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建吉
摘要:聊齋賦的輯錄整理經(jīng)歷了長期的過程,據(jù)目前較為全面收錄蒲松齡詩文的《蒲松齡全集》,其中共收賦十篇。聊齋賦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問題,主題表現(xiàn)方面聊齋賦與《聊齋志異》一樣表現(xiàn)了蒲松齡的社會經(jīng)歷、人生理想、文學才情,然有關(guān)科普教育、唱和頌贊的內(nèi)容則更多地通過詩賦表現(xiàn)而非小說,蒲松齡在題材上的安排一定程度體現(xiàn)了他的文體觀。這與賦體自身的審美性,古代文人崇賦的觀念,賦體鋪陳的表達效果及賦體在頌贊、諷諫方面的功能有莫大的關(guān)系。?
關(guān)鍵詞:聊齋賦;聊齋志異;蒲松齡;文體觀
中圖分類號:I207.41 ? ?文獻標識碼:A
學界對蒲松齡的研究主要在其文言小說《聊齋志異》,眾所周知,蒲松齡還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詩文歌賦、雜文俚曲,以及有關(guān)農(nóng)業(yè)、醫(yī)藥方面的著作,其中聊齋賦在表現(xiàn)蒲松齡文學才情,描寫蒲松齡人生經(jīng)歷和地方風物,表達其人格追求等方面也有值得我們關(guān)注之處。聊齋賦與《聊齋志異》兩種體裁的書寫,能夠看到蒲松齡對賦與小說兩種文體的不同認知,聊齋賦的題材選材與其小說的題材選擇雖有一些共同內(nèi)容,但由于體裁的不同仍有一些選材上的區(qū)別,對于相同題材的抒寫因體裁的不同而顯示出差異性。由于這種體裁不同導致的抒寫方式差異,是作者從整體的文體認知出發(fā)所作出的選擇,在蒲松齡看來賦體當有其自身的文體功能,雖然賦也可以包羅萬象,但賦體自有小說不可替代的功能性。
一、聊齋賦的創(chuàng)作及輯錄年代
蒲松齡詩文自創(chuàng)作以來就受到極大關(guān)注,文人學者多有傳抄輯錄,但不可否認仍然有部分詩文佚失,且蒲松齡詩文在傳抄輯錄過程中可能存在誤收的篇目。蒲松齡文集大致經(jīng)歷了蒲松齡后的手寫傳抄、晚晴民國初期的排印出版、上世紀三十年代學者的整理匯編、當代學者的整理增刪四個階段?,F(xiàn)存年代可考的蒲松齡文集抄本,河南省圖書館藏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邢祖恪抄本《聊齋文集》是較早的一種,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于1998年影印出版了這套抄本,邢祖恪抄本收錄蒲松齡文四卷,卷一為賦目,有聊齋賦九篇,分別為《秦松賦》《古歷亭賦》《傷寒藥性賦》《趵突泉賦》《荷珠賦》《禱雨賦》《綽然堂會食賦》《煎餅賦》《酒人賦》。1909年(即宣統(tǒng)元年)國學扶輪社出版《聊齋文集》,其中有重刊序言,可見此前已有刊行,此版文集收錄蒲松齡文58篇,分兩卷,下卷收錄了《秦松賦》《煎餅賦》《綽然堂會食賦》三篇賦。之后的民國九年(1920)上海中華圖書館石印本和民國十五年(1926)上海世界書局排印本是當時最為流行的聊齋文集版本。上世紀三十年代,蒲松齡文集整理出版的成果更為豐富,胡適與羅爾綱根據(jù)清華大學圖書館藏本和淄川馬立勛藏本校正整理出新編《聊齋全集》 [1];上海九州書局和廣益書局分別出版《聊齋文集》《聊齋全集——文詩詞筆記》,這兩個版本的聊齋文集篇目編排基本一致,收錄的三篇賦也與國學扶輪社的版本一致;此外上海世界書局出版的路大荒先生整理本《聊齋全集》也在這一時期初版,收錄的賦作也是三篇。這一時期蒲松齡文集的收集整理是以總匯的形式編目的,此后的蒲松齡文集整理開始將賦文、書記、祭文、碑文、序跋等文體分類標目。當代學者對蒲松齡文集的整理也作出了顯著的成績,路大荒先生增刪重版了《聊齋全集》,臺灣學者劉階平輯注《聊齋全集選注》,盛偉編《蒲松齡全集》是現(xiàn)在較為完整的版本。此外,相關(guān)學術(shù)期刊也發(fā)表了一些新發(fā)現(xiàn)的蒲松齡佚文。
一些新材料的發(fā)現(xiàn)豐富了蒲松齡文集的整理工作,也作為佐證剔除了一些他人創(chuàng)作的篇目。1975年臺灣中華書局出版劉階平整理的《聊齋全集選注》,收錄聊齋賦十篇,比邢祖恪抄本多出《屋漏賦》一篇。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重版路大荒編《蒲松齡集》(以下稱路本),路本文集部分以光緒十九年(1893)石印本《聊齋先生遺集》為底本,又據(jù)山東博物院、北京圖書館、中山大學圖書館的蒲松齡詩文等多個版本,匯集多方面的資料輯錄而成,是當時最為權(quán)威的版本。路本中聊齋文集專分賦體目錄,收錄聊齋賦十一篇,較邢祖恪抄本多《屋漏賦》《蝗賦》兩篇。目前內(nèi)容最為完備的版本是盛偉編《蒲松齡全集》(以下稱盛本),其中收錄聊齋賦十篇,將路本中《屋漏賦》《蝗賦》兩篇剔除,增加《中秋愛靜賦》一篇。從上述聊齋賦的篇目整理,我們可以看到《屋漏賦》《蝗賦》《中秋愛靜賦》這三篇的存刪存在異議。根據(jù)《乾隆淄川縣志》所載,《蝗賦》作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作者是蒲松齡的同鄉(xiāng)好友唐夢賚 ?[2]711,此外唐夢賚詩集《志壑堂詩》中有《屋漏賦》《蝗賦》兩篇賦可以補證,因此《屋漏賦》《蝗賦》為唐夢賚所作,并非蒲松齡的作品當無疑問。盛偉又據(jù)路大荒后人路士漢、路士湘兩人發(fā)表在東岳論叢的《蒲松齡佚文十二篇》,將《中秋愛靜賦》輯錄于聊齋賦中,匯編為十篇聊齋賦,這也是本文所據(jù)進行論說的十篇賦。
聊齋賦在編排順序上,盛本沿襲路本編排順序,將存疑的篇目刪去,將后收錄的篇目置于其后,顯然聊齋賦各篇的編排并不體現(xiàn)蒲松齡創(chuàng)作賦篇的年代順序。聊齋賦部分篇目的創(chuàng)作年代一些學者也有過論述:
創(chuàng)作年代能夠明確的是《秦松賦》《趵突泉賦》和《古歷亭賦》,另外《禱雨賦》可以內(nèi)證創(chuàng)作年代。盛偉編《蒲松齡年譜》認為,《秦松賦》和《趵突泉賦》分別作于康熙十二年(1673)、康熙二十三年(1684),所據(jù)材料可靠,年代已明。《古歷亭賦》王茂福定為康熙三十二年(1693)或之后一兩年之間 ?[3],以蒲松齡詩作《重建古歷亭》《古歷亭》為證??滴跞辏?693),山東鹽政李興祖重修古歷亭,當時文人頗多唱和,《古歷亭賦》以歷下亭重建為背景,文辭中有對李興祖的贊美之詞,所以系于此年是準確的?!抖\雨賦》記載的是旱災求雨之事,其中有月份“星直朱鳥,律應林鐘”及大致的日期“初伏之將終”,時間當為農(nóng)歷六月初伏之末?!肚∽痛h志·災祥》 ?[2]330-337及盛偉編《蒲松齡年譜》 ?[4]3355-3430錄有蒲松齡生年山東淄川等地區(qū)發(fā)生的旱災和蝗災有數(shù)十次之多,其中記錄六月有雨的為康熙十三年(1674)、十四年(1675)、十七年(1678)、二十一年(1682)、二十五年(1686)、四十三年(1704)共六次,按舊歷推算山東地區(qū)六月雨季與入伏時節(jié)相吻合的有康熙十三年和二十五年這兩年??滴跏辏?674)初伏為六月十七日至六月二十六日,《淄川縣志》記載六月二十日有雨,而縣志記載康熙二十五年(1686)四月、五月、六月、七月皆為多雨天氣,并無干旱,所以次年不符?!抖\雨賦》記述的是經(jīng)歷長久的干旱天氣,至六月初伏之末“一瞬息之雱霈,沾萬頃之良田”,是久旱逢雨的情形,如果僅按縣志所載氣象特征來看,康熙十三年(1674)最有可能是《禱雨賦》的創(chuàng)作時間。
《酒人賦》《綽然堂會食賦》《傷寒藥性賦》三篇,以賦作內(nèi)容來看只能得出與人物生平相關(guān)的大致創(chuàng)作時期。《酒人賦》在《聊齋志異·八大王》中也有記載,按《聊齋志異》眾多版本中都收錄《八大王》,《八大王》應當不屬于聊齋佚文?!毒迫速x》當為《聊齋志異》一書于康熙十八年(1679)初成之時就已有此篇,即蒲松齡四十歲之前所作。《綽然堂會食賦》為蒲松齡設館于畢際有家以后所作,即康熙十八年(1679)之后。張敦彥據(jù)趙蔚芝所注蒲詩《九日贈王憲侯》,注解中有“王憲侯,畢家的另一位塾師”,認為序中“兩師”為蒲松齡本人及王憲侯 ?[5]。《九日贈王憲侯》為蒲松齡康熙三十六年(1697)所作,即蒲松齡五十八歲時,然而《綽然堂會食賦》與《九日贈王憲侯》并不一定為同一年所作,因詩中有“一點青中人工坐,十年望處客初來”,蒲松齡到畢際有家時,王憲侯已經(jīng)在畢家設館數(shù)年,蒲松齡與王憲侯的生活交集有數(shù)十年,故《綽然堂會食賦》創(chuàng)作年代只能定為蒲公設館畢家之后。《傷寒藥性賦》當為蒲松齡晚年潛心于醫(yī)藥、養(yǎng)生方面所獲得的成就,有關(guān)于藥理的書《日用俗字·疾病章》作于蒲松齡六十五歲,《藥崇書》作于六十七歲,可為參照。
《煎餅賦》《荷珠賦》《中秋愛靜賦》三篇創(chuàng)作年代不詳。
從聊齋賦創(chuàng)作年代來看,蒲松齡賦作取材幾乎都是與他的人生經(jīng)歷有關(guān),那么聊齋賦與蒲松齡創(chuàng)作中最受關(guān)注的小說創(chuàng)作在取材方面是否存在共通性和差異性,以下就聊齋賦與《聊齋志異》兩種文體題材方面的對比來探究蒲松齡的文體觀。
二、聊齋賦與《聊齋志異》題材對比
聊齋賦題材內(nèi)容比較廣泛,蒲松齡對賦體題材的開拓,是與清代賦學觀念一以貫之的。聊齋賦大部分篇目都以蒲松齡自己人生經(jīng)歷為主而作,內(nèi)容豐富,幾乎無所不能入賦,如描繪自然景物的《秦松賦》《荷珠賦》,描寫地方風物的《趵突泉賦》《古歷亭賦》,甚至還為煎餅、傷寒藥作賦。題材的廣泛性也是《聊齋志異》重要的特點,《聊齋志異》中的眾多書生與狐鬼花妖出入于異域幻境,題材來源或為他人述說或為蒲松齡自己的見聞,蒲松齡廣泛搜羅整理資料,借傳奇之法而以志怪,形成蒲氏獨特的小說體系。在廣泛的題材內(nèi)容中,聊齋賦與《聊齋志異》一些篇章體現(xiàn)了共同的主題內(nèi)容。
其一,聊齋賦與《聊齋志異》對蒲松齡的人生經(jīng)歷(包括游歷和交友)和他所處時代的社會生活都有所反映。《綽然堂會食賦》是蒲松齡設館于畢際有家,聚餐后所作,小說《狐夢》“余友畢怡庵” ?[6]618,《絳妃》“余館于畢刺史” ?[6]739等均涉及畢際有,也是蒲松齡設館于畢際有家后的人生際遇。聊齋賦和小說中還反映了清代的一些自然災害,如旱澇、蝗災、地震等自然災害給社會和人們的生命財產(chǎn)帶來巨大損失,《禱雨賦》足見當時災荒造成人們生活的饑饉,“榆屑姑餐,丁男可鬻;無米堪炊,有父何估!” ?[4]2050災荒造成人們生命財產(chǎn)的損失,有時甚至可能導致瘟疫的發(fā)生,古代社會醫(yī)療人力和設備等遠遠無法滿足社會需求,因此一些常見的疾病用藥處方就需要得到普及,方便普通百姓的疾病得到及時醫(yī)治,《傷寒藥性賦》總結(jié)張仲景《傷寒論》用藥規(guī)律,以賦的形式闡述治療傷寒所用藥材的藥性,便于誦讀,向大眾普及醫(yī)藥理論。《聊齋志異》中邵女、封三娘、梅女、嬌娜等小說中的人物也多具醫(yī)術(shù),蒲松齡善于把醫(yī)藥知識貫穿于故事情節(jié)中,且一些情節(jié)深得醫(yī)理,從這一點我們可以對蒲松齡多方面的才情可見一斑。
其二,賦與小說對蒲松齡的人生理想的體現(xiàn)。縱觀蒲公一生經(jīng)歷,十九歲文名籍籍,之后卻屢試不第,期間雖有愁苦但仍沒有放棄科舉之路,他關(guān)心民生,康熙四十三年(1704)淄川地區(qū)的災情,蒲公毅然為民請命,這一年也創(chuàng)作了大量詩文記錄災情之慘重。聊齋賦中《秦松賦》《荷珠賦》《中秋愛靜賦》與《聊齋志異》中《白于玉》《成仙》等眾多篇目也表現(xiàn)率真通脫、超然物外的神仙隱逸思想,但賦與小說中那種“任自然”的空明幽靜境界與現(xiàn)實的民生疾苦二者互為沖突時,蒲松齡無疑更關(guān)心后者,蒲松齡的理想王國是法度合理與精神自由相統(tǒng)一的,合理的秩序前提下才能實現(xiàn)自我的精神自由,所以《聊齋志異》中的異域仙人不可再現(xiàn),不僅是作者力求坐實故事內(nèi)容,也是對世人不可沉入夢幻仙境的警戒。
其三,無論是聊齋賦還是《聊齋志異》,都有一些富有諧趣的游戲之作,但蒲松齡于這種詼諧調(diào)笑的筆法中蘊含豐富的意味,這也是蒲松齡極具文學才情的一面?!捌阉升g以小說家的敏銳和詼諧,寫出了一批寓深情于諧趣的賦章” ?[7]789,蒲松齡以小說家的筆法寫賦,內(nèi)容豐富,文辭巧妙,構(gòu)思奇特,獨具匠心?!都屣炠x》中錦衣公子想以肉換村夫的煎餅,老村夫竟然都不愿意;《酒人賦》對于“酒兇”的拯救之法“只須一梃,縶其手足,與斬豕等,止困其臀,勿傷其頂,捶至百余” ?[4]2056,酒鬼便會“豁然頓醒”,諸如此等調(diào)謔之筆,寓意深刻。對于鄉(xiāng)野百姓來說他們更需要的是不受饑饉之困,煎餅要比肉食更能填飽肚子,同時也足見“野老”對于煎餅之珍視;對于酒鬼的拯救之法雖為調(diào)笑,但足見酒人之丑態(tài),以此諷刺酒后失禮。有時這種詼諧的調(diào)笑描寫之后會引入議論、抒情,諸如賦中的“亂曰”,小說中的“異史氏曰”等形式,或自述心中所想,或借此表達一定的倫理道德觀念,起到勸誡作用。《綽然堂會食賦》記述“兩師六弟”聚餐的場景,從入席、爭食、餐后之情狀,以“食相”喻“世相” ?[7]799,眾生之丑態(tài)躍然紙上,而“亂曰”中“日日常為雞騖爭”“爭不得兮失所愿”一語雙關(guān),既說明聚餐者哄搶食物的可笑,又暗諷世人追名逐利的可憐。聊齋賦這種諧趣與清代辭賦家致用與游戲的雙重創(chuàng)作心態(tài)有莫大的關(guān)系,清代辭賦家作賦一方面是因科舉求仕的儒家致用觀念的功利性,一方面又因感物寄興的隨意性,在這種創(chuàng)作審美心態(tài)的影響下,蒲松齡以詼諧調(diào)笑的筆法作賦,以才學入辭章,觀照現(xiàn)實人生,使賦有了雋永的韻味,顯示了他對那一時代深刻的生命體察。
既為兩種體裁的創(chuàng)作,蒲松齡對一些主題的表現(xiàn),體裁的選擇也存在差異。在表現(xiàn)科普喻世主題時,蒲松齡更傾向于賦的駢偶、鋪排等形式。按盛偉編《蒲松齡年譜》,蒲松齡從二十七歲就開始了設館教學,舌耕謀生,這種謀生方式一直持續(xù)到七十多歲,其間利用生活閑暇也編訂了一些如《歷日文》《歷字文》《日用俗字》《農(nóng)桑經(jīng)》《藥崇書》等教育類輔助用書或生活類普及用書,多以通俗的用詞、駢偶的句式便于理解和記憶,這也體現(xiàn)了蒲松齡的科普濟世的觀念?!秱幮再x》分析傷寒藥的藥性、藥效,以科普世用,賦體駢偶的句式,整齊的音節(jié),是小說等散體文學無法代替的。賦體獨特的形式,在物態(tài)、情感的集中鋪寫方面更能得益,在發(fā)表議論,抒發(fā)感情時,有助于抑揚頓挫的情感的表現(xiàn),更具說服力,更能打動人心,引起感情的共鳴。在頌贊類主題表現(xiàn)上,賦與小說所涉及的對象存在差異。聊齋賦頌贊的一般都是重大事件、重要人物或重要品質(zhì),如《趵突泉賦》頌贊圣恩;《秦松賦》贊揚秦松不畏權(quán)貴、超然脫俗的凜然風骨;《禱雨賦》歌頌為民請命的地方父母官。小說中涉及頌贊主題的更多的是通過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變化,表現(xiàn)普通大眾、小人物的道德倫理觀。
三、同題材故事的不同書寫方式
蒲松齡小說和賦文的創(chuàng)作中有一些同類型的故事題材,即自然災害、地域環(huán)境的表現(xiàn),但由于體裁不同,蒲松齡在表現(xiàn)這些共同內(nèi)容時書寫方式存在著差異。以外,蒲松齡詩文創(chuàng)作中小說與賦文的嵌套模式,構(gòu)思奇特,獨出心裁。
聊齋賦與《聊齋志異》中都有以自然災害為故事背景的篇目,賦與小說雖然都表現(xiàn)了自然災害的破壞性,但聊齋賦重在鋪寫災害給百姓生活帶來的苦難,以及政府、百姓面對自然災害所采取的措施;小說則是紀實性的記錄災害的破壞性,記錄災害發(fā)生前后環(huán)境的變化,主人公的行為和心理狀態(tài)變化等?!读凝S志異》記錄了地震、水災、饑荒、干旱、瘟疫、蝗災、冰雹等自然災害,以《地震》《水災》《夏雪》《雹神》《小二》等篇為代表;聊齋賦中《禱雨賦》是以旱災為故事背景的,《煎餅賦》序中有“康熙中,齊亢旸甚,二麥輒數(shù)歲不登” ?[4]2048,以旱災、饑荒為背景來說明煎餅在饑荒中“有裨于民生”的作用。小說的災荒描寫具有紀實性,《地震》首句“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時,地大震”,這在《淄川縣志》中可以得到佐證,時間日期記載是一樣的。同樣具有紀實性的篇目,《水災》記錄康熙二十一年(1682)的大雨冰雹天氣現(xiàn)象,《夏雪》記錄康熙四十六年(1707)蘇州雪災,由此看《聊齋志異》自然災害記載與史書具有互補的作用。此外,小說中的災害記載是為表現(xiàn)故事中的普通人物在面對自然災害時所體現(xiàn)的忠孝仁義等倫理精神;而聊齋賦側(cè)重于細致描寫自然災害的嚴重性、破壞性,因辭賦的功能性,鋪寫災害是以頌揚為目的的,聊齋賦在災害描寫方面,頌揚的對象是地方官員?!缎《分v述的是擁有不世才華的小二,得到丁生幫助救濟蒼生的故事,面對干旱、蝗災、饑荒等災害,小二能接濟民眾,經(jīng)營一方百姓使他們安居樂業(yè),小說中的災害描寫推動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承接、轉(zhuǎn)變,起到襯托人物品行的作用。聊齋賦中的災害描寫在賦篇中是濃墨重彩的部分,用大量文字重點鋪寫自然災害的嚴重性,《禱雨賦》開頭用大段文字表現(xiàn)干旱的嚴重性“碧空無翳,赤日長烘,海水將沸,銅山欲融……” ?[4]2049,面對干旱造成百姓饑荒的慘象,組織了求雨活動,展現(xiàn)了求雨前后天氣環(huán)境和人民心情的變化,最后是以頌揚為目的,“維我賢侯,憂民之幽”“魃之虐兮虐生民,侯之誠兮格青旻” ?[4]2050贊頌了地方官關(guān)心民生疾苦。
賦與小說在描繪地域文化、地方風物時,聊齋賦側(cè)重于表現(xiàn)齊魯?shù)貐^(qū)自然、人文風貌,雖有夸張但表現(xiàn)對象是實際存在的景象;小說則重在描寫虛幻的異域環(huán)境。聊齋賦中《秦松賦》《古歷亭賦》《趵突泉賦》等篇描繪山東地區(qū)的自然、人文景觀,與《聊齋志異》所表現(xiàn)的廣闊的社會、地理環(huán)境相比,聊齋賦相對局限于蒲松齡生活的地區(qū),因此從賦與小說描繪的地域文化、地域風物的廣度來看,聊齋賦更貼近蒲松齡生活本身,賦更多的體現(xiàn)蒲松齡自我生活經(jīng)歷及一時的感情際遇。從賦與小說描繪的地域環(huán)境特點來看,賦中的“景”是可再現(xiàn)的,是尋常可見的,是能夠親臨其中的,無論是久負盛名的趵突泉、歷下亭,還是荷珠、泰山之松,它們都是現(xiàn)實世界存在的?!读凝S志異》中的異域幻境,諸如狐鬼洞穴、神仙宮殿都是不可再現(xiàn)的,小說所刻畫的環(huán)境大多無跡可尋。蒲松齡的賦與小說環(huán)境構(gòu)造方面存在“實”與“虛”的差異,雖然小說和賦都有夸張、虛構(gòu)的表現(xiàn)方式,但賦側(cè)重于實景的鋪寫,聊齋賦題詠一事一物,達到紀實、抒情的目的,而小說側(cè)重于虛構(gòu)想象,異域世界的家園、城邦,增加小說內(nèi)容奇異化特征,使小說具有奇幻色彩。
此外,在聊齋賦與《聊齋志異》小說中有一種特殊的現(xiàn)象,即部分小說故事后嵌套賦文,最有特點的是《絳妃》后所嵌套的《為花神討封姨檄》和《八大王》后所嵌套的《酒人賦》這兩組故事。賦文與小說故事創(chuàng)作的先后順序有三種可能性:賦文創(chuàng)作在先,小說為表達賦文主題敷衍出故事情節(jié);賦文創(chuàng)作與小說創(chuàng)作同時,通過故事的講述,借賦文的方式發(fā)表作者的態(tài)度;賦文創(chuàng)作于小說之后,先有小說記述奇異,作者回顧此前作文有新的想法,將賦文附于小說之后。如此看來,《絳妃》與《為花神討封姨檄》兩篇存在連貫性,蒲松齡夢中遇到花神而受委托作討封姨檄文應當是小說故事與文是同時而作,小說的情節(jié)相當于文的創(chuàng)作動因?!栋舜笸酢放c《酒人賦》之間的連貫性就不是那么強,《八大王》表現(xiàn)的是鱉精八大王知恩圖報的故事,八大王雖嗜酒,但在這一篇中故事中并沒有透露出對八大王嗜酒的批判思想,只是在“異史氏曰”中批評酒后無禮者,且從《聊齋志異》其他篇目“異史氏曰”的形式來看,“異史氏曰”與小說內(nèi)容創(chuàng)作時間的前后順序確存在不一致的可能性?!毒迫速x》當為蒲松齡出于對“酒”這一事物整體的認知出發(fā)而作的一篇獨立的賦,是后加于《八大王》的“異史氏曰”之后的,作為對“酒人”無禮的評議文辭。其次,這種鑲嵌模式下,小說部分故事情節(jié)、故事中的人物都出于虛構(gòu),充滿奇幻色彩,有解釋賦文創(chuàng)作目的的作用,而賦文部分以文字為游戲,通過小說與賦文的嵌套,顯示出蒲松齡創(chuàng)作上構(gòu)思的奇特。
四、從賦體功能看聊齋賦的文體特點
賦體駢儷的句式,典麗的語言風格自有其獨特的審美特質(zhì)。聊齋賦的句式,四言、六言為主,間以三言至十言不等,錯落有致,語音上聲律和諧,文辭上的鋪排用典,這些賦的一般特征在聊齋賦中都有體現(xiàn)。同時我們看到聊齋賦句式雜言之多,文與賦的界限有所模糊,本文雖以賦名篇的篇目來論聊齋賦,但蒲松齡文集中《為花神討封姨檄》《群卉揭乳香札子》《戒應酬文》《責白髭文》等篇“鋪采摛文,體物寫志” ?[8]270,在句式、押韻、用典等表現(xiàn)技巧方面皆有賦的特征。賦對語言的豐富華麗是極為講究的,故楊雄有言“詩人之賦麗以則,詞人之賦麗以淫”,雖對賦體缺少儒家提倡的“美刺”功能提出批評,但也再次強調(diào)了賦體語言應當具有“麗”的特征。聊齋賦的語言用詞繼承歷代辭賦鋪陳華麗的語言風格,以繁密詳盡的語言對事物進行細致的描摹,用詞力求避免口語、俚語詞匯,追求賦體典雅華麗的語言風格,小說中常出現(xiàn)的地方土語、俗字在聊齋賦中都盡量規(guī)避。聊齋賦的語言極為豐富,秦松“駘背鶴發(fā),龍翔鳳翥,俛首類揖,鞠躬似語,磬折傴僂,磅礴交互”蒼勁挺拔的體貌形態(tài)特征;趵突泉“漱玉噴花?;仫L舞霰;吞高閣之晨霞,吐秋湖之冷焰”噴突騰涌的景象;綽然堂會食入席之時弟子們“并肩連袂,奪坐爭席,椅聲錯地,似群牛之驟奔,擬萬鶴之爭唳”的可笑情狀,用詞豐富,比喻恰當,一些細節(jié)的刻畫顯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此外,典故的使用能夠形象地表現(xiàn)事物的特征,賦體繁密的用典,聊齋賦也是承繼了的,聊齋賦在典故的運用上要比小說更為豐富,典故的靈活使用以《秦松賦》《古歷亭賦》最為突出。
我國古代文人重視賦的創(chuàng)作,認為“賦兼才學” ?[9]101,自漢以來古人都有崇賦的觀念,賦體作為表現(xiàn)作家才學的文體,受到歷代學人的重視。漢代賦家重視賦的創(chuàng)作,不僅因為漢代開國眾臣楚人居多而得到他們的提倡,也由于賦的體裁內(nèi)容的包容性,天地宇宙、生活百態(tài)都可囊括于賦之中。清代是中國文學的集大成的時代,清代辭賦作家對歷代賦體藝術(shù)兼容并包,清人筆下騷賦、駢賦、文賦、律賦等各類賦體無不并包,這在聊齋賦中可見一斑,騷體如《綽然堂會食賦》,駢體如《傷寒藥性賦》,文賦如《禱雨賦》。并且從取材來看,聊齋賦題材內(nèi)容廣泛,詠物如《秦松賦》《古歷亭賦》,記事如《綽然堂會食賦》《禱雨賦》,考據(jù)如《煎餅賦》《傷寒藥性賦》可以說是清代“以學為賦”的辭賦創(chuàng)作之先聲,聊齋賦內(nèi)容涉及多方面,題材多樣。蒲松齡文集中應用類文章居多,辭賦篇目并不算多,但以這僅有的數(shù)篇聊齋賦足以窺見蒲松齡對歷代辭賦之繼承,并從中展現(xiàn)出的蒲松齡多方面的才學。
劉熙載言“詩言持,賦言鋪,持約而鋪博也……賦起于情事雜沓,詩不能馭,故為賦以鋪陳之。斯于千態(tài)萬狀,層見跌出者,吐無不暢,暢無或竭” ?[9]86,賦體描摹物態(tài)曲折詳盡,在表現(xiàn)手法上的鋪陳特點歷代批評家多有論述,聊齋賦專注于一事一物進行詳實的鋪排刻畫,在指事造形,狀物寫景上,詳盡地表現(xiàn)所描繪的景物和情感,是對傳統(tǒng)賦體不避繁瑣,鋪陳刻畫的表現(xiàn)手法的繼承。鋪陳有助于細致詳盡地描繪事物的特點,以《古歷亭賦》 ?[4]2045-2046為例分析,這篇賦描繪歷下亭的盛景及其盛衰更替的歷史。第一部分,“亭以地名”至“類王家之庭院”鋪寫歷下亭及其周圍的繁盛景象,沙鷗翔集,草木賁華,猶如王謝庭院。第二部分,“舊題始于老杜”至“業(yè)已滄?!睂懱扑螘r期歷下亭的盛況,古歷亭歷史悠久,盛唐歷下亭新建,為明賢雅士集會之所,這一部分表現(xiàn)了盛唐歌舞升平、夜夜笙簫的盛況。第三部分,“摩詰之鐺臼無存”至“旋回頭竟屬邱莽”寫李攀龍修復歷下亭,此亭又得一時之興,然而百年之后,朝代更替,歷下亭又是衰敗景象。第四部分,“乃有營國之士”至文末“焉知千載下,復廢復興,不有青蓮之后哉”,鋪寫歷下亭重修后的盛況,與賦作第一部分相呼應,并肯定了李興祖修復歷下亭的功績,這一部分文字約占全賦的一半,是賦作的用意所在,稱贊歷下亭重修之業(yè)績。歷下亭盛衰更替,滄桑變化,從文字所占比重來看,蒲松齡傾向于“盛”的一面,更多的文字用于表現(xiàn)盛景,即使是第三部分的幾行文字描繪李攀龍重建歷下亭之后,歷下亭再度衰敗之景“夕陽紅濕,招涼葉于明沙;秋徑微茫,緲寒螢于敗堵……”也有一種凄涼衰敗之美。
此外,在政治、祭祀、娛樂、抒懷、交際等多樣化的賦體功能中,賦體的歌頌與諷刺這兩個功能(即“美刺”)是極為突出的?!对姶笮颉氛f“頌者,美盛德之形容”,最初“頌”的形式是被用于大型祭祀場所,漢代以后賦體的形式與頌揚的目的融合,頌成為賦體的一種創(chuàng)作目的,“頌”所贊美的對象也從神明到人主,此后一些作品也開始寓含諷諫之意,但總體看來賦體還是以歌頌為主。從聊齋賦多篇的創(chuàng)作目的來看,無論是描寫自然景物的唱和之作,還是寫自然災害中地方官員對于民生疾苦的關(guān)心,都顯示了賦體用于頌贊的功能性?!鄂劳蝗x》是蒲松齡為唱和康熙帝《趵突泉作》而作;《古歷亭賦》一半篇幅的文字頌揚李興祖重修歷下亭之功,表達對于李興祖重修歷下亭功績的肯定?!抖\雨賦》大量鋪寫干旱的嚴重性,用以頌揚面對此種情況,地方官員那種“憂民之憂,惟旱之故,一夕白頭” ?[4]2050為救濟百姓的勤政之風,他們的這種精神能夠打動上天,致使天公降雨,潤澤大地。聊齋賦以諷諫為目的的篇目《酒人賦》具有代表性,《酒人賦》生動刻畫酒人的種種丑態(tài),“嘈雜不韻,俚詞并進,坐起喧嘩,呶呶成陣”言語上的不禮,“塵蒙蒙兮滿面,哇浪浪兮沾裾”行為上的狼藉,“口狺狺兮亂吠,發(fā)蓬蓬兮若奴”形態(tài)上的丑陋 ?[4]2055-2056,以戲謔的筆法調(diào)笑酒后失禮之人,酒人的形象活靈活現(xiàn),如在眼前。
聊齋賦取材廣泛,內(nèi)容豐富,風格多樣,體現(xiàn)了蒲松齡在賦體上極高的藝術(shù)創(chuàng)造力。聊齋賦對賦體題材內(nèi)容的開拓,取材的奇巧,豐富了賦體的容量;以小說筆法作賦,增加了賦體的表現(xiàn)力;詼諧幽默的語言風格,增加了賦體的趣味性。然而前輩賦家的卓越成就,蒲松齡已然無法超遠他們的光芒,無法躋身于一流賦家的行列,且聊齋賦取材上的以俗為雅也影響了蒲松齡賦作的藝術(shù)水準。但以《秦松賦》《古歷亭賦》等成功的賦作來看,我們?nèi)阅芸吹狡阉升g賦作中顯現(xiàn)著作者多方面的藝術(shù)才情,蒲松齡在清代賦史上仍是一位極為重要的賦家。
參考文獻:
[1]楊勇軍.發(fā)現(xiàn)胡適、羅爾綱抄校本《聊齋全集》[J].蒲松齡研究,2008,(4).
[2]張鳴鐸,等.乾隆淄川縣志[M].藝林石印局,1920.
[3]王茂福.蒲松齡辭賦考論[J].北京: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03).
[4]蒲松齡.蒲松齡全集[M].盛偉,編校.上海:學林出版社,1998.
[5]張敦彥.從《綽然堂會食賦》看蒲松齡塾師生涯的一個側(cè)面[J].蒲松齡研究,1996,(3).
[6]蒲松齡.聊齋志異[M].張友鶴,輯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7]郭維森,許結(jié).中國辭賦發(fā)展史[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
[8]劉勰.文心雕龍義證[M].詹锳,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9]劉熙載.藝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Abstract: The compilation of Liaozhai Fu has gone through a long process.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comprehensive collection of Pu Songling's poems and essays,Complete Works of Pu Songling,there are ten Fu in total.Liaozhai Fu has many issues worth studying. In terms of theme performance,Liao Zhai Fu and Liao Zhai Zhi Yi expresse Pu Songling's social experience,life ideals and literary talent,but the Fu is more inclined to express the theme of science education and responsory. Pu Songling's arrangement of themes reflects his stylistic view to a certain extent. It is due to the aesthetics of the Fu itself,the ancient literati advocating the Fu,the rhetorical effect of the Fu's narrate in detail and the function of the Fu in praise and satire.?
Key words: Liao Zhai Fu;Liao Zhai Zhi Yi;Pu Songling;stylistic view
(責任編輯:陳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