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正剛
提要:婦女在傳統(tǒng)社會經濟中扮演的角色在不同歷史時期和地理環(huán)境中不盡一致。嶺南婦女至少從漢代就已參與墟市買賣。唐宋時期,嶺南婦女趁墟貿易相當普遍,至明清時期已屬常態(tài)。嶺南婦女肩挑負販于家庭與墟市之間,以家中余物換取生產生活必需品,形成了該區(qū)域獨特的“販婦”模式,這一現(xiàn)象與儒家倡導女性居家“女織”模式明顯不同,凸顯了嶺南社會性別分工的獨特性。婦女負販趁墟凸顯了嶺南墟市的女性化傾向,也是對儒家推行“女主內”模式的反叛。但嶺南婦女趁墟買賣主要是為了生計,并非真正意義上的行商坐賈。
關鍵詞:嶺南;婦女;墟市
DOI:10.16758/j.cnki.1004-9371.2020.03.010
中國古代女性史研究自20世紀初以來,一直是學術界討論的重要議題之一,不同學科的學者主要從婚姻、貞烈、才女、纏足等視野,著重考察女性在古代中國社會的地位。古代女性與社會經濟的關系也已引起學者關注,羅香林在20世紀30年代就特別關注歷史上嶺南女性的田野勞作現(xiàn)象。1990年代以來,李伯重通過江南區(qū)域研究得出,明代之前“男女同工”的“夫婦并作”,到了明中葉后才出現(xiàn)“男女分工”的“男耕女織”模式,但此模式直到清中葉才在某些地區(qū)得到充分發(fā)展。美國學者白馥蘭從科技史視角討論了中國古代女織與工商業(yè)的關系,但女織者的身體仍限于家庭空間范圍內。彭慕蘭也基本持此觀點。筆者也曾關注過明清女性在社會經濟中的多元角色以及女性職業(yè)的商業(yè)化傾向。但這些研究對婦女參與基層市場的活動幾乎沒有專門論述,最多是在討論小農經濟時有所涉及,并未能從翔實的史料出發(fā),具體而動態(tài)地展現(xiàn)出古代女性參與基層市場交易行為的過程。
本文討論五嶺以南的廣東、廣西與海南等嶺南地區(qū)歷史上婦女趁墟買賣的現(xiàn)象十分突出,與其他區(qū)域的“男耕女織”模式不完全相同。嶺南古代婦女盡管也從事田野耕作,以及紡織等手工業(yè)活動,但參與墟市活動的“販婦”形象始終是主流。唐宋時期,中原南下士人以獵奇心態(tài)記載嶺南“婦強男弱”的性別模式,到了明清又以“跣足椎髻”的形式趁墟買賣,可見,嶺南女性與儒家正統(tǒng)倡導的女性形象相比,始終帶有地域傳統(tǒng)習俗的特色。古代嶺南婦女趁墟負販現(xiàn)象,顯示婦女無意之中主動參與了地方市場運作,嶺南社會并非只有“男耕女織”模式,還有婦女“負販趁墟”的文化習俗,這對理解與把握傳統(tǒng)中國的性別分工不無裨益。
嶺南婦女參與商業(yè)買賣可追溯到漢代。秦漢時期在嶺南設郡縣,開靈渠,將珠江與長江溝通起來。漢代交阯刺史部及其所轄蒼梧郡的治所均在廣信縣,位于珠江支流西江?!皬V東的開發(fā)最早是沿著西江和西江以南的沿海地方發(fā)展起來的?!睗h代官府開辟的海上絲綢之路就是從交阯刺史部的徐聞、合浦等海港出發(fā),《漢書》卷28《地理志》記載,官府招募商人攜“黃金雜繒”,從徐聞、合浦開船“人?!?,抵達東南亞各地,交易“明珠、璧流離、奇石異物”而返。海洋貿易造就了徐聞的富庶,“居民富實,市井居廬之盛甲于廣右”,時民諺曰“欲拔貧、詣徐聞”。嶺南最早的女商人蘇娥就是漢代蒼梧郡人。晉人干寶以鬼魂伸冤記述說,廣信縣蘇娥,父母雙亡,又無兄弟,且嫁后不久,夫死無子,她和婢女用錢租賃同鄉(xiāng)王伯牛車,將家中所存“雜繒帛百二十匹”運往他縣出售,結果在驛站被亭長殺害。從漢代徐聞港貿易繁榮看,蘇娥跨縣販運雜繒肯定有豐厚利潤可賺,且她之前應輔助丈夫從事過絲綢貿易。蘇娥租賃牛車經商,說明漢代嶺南女性經商較常見,男女交往也較自由。
魏晉南北朝時期,嶺南女性以陽剛威武的冼夫人而聞名天下。女性經商傳統(tǒng)也在延續(xù),唐代嶺南婦女參與商業(yè)活動不時出現(xiàn)在中原士人筆下,與中原文化有所差異。據(jù)宋人引唐代劉恂《嶺表錄異》說,“大抵廣州人多好酒,晚市散,男兒女人倒載者,日有三二十輩。生酒行即兩面羅列皆是女人,招呼鄙夫。”生酒行主人性別不詳,酒行內男女混雜,每晚散市時都會有男女喝醉者數(shù)十人。但當壚者均為女人,即便其是被雇傭者,但參與生酒行的商業(yè)銷售則毋庸置疑。唐代番禺縣每逢端午節(jié),都會有老年婦人在街上大聲叫賣兩種“相思藥”,一是“異草”,二是“鵲枕”,都以端午當日采取最佳?!胺甓宋?,聞街中喧然賣相思藥聲,訝笑。觀之乃老媼,荷揭山中異草,鬻于富婦人為媚男藥用,此日采取為神。又云采鵲巢中獲兩小石,號鵲枕,此日得之者佳。婦人遇之,有抽金簪、解耳珰而償其直者?!辟u者為老媼,買者則為“富婦人”。買者的身份應為官宦或商人之家眷,而買賣均在街上完成,可見唐代嶺南婦女參與商業(yè)活動的頻繁。唐代嶺南女性還在公開場合屠宰牛只,手段也相當嫻熟,唐代佚名《南海異事》記載:“南海解牛多女人,謂之屠婆屠娘。皆縛牛于大木,執(zhí)刀以數(shù)罪,某時牽若耕不得前,某時乘若渡水不時行,今何免死耶!以策舉頸,揮刀斬之?!睅X南屠牛不僅主要由女性完成,而且也是女性日常生活的一種常態(tài)行為,故有“屠婆屠娘”之特定稱謂。牛屬大型動物,屠牛不完全是自用,更多可能是為了售賣。
入宋以后,隨著王朝政治中心的南移,經濟重心也轉移到了包括嶺南在內的南方地區(qū)。宋以后王朝廣泛推行儒家教化,嶺南地區(qū)也被“儒家思想打進來了”。但嶺南地區(qū)性別結構中的婦強男弱現(xiàn)象仍較明顯,“廣州雜俗:婦人強男子弱。婦人十八九戴烏絲髻,衣皂半臂,謂之游街背子?!睆V州“婦女兇悍,喜斗訟,雖遭刑責而不畏恥”。宋代廣州女性游街、兇悍等形象,明顯帶有唐代嶺南婦女在街叫賣、屠牛的影子,也是漢唐嶺南婦女外出經商習俗的表現(xiàn)。時嶺南婦女結群趁墟比較普遍,宋人秦觀《雷陽書事》記載:“舊傳日南郡,野女出成群。此去尚應遠,東門已如云。蚩氓托絲布,相就通殷勤??蓱z秋胡子,不遇卓文君。”所謂“東門已如云”出自《詩經·國風》的“出其東門,有女如云”句。聯(lián)系詩中“蚩氓托絲布”和“不遇卓文君”看,這個場景應在墟市中。秦觀又在《??禃隆分袑Υ擞忻鞔_記載:“粵女市無常,所至輒成區(qū)。一日三四遷,處處售蝦魚?!睆摹俺扇骸薄叭缭啤薄俺蓞^(qū)”看,宋代雷州半島婦女聚集而形成售賣“蝦魚”等市。瀕海婦女以海為生,此從沿海婦女的經濟活動可得到佐證,潮州府“良家婦女勤于織紡,依山之婦代夫樵采,瀕海者或拾海錯以為生,而插秧割稻,凡農婦皆然也”。瀕海婦女“拾海錯”為生,暗示了其與市場交易的關聯(lián)。
宋代雷州半島婦女因出海逐潮,導致“市無常”而一日數(shù)遷,而嶺南非瀕海地區(qū)則有婦女“坐賈”,主導墟市交易的現(xiàn)象,如循州風俗:“織竹為布,人多僚蠻,婦市,男子坐家?!彼稳送跸笾畬⑵渲械摹皨D市”改為“婦人為市”,也即女主外男主內,婦女顯然是市場的主角。這一現(xiàn)象在嶺南地區(qū)并不限于東部循州,在西部欽州也如此,宋人周去非說:“南方盛熱,不宜男子,特宜婦人……余觀深廣之女,何其多且盛也。男子身形卑小,顏色黯慘,婦人則黑理充肥,少疾多力。城郭墟市,負販逐利,率婦人也。而欽之小民皆一夫而數(shù)妻,妻各自負販逐市,以贍一夫。徒得有夫之名,則人不謂之無所歸耳。為之夫者,終日抱子而游,無子則袖手安居。群婦各結茅散處,任夫往來,曾不之較?!笨梢?,欽州與循州一樣,男女社會性別分工都是女主外男主內,男子居家抱子而游,墟市率由婦人“負販逐利”“負販逐市”。很顯然欽州一帶的商業(yè)交易由婦人主導,而且這些婦人不擅“女工”,直到明初,欽州還是“婦女不紡績,終日嬉游,勤力者或貿遷覓利……婦攻男事而忽女工”。婦女專攻“男事”,應指“貿遷覓利”,而不是儒家所說的“女紅”。
宋代海南也流行婦女負販的風氣,南宋嘉定年間,黃希、黃鶴父子為唐代杜甫《負薪行》詩作注說,四川夔州“峽民男為商,女當門戶,坐肆于市廛,擔負于道路者,皆婦人也。蘇曰:海南亦有此風,每誦此詩以喻父老,然亦未易變其習也”。文中的“蘇”,應指被流放海南的蘇軾。他曾目睹海南婦女負販坐肆的場景。海南婦女“坐肆”可能與女織有關,南宋崔與之在巡視海南后曾說:“瓊人以吉貝織為衣衾,工作皆婦人?!边@些婦人不僅織,而且還入市交易,宋人李光說:儋州“婦人不曳羅綺,不施粉黛,女子自少小惟緝吉貝為生……舊說二廣蓋陰中之陽,故男子弱而婦人強,男子多坐食于內,而婦人經營于外”。所謂“婦人經營于外”,應與欽州婦人“負販于墟”一樣,其中逐利的商品應該包括所“緝吉貝”。這些吉貝與檳榔等特產,成為宋代海南參與海洋貿易的重要商品,宋人趙汝適記載說,海南“物貨多與諸蕃同,惟檳榔、吉貝獨盛,泉商興販大率仰此”。福建泉州商人興販的吉貝應來自于女織,這從明代文獻記載可予以佐證,“婦女少事蠶桑紋繡,專紡吉貝,績麻織布被花縵手帕,以為貿易之資?!泵鞔D蠇D女“專紡吉貝”,與宋代以“緝吉貝為生”的女性,具有明顯的傳承關系。海南女性所紡吉貝事實上參與了南中國海的海洋貿易。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宋代嶺南無論是東部循州還是西部欽州、廉州抑或海南島,婦女幾乎都是墟市中的主角,女性既是行商又是坐賈,從“逐利”“逐市”“坐肆”看,其商業(yè)行為顯然是為了謀利。男人則留在家中照看孩子,有時也會從事粗放農耕,“深廣曠土彌望,田家所耕百之一爾……既種之后,旱不求水,澇不疏決,既無糞壤,又不籽耘,一任于天,既獲則束手坐食以卒歲。其妻乃負販以贍之,己則抱子嬉游,慵惰莫甚焉。”這里“耕”的主體不明晰,從“己則抱子嬉游,慵惰莫甚”看,似指男性。但贍養(yǎng)家庭則主要靠女性“負販”維持。這與同一時期中原地區(qū)很少看見婦女參與市場活動的情形不同,日本學者佐竹靖彥通過對宋代《清明上河圖》研究顯示,中原都市幾乎看不到女性的蹤影??梢?,宋代以后,儒家正統(tǒng)意識形態(tài)在中原地區(qū)已經得到較好推行,而在儒家教化尚未普及的嶺南,從鄉(xiāng)村墟市到都市之中,婦人仍以強勢的形象出現(xiàn)在社會中,女主外男主內的現(xiàn)象相當明顯。明代人在為元末南海士人孫黃立傳時,用“耕夫販婦”描述當時的男女社會分工,“販婦”與儒家倡導婦女居家的“女織”模式明顯不同,成為唐宋以降嶺南社會的重要特征之一。
宋元時期史料相對稀少,對“販婦”的記載較為簡略。明清時期的文獻盡管也零散,但多少能提供基層社會較具體的“販婦”形象。明代儒家正統(tǒng)觀念在廣州等政治文化中心產生了影響,婦女很少在街中拋頭露面。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葡萄牙人克路士居留廣州時說,廣州女性“一般都關在家里,以致在整個廣州城,除幾個輕佻的家庭婦女和賤婦外,看不見一個女人。她們外出也不讓人看見,因為她們坐著密封的轎子”。1585年11月5日葡萄牙神職人員麥安東神父致信羅德里格神父說:“葡萄牙人所驚奇的是對婦女方面的事,因為走遍整個廣州沒有見到一個婦女?!泵髦腥~以后,廣州城內婦女的閉居生活,與唐宋婦女公然在街叫賣或進入官場訴訟截然相反,說明儒家正統(tǒng)文化占據(jù)了主導地位。
然而,“販婦”在嶺南鄉(xiāng)村及邊遠山區(qū)的活動仍相當普遍。明清兩廣交界地區(qū)幾乎成為瑤人生活的主要區(qū)域,明代大藤峽瑤民事變即以此為活動中心。生活在這一區(qū)域的婦女多有趁墟“逐末”的傳統(tǒng),康熙雍正時期,永康州“城東郭有墟市,婦女挾粟布貿遷,男子襁負而隨”;河池州“(耕田)力作及走墟市,大半皆由婦人,謂之坐男使女”;江州“民瑤雜處,男則力耕,女反逐末,蠻俗相沿,未能化也”。可見,永康、河池和江州的墟市主要由婦女貿遷、逐末,這些“蠻俗”與上述宋人描述該區(qū)域婦女逐末、男子持家現(xiàn)象幾乎沒有差別,男性即便趁墟,也是“襁負而隨”,婦女才是墟市貿易的主角。盡管該文獻成書于雍正年間,但“蠻俗相沿,未能化”則說明此乃宋代“販婦”參與墟市的延續(xù),而且作為傳統(tǒng)到清前期仍未能被改變,這從該志《風俗》卷可窺一斑,如永淳縣“惟男好逸、女負勞,春秋力作、趁墟貿易,率多婦女”;永康州“每值墟場,婦女雜沓趕趁貿易”;田州“婦女貿易墟市,唱歌游戲,其習于土者,未變也”。可見,婦人趁墟貿易,作為地方習俗傳統(tǒng)始終未變,有時反而被社會強化。乾隆時,廉州府“支持門戶皆女子,或胼手胝足盡力南畝,或逐末趁墟肩挑貿易,皆婦女為之,男子執(zhí)役則群相詬厲”。婦女既耕且販,處于地方社會經濟的主流,男性被擠出生產領域。故時人感慨這種男主內女主外的現(xiàn)象背離了社會的常理,“男服事乎外,女服事乎內,此常理也?”
那么這些“蠻婦”趁墟交易什么呢?應該說,一切農家剩余產品都有可能是她們趁墟買賣的對象,嘉靖年間,浙江人王濟出任廣西橫州通判,他描述剛入城看見婦女趁墟的現(xiàn)象,“余初到橫,入南郭門,適成市,荷擔貿易,百貨塞途,悉皆婦女,男子不十一……又有鄉(xiāng)村人負柴米入市,亦是婦人,尤為可笑?!憋@然,嶺南婦女趁墟的場景在江南似不常見,所以王濟才說“尤為可笑”。他所說婦女“荷擔貿易,百貨塞途”,只能說是交易物品豐富。又嘉靖時另一江南士人董傳策到廣西游歷,在《渡左江諸瀧記》中目睹“墟市果菜及擔負行者皆婦人,蓋其俗如此”。這個“俗”字反映了婦人趁墟售賣“果菜”有著悠久的傳統(tǒng)。這表明明代婦人趁墟主要是用自家節(jié)余的農產品交換家庭所需,以有易無。
這些記載顯示婦女肩挑負擔在嶺南地區(qū)尤其是趁墟期間很普遍。一些商埠甚至只見挑婦的身影,“城廂婦女不盡工針黹,每肩挑博升斗,佐男子作家,故各步頭有擔婦,無擔夫也?!奔缣糌撠溞纬闪藥X南婦女普遍天足的特性,“嶺南婦女,多不纏足……婦婢俱赤腳行市中,親戚饋遺盤榼,俱婦女擔負。至人家,則袖中出鞋穿之,出門即脫之袖中……下等之家女子纏足,則詬厲之,以為良賤之別?!彼臅h“俗知耕而不知織。鄉(xiāng)問婦女皆力田,紳衿家人亦為之,故鮮裹腳者”。明清嶺南方志《風俗》篇幾乎都用“椎發(fā)跣足”或“椎髻跣足”來描述婦女的外在形象。
明清時期,嶺南婦女從事紡織活動在史料記載中并不明顯,即便是女織,也多為市場而作,明代新會華萼村人盧氏,16歲嫁林宗為妻,婚后與“鄰婦合紗召工織布。夫不在,工以穢言挑盧”。后又屢遭男工調戲,其夫畏懼男工,導致盧氏投江自盡,死時25歲。盧氏與鄰婦合資雇傭男工織布,說明其紡織帶有逐利色彩。方志記載孀婦紡績品多在墟市出賣,再從墟市購買家用必需品。清前期,開平縣20歲的周氏與司徒熙錦成婚,丈夫死時,兒子剛滿6個月,她“守節(jié)撫兒。兒常病,家貧無藥資,氏紡織得錢買藥調治”;又梁循培妻甄氏婚后生育一子,丈夫病故,“二姑在堂,主姑瞽。氏朝夕勤麻枲,以易米鹽。每飯必勸二姑飽餐,后收其余以自啖,無則忍饑強績?!编l(xiāng)村女性紡織與墟市聯(lián)在一起,于此可見一斑。
以上的敘述分析表明,明清時期,活躍在嶺南墟市中的女性主要是小販,并非嚴格意義上的商人。她們中固然有專門依賴市場謀生者,但更多是在墟期出賣農業(yè)、手工業(yè)的節(jié)余品。美國學者施堅雅把中國傳統(tǒng)市場分為基層市場、中間市場和中心市場三個層級?;鶎邮袌鲇址Q為農村市場,“滿足了農民家庭所有正常的貿易需求,家庭自產不自用的物品通常在那里出售,家庭需用不自產的物品通常在那里購買?!敝洕穼W家吳承明則把宋以后逐漸形成的市場分為地方小市場、城市市場、區(qū)域市場和全國性市場四類。其中地方小市場即墟集,“是十分發(fā)達的一種交易形式。”墟集交換主要是小生產者之間的品種調劑和余缺調劑,交換只是為買而賣。按照兩位前賢的標準,明清嶺南婦女參與的多是基層市場或地方小市場,并不是為了謀求更大商業(yè)利潤而專業(yè)經商,明清廣東富商大賈很少女性名列其中就是明證。
但我們不能因此低估婦女在基層市場活動中的意義,在某種程度上,明清婦女參與鄉(xiāng)村墟市的交易活動,對當時國內市場的形成與發(fā)展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她們把家庭自用有余的農產品運到墟市出售,或為了交易需要而生產墟市需要的產品,再通過商幫販運到全國各地,如明代廣東吳川縣梅菜墟“生齒盈萬,米谷、魚鹽、板木、器具等,皆丘聚于此。漳人駕白艚,春來秋去,以貨易米,動以千百計,故此墟之富庶甲于西嶺”。福建漳州商人通過海洋貿易,把梅菉墟與國內市場聯(lián)系起來。福建商人的“貨”何指?史料不詳,但清前期英德縣望夫岡墟“商民鋪屋數(shù)百戶,蘇杭雜貨[齊]備,土產藥材、油豆、谷麥、花生尤多,墟期二五八日”;橫石塘墟“商民鋪舍數(shù)百戶,雜貨齊備,山茶、香信、豆、麥、花生俱有,貯谷尤伙……墟期三六九日”。墟市中的蘇杭雜貨齊備,通過頻繁的墟期交易,鄉(xiāng)村墟市已經與國內市場發(fā)生關聯(lián)。明清粵商販運海內外的商品,至少有一部分來源于婦女在墟市出售的產品。施堅雅與吳承明都指出了傳統(tǒng)鄉(xiāng)村社會的市場是農產品向上流動的起點,嶺南婦女在這個起點中表現(xiàn)活躍,甚至起著推動作用。
清中葉從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開始實行廣州一口通商的貿易政策,廣州因此成為國際貿易大都市,國內外商家云集,進一步刺激了嶺南地區(qū)商品經濟發(fā)展,對部分地區(qū)舊的經濟秩序產生了破壞作用,使成片地區(qū)的農民普遍地變成小商品生產者,從而使這些地區(qū)的農村經濟從整體上也轉變?yōu)樯唐方洕?,農民的生產和生活都日益依賴于市場。在這一大環(huán)境下,原本就有參與墟市交易傳統(tǒng)的婦女又呈現(xiàn)出新趨向。
一方面是婦女參與的手工業(yè)活動與國內外市場的聯(lián)系更加密切。清代順德馬岡村女性刻書就與江南市場的書籍流通有關,道光、咸豐之際,“今馬岡鏤刻書板,幾遍藝林,婦孺皆能為之。男子但依墨跡刻畫界線,余并女工,故值廉而行遠。近日蘇州書賈往往攜書入粵,售于坊肆,得值則就馬岡刻所欲刻之板??坛?,未下墨刷印,即攜旋江南,以江紙印裝,分售海內,見者以為蘇板矣?!瘪R岡婦孺刻書已完全和市場發(fā)生關系。這一現(xiàn)象至少在道光以前已經較為流行,嘉道年間,兩廣總督阮元在其著作中引述時人李應中《梓人詩》說:“紅閨新樣紛迭出,唐版宋刻無光輝?!弊髡咦宰⒃唬骸敖耥樀埋R岡村人多刻字為業(yè),而女工尤盛。”這些刻書女工所從事的刻書活動,實則是為市場服務。
廣州一口通商時期,婦女成為廣州各類出口商品再加工的主要勞力,據(jù)英國商人在考察廣州河南制茶工場時說:“我們進入工場時,眼前呈現(xiàn)著一種奇異的景象:現(xiàn)場上擠滿了婦女和兒童都在忙于從紅茶中揀剔茶梗和黃色及棕色的葉子……這些茶行都是宏大而寬敞的兩層樓建筑,下層堆滿了茶葉和操作工具,上層擠滿了上百的婦女和小孩從事于揀茶和把茶分為各種各類的工作。”這些集中在“制茶工場”的婦女已成為早期“打工妹”,她們出賣勞動力的目的仍是為了糊口,“粵省河南地方,商賈輻輳,貧家婦女多往揀茶,以資糊口?!钡捎诓枞~是廣州對外貿易大宗商品,婦女參與揀茶實際上是參與了國際市場的活動,“自小從娘學揀茶,強伸纖手摘春芽。昨朝偶染商人指,羞過河南第幾家?!边@些揀茶女工代代相傳,成為專業(yè)的“揀茶娘”,穿梭于各制茶工場,接受茶商的雇傭,“河南強半揀茶娘……生涯何物似茶商。茶商鹽賈及洋商,別戶分門各一行?!?/p>
廣州一口通商期間,珠江三角洲地區(qū)因此較早融入世界貿易體系中,珠江三角洲地區(qū)的農業(yè)逐漸走向商業(yè)化,?;~塘成為農業(yè)新模式。養(yǎng)蠶繅絲成為這一區(qū)域與海外市場聯(lián)系的重要媒介,女性是繅絲業(yè)的能手與主力,順德縣竹枝詞云:“呼郎早趁大岡墟,妾理蠶繅已滿車。記問洋船曾到幾,近來絲價競何如。”這些繅絲女性心系墟市,十分關心洋船、絲價等問題,顯示了她們對自己勞動成果與市場聯(lián)系的心態(tài)。大岡墟在嘉慶《龍山鄉(xiāng)志》卷首“圖說”記載,墟期“一四七日,鄉(xiāng)鄰商賈交易其中,蓋由來久矣”。其實,清代順德的墟市商人并不限于“鄉(xiāng)鄰商賈”,還有外地商人,甚至是女商人,道光年間,順德陳村墟的潮順字號店鋪“系一陵水婦人名海南三,招得福建人在店生理”。于此可見,清代順德縣因廣州海洋貿易的繁榮,通過海內外商人,將該地的繅絲業(yè)納入到世界貿易之中。
一口通商時期,廣州婦女直接與外國人做買賣也時有所見。1821年美國船“急庇侖號”在廣州黃埔港裝貨,船員德蘭諾瓦與售賣水果的番禺婦女發(fā)生爭執(zhí)而引發(fā)命案。據(jù)檔案記載,道光元年(1821年)八月二十六日,美國水手在珠江河面打死番禺郭梁氏,番禺知縣聞訊稟報兩廣總督阮元,經官府調查,郭梁氏與女郭亞平常在珠江劃船售賣水果,因價錢爭執(zhí)被美國水手擲傷落水死亡,船婦陳黎氏目擊了經過。郭梁氏售賣的水果也許屬自產自銷,據(jù)說,美國水手“將錢五十文貯于水桶,用繩墜下指買蕉橙。郭梁氏收取錢文,將蕉子橙子各十余枚仍貯桶內吊上夷船”,美國水手“嫌少索添,郭梁氏稍諳夷語,答稱須再給錢方可添果”,雙方爭執(zhí)不休,最終引發(fā)命案。在審訊德蘭諾瓦時,陳黎氏是重要證人,“這個婦女似乎是主要的證人,可以用英語向我們講,因為她通曉英語遠比通事好”。廣州婦女可以用英語直接與外商打交道,說明她們有著長期與洋人貿易的經驗,并在此過程中學會了“夷語”。類似案例尚有是年11月17日,“梅爾維爾夫人號”也發(fā)生船員拋擲石頭,“打傷了一個中國婦人”,最后以300元賠付了事。
而嶺南婦女在長期參與墟市買賣中,商業(yè)意識不斷增強。一些婦女在墟市交易中學會了置業(yè)生息的經營方式。吳川縣梅菉墟有一座護佑生育的金花廟,是當?shù)貗D女祭拜的主要寺廟,嘉慶年間,信婦某氏與王氏、黃氏“邀鎮(zhèn)內信女四十名捐出會本根”生息,道光十四年(1834年)乘金花神誕廟會的機會,眾信女公議,買斷坐落本鎮(zhèn)大新街的鄧延義鋪屋一間,出租收息,由三位首倡者簽立契約,將尚健在的34位捐助者分成春、夏、秋、冬四股,輪流管理商鋪收租,凸顯了婦女的商業(yè)意識。婦女在讀書與經商的選擇中,毅然做出先賈后儒的選擇,她們除自身參與工商活動,還鼓勵支持家人經商,清前期順德才女李晚芳留下多部著述,她在日常生活中,不僅率女兒在家并力于“藝紙之業(yè)”,而且要求兒子梁煒先賈后儒,她說:“丈夫志在四方,觀汝平素非局局鄉(xiāng)園者……吾外侄某,汝中表也,賈于吳,汝往從之?;蛴兴@,俟稍畢,吾愿乃與偕隱,隨讀未盡之書?!绷簾樧衲该?,“去而逐末東之吳會,往來豫章,所獲贏余,歸以備述先慈。”李晚芳盡管沒有外出經商,但也沒有按儒家“婦道”行事,她督導兒子經商業(yè)儒,自己著書立說、主持家政,逾越了儒家要求的閨閣范圍。
晚清以后,隨著機器繅絲業(yè)在廣東的迅速發(fā)展,眾多女性走進工廠,成為近代工人的先驅,因為經濟的獨立,使珠三角地區(qū)原有的自梳女和不落夫家的現(xiàn)象更加盛行,更多女性進入城市甚至漂洋過海到海外傭工,“廣州梳傭”、“順德媽姐”成為廣東女性從事新式職業(yè)的代名詞。這些問題已超出了本文研究的時間范圍,茲不贅述。但應該肯定的是,晚清產業(yè)女工群體的出現(xiàn),應是嶺南自古以來婦女參與商業(yè)和手工業(yè)傳統(tǒng)的延續(xù)與變異,說明嶺南婦女在社會變遷中不斷調整自己的職業(yè)角色,始終在社會經濟發(fā)展中占據(jù)主要位置。
本文通過唐宋以降嶺南婦女參與墟市貿易的現(xiàn)象分析表明,李伯重研究的江南“男耕女織”模式,顯然并不適合嶺南,因為女織在嶺南地區(qū)始終未成為主流,“販婦”才是嶺南婦女經濟生活的主要模式。嶺南婦女自漢代以來參與墟市貿易活動一直未曾中斷,唐宋時期嶺南婦女參與商業(yè)活動相當普遍,到了明清時期“販婦”在墟市貿易中已呈常態(tài)化,婦女頻繁而廣泛地參與墟市交易,使得嶺南墟市的婦女化傾向色彩相當明顯。但這并不代表婦女就控制了墟市,地方志書中的“墟市貿易,男女混雜”和“男女趁墟,肩臂相逐”等記載,表明男性也是墟市???,只不過女性占據(jù)主流,“嶺南之市謂之墟……多婦人為市,又一奇也?!边@個“多”字既表示墟市中婦女人多,也指婦女主導墟市交易,故才會引起作者好奇。
嶺南婦女“負販逐市”具有深厚的習俗傳統(tǒng),她們趁墟買賣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家庭生計,但也不能完全排除謀利的因素。她們趁墟多朝往夕返,將家用各種剩余的農產品肩挑入市出售,再從墟市購買家庭所需的物品,從而將地方小市場與國內市場連接起來,加速了地方商業(yè)化的進程。嶺南墟市多是農家節(jié)余的商品流通之所,而非專門性的商品生產之地,因此嶺南的墟市與江南以生產手工業(yè)品為主的市鎮(zhèn)不同。嶺南婦女參與工商活動傳統(tǒng)習俗的延續(xù),也造成女性在家庭和社會中地位的強勢形象,此與儒家教化“男主外女主內”的要求不同,正如牧野巽所說,嶺南地區(qū)原來并沒有中原地區(qū)那種“男尊女卑”的文化傳統(tǒng),在本地文化傳統(tǒng)中,女性在社會生活中的角色,本來就與中原地區(qū)的女性不同。
在嶺南地域傳統(tǒng)中,不管在觀念上還是事實上都沒有出現(xiàn)過“男主外女主內”的儒家理想性別分工模式,婦人與男性一樣趁墟、耕作,甚至還成為墟市繁榮的重要力量,這一傳統(tǒng)在嶺南長期存在。隨著儒家文化在嶺南的普及,“販婦”現(xiàn)象仍較普遍,晚清署兩廣總督曾國荃曾痛切指出:“男耕而女織,人倫之制,亦王化之基也。今嘉屬之民,男逸于內,而使其婦沾體涂足,力作于外,易陰陽之位,亂男女之別,傷化薄俗,莫甚于此?!笔獠恢?,這種“男女之別”的亂象一直是嶺南地區(qū)的傳統(tǒng)習俗,甚至因此導致嶺南婦女用“不落家”的習俗來抵制傳統(tǒng)婚姻。即便在士大夫文化較興盛之地,下層婦女仍受本土傳統(tǒng)習俗影響較大。但應該看到,嶺南婦女趁墟所持之貨不出農工之所余,趁墟趕市,利在蠅頭,無征貴賤,權子母之實,亦無貿遷江海之行,并未能動搖男性巨商大賈的地位,她們趁墟多朝往夕返,并非真正意義上的行商坐賈,但文獻不厭其煩地記載嶺南女性趁墟習俗的延續(xù),至少表明女性在嶺南的活動空間相當廣闊,她們頻繁出入墟市,互通有無,對活躍基層市場的意義不容低估。
(責任編輯:李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