920年春,惲代英來到北京,與李大釗、鄧中夏建立聯(lián)系。4月,惲代英負責編輯《少年中國學會叢書》,開始系統(tǒng)傳播馬克思主義。這年秋天,他翻譯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部分章節(jié),發(fā)表在《東方雜志》。1920年秋,武漢地區(qū)黨組織成立,11月武昌社會主義青年團成立。惲代英通過黨團組織在青年學生、工人中成立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廣泛傳播馬克思主義,他翻譯的《階級斗爭》1921年1月出版,深刻影響了一大批先進青年。

      天津的學生領(lǐng)袖,如天津?qū)W生聯(lián)合會的于方舟、辛璞田,天津法政學校的安體誠,南開大學的韓麟符和天津中學的安幸生,都是北大馬克思主義學說研究會會員。1920年秋,李大釗指導(dǎo)天津“新生社”改為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又指導(dǎo)張?zhí)缀陀诜街鄣确謩e在北洋大學和直隸省立中學成立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廣泛傳播革命思想,有力推動了天津地區(qū)的革命進程。1920年11月,李大釗指導(dǎo)張?zhí)壮闪⑻旖蛏鐣髁x青年團,研究會會員都成為青年團主要成員。

      組織公開影響大

      到1921年夏天,秘密發(fā)展的北大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有19位北大學生(含旁聽生),大部分已是共產(chǎn)黨人。為擴大馬克思主義的宣傳陣地,更好地開展黨的工作,研究會幾經(jīng)商量,決定在《北京大學日刊》刊登募員啟事,由19名會員具名發(fā)起,“把牌子打出去”。

      為減少阻力,研究會書記羅章龍和干事王有德、黃紹谷等做了很多工作。他們通過思想進步的校長辦公室秘書,了解到很多重要信息。蔡元培周圍有不少守舊勢力,但蔡元培本人“對學校新生力量有相當認識,做事頗有勇氣”。在蔡元培支持下,1921年11月17日,《北京大學日刊》登載研究會募員啟事。蔡元培還出席研究會在北大會議廳召開的成立大會,他熱情講話,和大家合影留念。研究會發(fā)展迅速,僅一個月,會員增至四五十人。

      蔡元培還幫助解決了辦公場所問題,撥給研究會北大西齋兩間設(shè)備齊全的房屋。研究會把其中一間辟為圖書室,名為“亢慕義齋”,取自英文communism譯音,即“共產(chǎn)主義小室”。

      研究會的經(jīng)常工作有三方面:搜集、翻譯、研究和討論各種馬克思學說著作,邀請李大釗、高一涵、陳啟修等教授定期演講,舉行辯論和紀念等活動以達到宣傳目的。

      最值得稱道的是研究會對馬列理論文獻的搜集,在當時的環(huán)境和條件下,這是非常不容易的??耗搅x齋收藏的馬克思學說書刊,一部分是北大圖書館購進轉(zhuǎn)給研究會的,一部分由李大釗和學子們籌集資金購買,大部分由共產(chǎn)國際及其出版機構(gòu)提供。自1920年4月維經(jīng)斯基來北大會見李大釗、贈送部分書刊后,研究會源源不斷收到蘇俄寄來的大量各國外文書籍刊物??耗搅x齋也因此成為中國第一個存有比較豐富的馬列書籍的圖書館,并建立了健全的借閱制度,如每天下午4點到8點向會員開放(周日上午8點到12點)?,F(xiàn)在的北大圖書館,還保存著一些蓋有“亢慕義齋”圖章的書籍。

      1922年2月6日,研究會在《北京大學日刊》上通告他們擁有英文書籍40余種,中文書籍20余種。到4月,研究會又新到英文書籍70余種、雜志10余種及德文雜志七八十種,這樣僅是英文書籍就達到了110多種。其中有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的經(jīng)典原著,如《共產(chǎn)黨宣言》《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fā)展》《哲學的貧困》《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法蘭西內(nèi)戰(zhàn)》《共產(chǎn)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等。這些珍貴文獻大大拓展了會員們的理論視野,通過對多種文字和版本的原著,特別是德文版的馬恩原著的研讀,他們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和修養(yǎng)得到了很大提高。

      1921年考入北大德文系、后來成為作家的馮至在《回憶北大圖書館》一文中,講到當年就讀于北大時在書庫里的一次意外發(fā)現(xiàn):“一天我在書庫最上層一些未編目的書籍中見到一本德文版的《反杜林論》。我取下來翻閱時,里面掉下來一頁信紙,是一個蘇聯(lián)人用德文寫的。收信人的姓名從拼音可以斷定是羅章龍?!?/p>

      馮至見到的這本《反杜林論》,正是羅章龍為研究會搜集的文獻之一。羅章龍和宋天放等當時負責研究會圖書的征集、對外聯(lián)系和編目等工作。

      公開后的研究會開始大規(guī)模組織研究討論活動。先是通過“自動的自由組合”,分為勞動運動研究、《共產(chǎn)黨宣言》研究和遠東問題研究3個小組,每周組織討論會。同時,形成10個固定小組分組研究,具體是:唯物史觀、階級斗爭、剩余價值、無產(chǎn)階級專政及馬克思預(yù)定共產(chǎn)主義完成的三個時期、社會主義史、晚近各種社會主義之比較及其批評、經(jīng)濟史及經(jīng)濟學史、俄國革命及其建設(shè)、布爾扎維克黨與第三國際共產(chǎn)黨之研究、世界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各弱小民族掠奪之實況——特別注意于中國。可見,研究會迅速走上正軌,也說明在此之前已有堅實基礎(chǔ)。

      尤為可貴的是翻譯工作。研究會翻譯室下設(shè)英文、德文和法文三個翻譯組,專門翻譯馬列經(jīng)典著作。不同于當時馬列著作多從日文轉(zhuǎn)譯而來,研究會的學子們都是直接翻譯原著。英文組成員有高君宇、范鴻劼、李駿、劉伯清。德文組成員有李梅羹、王有德、羅章龍、商章孫、宋天放。法文組成員有王復(fù)生、王德三。他們依靠學校強大的外文師生隊伍,翻譯了一批馬列著作,如康姆尼斯特叢書、馬克思叢書、列寧叢書等,還有國內(nèi)最早出版的《共產(chǎn)黨宣言》(全文)?!豆伯a(chǎn)黨宣言》很難翻譯,德文組費了很多心思,進度很慢,譯完后印了一些油印本。1920年1月毛澤東第二次來京時便讀到了這本小冊子。

      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活動場所“亢慕義齋”舊址(位于景山東街馬神廟北大二院西齋)

      李大釗曾號召德文組翻譯《資本論》,羅章龍、李梅羹等人翻譯了第一卷,大家都覺得很難啃,便請德文老師講解,德文老師說:我認得文字,但不懂意思。后來,德文組總算譯出了第一卷,把譯稿交給北大一位經(jīng)濟學教授,請他參照這個譯稿再把德文版《資本論》第一卷直接譯出來,并將譯稿油印出版。《震撼世界的十日》是美國記者約翰·里德介紹十月革命的英文書,影響很廣,研究會翻譯了這本書的德文版,作為研究會的學習資料。

      這一時期,胡適等人對宣傳馬克思主義不滿,梁啟超、張東蓀等人也借著英國學者羅素來華講學的機會,宣傳中國產(chǎn)業(yè)不發(fā)達,談不到社會主義。研究會利用這一機會,在北大紅樓一個大教室里,召開為期兩天的辯論會,辯論題目是:“社會主義是否適宜于中國?”李大釗作為評判員。參加這次辯論會的人都是北京各大學的師生,聽眾很多,座位早擠滿了,很多人只能擠在教室外面聽。兩方辯論完畢后,大家都想聽一聽李大釗的評論。

      李大釗走上講臺,開始用唯物史觀的觀點來解答這個問題。他說:人類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與感情為轉(zhuǎn)移的。資本主義社會轉(zhuǎn)變到社會主義社會,正如封建制度因生產(chǎn)力發(fā)展必定要轉(zhuǎn)到資本主義制度一樣,并用日本社會主義者河上肇常用的比喻來說明:譬如雛雞在孵化前,尚在卵殼內(nèi)部,孵化成熟以后,雛雞必破卵而出,此為必然之理。他強調(diào):社會主義之必然到來,絕不意味著工人階級不要斗爭、社會主義就自動到來。他最后說:贊成派若是拿唯物史觀的觀點來解答這個問題,就會更具有說服力。

      李大釗娓娓道來,很能吸引聽眾注意。會后,教室里還擠著很多人在爭論。反對社會主義的北大學生費覺天對會員朱務(wù)善說:李先生以唯物史觀的觀點論社會主義之必然到來,真是一針見血之論,使我們沒話可說了。

      印有“亢慕義齋圖書”圖章的德文書。圖章由羅章龍設(shè)計,宋天放治印

      研究會舉辦了多種形式的討論會、演講會。1922年5月3日、4日連續(xù)兩天在《北京大學日刊》刊登馬克思誕辰104周年紀念大會的通告,請李大釗、顧孟余、陳啟修、高一涵等講演。5月5日,舉行馬克思誕辰104周年紀念會,在校內(nèi)會所掛起馬克思像,行紀念禮,由李大釗講唯物史觀和階級斗爭,并在《京報》附馬克思紀念特刊。1923年1月15日,在北京高等師范學校召開“篤信馬克思主義者”、德國社會民主黨領(lǐng)袖李卜克內(nèi)西和盧森堡殉難4周年大會。李大釗、瞿秋白、蔡和森等人到會演講。5月5日,聯(lián)合社會主義研究會共200余人在法政學院召開紀念馬克思誕辰105周年大會。

      這些活動大大激發(fā)了人們對馬克思主義的興趣,研究會會員增加很快。1922年初,會員為63人,1922年夏發(fā)展到150余人,1923年達兩三百人。研究會不但在北京大學影響很大,還成為北京各大學宣傳馬克思主義的中心。

      革命火種傳四方

      研究會公開后,組織影響不斷擴大,各地青年學子紛紛參加。這些學子利用假期回家或畢業(yè)后回到家鄉(xiāng),開展建黨建團活動。

      陜西旅京學生聯(lián)合會的骨干成員是研究會公開后最早報名參加的基本會員,他們是北大的李子洲、劉天章和北京高等師范學校的魏野疇,他們創(chuàng)辦的《共進》半月刊,成為向陜西傳播新文化和馬克思主義的重要陣地。這些陜西學子住在北大附近的三眼井吉安所左巷6號院,一墻之隔就是毛澤東、蔡和森、羅章龍等湖南學子所住的7號院。每逢節(jié)假日,在京陜西同鄉(xiāng)都來這里活動,有劉含初、屈經(jīng)文、耿炳光、方仲如、營爾斌(均為北大學生)、楊明軒、魏野疇、魏惜言(均為北高師學生)、潘自力等。他們畢業(yè)后大多回到家鄉(xiāng),推動陜北成為開風氣之先的革命地區(qū)。1922年還在陜西榆林中學上學的劉志丹也是會員,后來成長為中國工農(nóng)紅軍高級將領(lǐng)、陜甘革命根據(jù)地的主要創(chuàng)建人。

      山西黨團組織的創(chuàng)建者高君宇是研究會發(fā)起人之一。五四運動前后,高君宇在太原進步學生中宣傳馬克思主義。1921年,高君宇被派回太原開展工作。針對無政府主義在太原的流傳,他多次邀請王振翼、賀昌等進步學生座談。1921年5月1日,太原社會主義青年團成立。不久,高君宇改組《平民周報》,使其成為宣傳馬列主義的重要陣地。1922年山西第一個傳播馬克思主義書刊的傳習所晉華書社成立,高君宇寄回大量進步書刊,王振翼、賀昌、李毓棠、武靈初、彭真、王瀛、侯士敏、潘恩溥等深受影響,成為山西黨團組織的主要成員。

      江西的早期革命者趙醒儂、羅運磷、袁玉冰也都是研究會成員。袁玉冰在1922年考入北大哲學系前,曾在1919年下半年與黃道等8人組織鄱陽湖社,后更名為改造社,袁玉冰是主要負責人兼季刊《新江西》主編。進入北大后,袁玉冰經(jīng)李大釗介紹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后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袁玉冰明確提出改造社成員必須研究馬克思學說,《新江西》大力推薦馬列著作,宣傳勞工神圣,號召社會調(diào)查,為馬克思主義在江西的傳播、建立江西黨團組織打下良好基礎(chǔ)。1923年1月,袁玉冰利用暑假回江西與趙醒儂成立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成立大會舉行時,會員已有50余人。會員袁玉冰、黃道、方志敏、鄒秀峰、洪宏義、汪群、汪偉等皆為江西黨團組織的領(lǐng)導(dǎo)骨干。

      研究會里湖南人最多。在羅章龍保存的1922年研究會152人名單中,湖南人有43人之多。這些瀟湘學子有不少是北大學生,如鄧中夏、李梅羹、何孟雄、朱務(wù)善、陳為人、宋天放、李樹彝等十幾人;不少出自新民學會或輔仁學社,如羅章龍、張昆弟、陳興霸、周長憲;還有很多在京各高校大學生,如匡務(wù)遜、吳明、劉孝恕等;其他主要是全國各大中學學子,如潘心源、王新元、王人旋等。這些學子后來積極創(chuàng)建各地黨團組織,甚至在蘇聯(lián)、歐洲成為創(chuàng)建時期黨的重要骨干。

      研究會還有3位來自云南的北大學子,王有德、王復(fù)生、王德三,被同學們戲稱為“夜郎三王”。王有德,主持德文翻譯組,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還與鄧中夏、王復(fù)生等7人組成五一運動委員會,成立長辛店工人俱樂部,后來犧牲在淞滬會戰(zhàn)抗日前線。王復(fù)生、王德三兩人是親兄弟,都來自北大法文系,王復(fù)生主持法文翻譯組,兩人后來為陜西、云南等地建立黨團組織作出了突出貢獻。

      《北京大學日刊》1922年5月3日、5月4日刊登的馬克思學說研究會通告

      研究會影響并推動一些高校建立了相關(guān)團體。1921年春成都高等師范學堂成立“馬克思主義讀書會”,1921年夏北京農(nóng)業(yè)專門學校成立“社會主義研究小組”,1922年5月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成立“南京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川南師范成立“瀘縣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成都高等師范學堂的“馬克思主義讀書會”由會員王右木發(fā)起成立,這是四川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的群眾性進步組織,團結(jié)了一批青年。1922年2月,王右木創(chuàng)辦四川第一份宣傳馬克思主義的《人聲》報。“瀘縣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則由惲代英于1922年5月5日成立。不久,應(yīng)團中央要求,惲代英將研究會6名成員發(fā)展成第一批團員,9月正式建立社會主義青年團瀘縣支部。

      鐵路工人是研究會的發(fā)展重點,為鐵路工人開展維權(quán)罷工運動奠定了思想基礎(chǔ)、培養(yǎng)了骨干。研究會152人名單中,有20多名工人,如長辛店京漢鐵路工人史文彬、葛樹貴,唐山京奉鐵路工人鄧培,浦鎮(zhèn)鐵路工人王荷波,京漢鐵路鄭州技術(shù)員凌芝藩,京綏鐵路工人張?zhí)┣?,滬杭鐵路工人沈干城,開灤煤礦董鴻猷,正太鐵路工人孫云鵬,滬寧鐵路工人孫津川,膠濟鐵路工人李青山,還有北京大學印刷廠工人郝英、郝克勤。

      研究會還在軍校甚至議會中發(fā)展了會員。152人名單中,有6名軍校生,分別是保定軍校的郭增昌、張隱韜、茅延貞,煙臺海軍學校的郭壽生和李之龍,河北講武堂的張兆豐。會員中還有北洋政府眾議院議員江浩。

      自1920年3月秘密成立,1921年11月公開募員,到1926年逐漸停止活動,北大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為馬克思主義在全國廣泛傳播、各地建立黨團組織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從李大釗等幾個人到19人再到兩三百人,這些先進分子就像火種,閃電驚雷般點燃了很多地方的革命星火。北大馬克思學說研究會這面閃光的旗幟,100年后,依然熠熠生輝。(責任編輯 王兵)

      作者:中共北京市委黨史研究室、北京市地方志辦公室第二研究處二級調(diào)研員

      猜你喜歡
      李大釗學說研究會
      關(guān)于巴甫洛夫條件反射學說的新思考
      李大釗《青春》
      山東省交通運輸研究會正式成立
      胰在臟象學說中的歸屬
      李大釗
      波蘭睡眠研究會
      愛眼有道系列之三十一 “色眼”與“五輪學說”
      第九屆亞洲睡眠研究會大會
      冰島睡眠研究會
      馬克思無產(chǎn)階級解放學說的當代釋讀
      阳朔县| 准格尔旗| 高碑店市| 论坛| 浙江省| 东海县| 巴青县| 郸城县| 渑池县| 黄浦区| 济宁市| 扶风县| 兖州市| 施秉县| 三明市| 嵊泗县| 海阳市| 金山区| 岫岩| 从江县| 扶风县| 紫金县| 台北市| 平邑县| 松原市| 咸阳市| 汉源县| 大姚县| 红河县| 赤城县| 依安县| 霞浦县| 赤城县| 博湖县| 奉节县| 吴桥县| 历史| 边坝县| 三江| 柯坪县| 松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