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夢婷 阮贊譽
摘 要:為驗證不同藥劑對水稻褐飛虱不同蟲齡的田間防效,采用隨機區(qū)組設(shè)計開展田間試驗。結(jié)果表明:10%烯啶蟲胺AS+50%吡蚜酮WP組合處理,對水稻褐飛虱具有很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可作為主要防控藥劑組合;20%呋蟲胺SG也具有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特別是對高齡若蟲,當田間高齡若蟲為主時,可作為防治的主要藥劑;50%吡蚜酮WP對水稻褐飛虱持效性較好,但速效性較差,建議搭配其他速效性較好藥劑使用;10%烯啶蟲胺具有一定的速效性,但持效性較差,建議搭配其他持效性較好藥劑混配使用。
關(guān)鍵詞:褐飛虱;蟲齡;水稻;藥劑防治
中圖分類號 S435.11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0)12-0080-02
褐飛虱[Nilaparvatalugens(Std)]屬同翅目、飛虱科,是一種遠距離遷飛危害水稻的重要害蟲,具有很強的暴發(fā)性、突發(fā)性和成災(zāi)性[1]。目前,藥劑仍然是防治水稻褐飛虱的主要手段之一。2005年由于吡蟲啉產(chǎn)生抗性,防效下降,我國南方稻區(qū)褐飛虱大暴發(fā),水稻大面積受災(zāi),產(chǎn)量直接損失10%~20%,個別田塊甚至顆粒無收[2]。目前生產(chǎn)上使用的主導藥劑吡蚜酮及其復配藥劑也出現(xiàn)了防效下降的趨勢,抗性風險巨大[3]。針對不同蟲情使用不同的農(nóng)藥配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筆者針對幾種農(nóng)藥和配方對不同蟲齡褐飛虱的防效進行了研究,旨在為褐飛虱的科學合理用藥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設(shè)在浙江省海寧市馬橋街道單季晚稻田,水稻品種為“秀水134”,2017年6月2日直播,前茬為冬閑田。該田塊地勢平坦,排灌方便,粘土,肥力中等。試驗在2017年9月3日進行,褐飛虱處于低齡高峰期,水稻處于抽穗揚花期。噴藥器械為紅土地牌16L電動背負式噴霧器,用水量450L/hm2,施藥前至施藥后3d稻田保持淺水層,施藥當日為晴天。
1.2 供試藥劑 50%吡蚜酮可濕性粉劑(河北博嘉農(nóng)業(yè)有限公司);10%烯啶蟲胺水劑(浙江世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呋蟲胺可溶粒劑(日本三井化學AGRO株式會社)。
1.3 試驗設(shè)計 試驗共設(shè)5個處理:(1)10%烯啶蟲胺AS+50%吡蚜酮WP,450mL/hm2+240g/hm2;(2)50%吡蚜酮WP,240g/hm2;(3)20%呋蟲胺SG,450g/hm2;(4)10%烯啶蟲胺AS,600mL/hm2;(5)清水對照。每處理4次重復,共20個小區(qū),各小區(qū)面積66.7m2,小區(qū)間隨機排列;所有小區(qū)其他栽培條件一致。
1.4 調(diào)查方法 施藥當天及施藥后第7、15天分別進行藥劑防治效果調(diào)查,每小區(qū)采取平行跳躍5點取樣法,每點用醫(yī)用白瓷盆拍查3盆,統(tǒng)計掉落盤中的褐飛虱齡期(其中3齡以下為低齡若蟲,4~5齡為高齡若蟲,成蟲包括斷翅型成蟲和長翅型成蟲)和數(shù)量,折百叢蟲量后計算蟲口減退率和矯正防效,并采用Duncan′S新復極差測驗法(SSR)進行差異顯著性分析,以英文小寫字母代表5%差異顯著水平。
蟲口減退率=[(施藥前蟲量-施藥后蟲量)/施藥前蟲量]×100 (1)
防治效果=[(處理區(qū)蟲口減退率-對照蟲口減退率)/(1-對照蟲口減退率)]×100 (2)
2 結(jié)果與分析
2.1 施藥后第7天的防治效果 由表1可知,施藥后第7天,10%烯啶蟲胺AS+50%吡蚜酮WP、20%呋蟲胺SG、10%烯啶蟲胺對褐飛虱成蟲和高齡若蟲防效較好,防效分別為92.13%、77.3%、70.82%和99.59%、95.57%、93.59%;50%吡蚜酮WP對褐飛虱成蟲和高齡若蟲防效較差,防效分別為33.11%和60.82%,顯著低于其他3種處理;4種藥劑對褐飛虱低齡若蟲防效無顯著差異;10%烯啶蟲胺AS+50%吡蚜酮WP、20%呋蟲胺SG、10%烯啶蟲胺對褐飛虱總防效較好,分別為74.37%、80.83%、77.83%,與50%吡蚜酮WP(防效60.18%)存在顯著差異。
2.2 施藥后第15天的防治效果 由表2可知,施藥后第15天,10%烯啶蟲胺AS+50%吡蚜酮WP、20%呋蟲胺SG、10%烯啶蟲胺對褐飛虱成蟲和高齡若蟲防效較好,防效分別為96.82%、90.17%、92.05%和99.82%、99.69%、99.40%;50%吡蚜酮WP對褐飛虱成蟲和高齡若蟲防效較差,防效為60.98%和83.80%,顯著低于其他3種處理。10%烯啶蟲胺AS+50%吡蚜酮WP對低齡若蟲防效最好,防效為90.39%;50%吡蚜酮WP次之,防效為79.57%;20%呋蟲胺SG為75.11%;10%烯啶蟲胺AS效果最差(防效為58.26%),與其他處理呈顯著差異。10%烯啶蟲胺AS+50%吡蚜酮WP對褐飛虱總防效最好,達到91.84%;50%吡蚜酮WP和20%呋蟲胺SG防效較好,分別為79.14%和78.80%;10%烯啶蟲胺AS效果最差,防效僅為64.86。
2.3 防效總體評價 總體來看,在褐飛虱低齡若蟲高峰期用藥,幾個藥劑處理對褐飛虱都具有一定控制效果,但對不同蟲齡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存在很大差別。10%烯啶蟲胺AS+50%吡蚜酮WP組合在藥后7d對高齡若蟲和成蟲防效達到90%以上,藥后15d防效提高到95%以上,且成若蟲防效達到91.84%,說明其對褐飛虱成蟲和高齡若蟲具有很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20%呋蟲胺SG、10%烯啶蟲胺藥后7d,成蟲和低齡若蟲防效都沒有超過80%,但對高齡若蟲防效較好,達到了95.57%和93.59%,成若蟲防效相對較好,分別為80.83%和77.83%,藥后15d對高齡若蟲防效均提高到了99%以上,但10%烯啶蟲胺AS成若蟲防效下降到了64.86%,說明這2種藥劑對成蟲防效一般,高齡若蟲速效性較好,但10%烯啶蟲胺持效性較弱;50%吡蚜酮WP在藥后7d對成蟲、若蟲防效都比較差,尤其對成蟲,防效只有33.11%,說明其速效性較差,藥后15d對低齡若蟲的防效能達到79.57%,成若蟲防效79.14%,說明持續(xù)性較好。
3 結(jié)論
試驗結(jié)果表明,10%烯啶蟲胺AS+50%吡蚜酮WP組合處理對水稻褐飛虱具有很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可作為主要防控藥劑組合;20%呋蟲胺SG也具有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特別是對高齡若蟲,當田間高齡若蟲為主時,可作為防治的主要藥劑;50%吡蚜酮WP對水稻褐飛虱持效性較好,但速效性較差,建議搭配其他速效性較好藥劑使用;10%烯啶蟲胺具有一定的速效性,但持效性較差,建議搭配其他持效性較好藥劑混配使用。
參考文獻
[1]李汝鐸,丁錦華,胡國文,等.褐飛虱及其種群管理[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239-255.
[2]程加安,祝增榮.2005年長江流域稻區(qū)褐飛虱爆發(fā)成災(zāi)原因分析[J].植物保護,2006,32(4):1-4.
[3]諸茂龍,李軍.幾種藥劑和配方對水稻褐飛虱的防效[J].浙江農(nóng)業(yè)科學,2018,59(6):985-987.
(責編:施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