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垣安 段慧如 晏潔 張征
摘 要:如今非物質文化遺產引起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但由于語言不通、缺乏文字材料等現實原因,造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傳播仍然有所缺陷。基于此,本文以徐氏湘西竹編為例,結合多模態(tài)教學方法,探尋非遺文化的傳承與傳播創(chuàng)新性途徑,搭建非物質文化遺產雙語交流平臺。
關鍵詞:徐氏湘西竹編;雙語課堂教學;多模態(tài)教學法
一、引言
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是指被各群體、團體乃至個人視為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其有不同的劃分等級[1]。如今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儼然成為一大熱門,其研究主要落實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為國內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研究,另一方面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跨文化研究。
從國內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來說,薛潔、韓慧萍對當前非物質文化遺保護的家庭教育傳承現狀進行分析,提出要進一步發(fā)揮家庭教育在非遺中的教育作用[2],彭東輝則提出與其單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如釋放非遺的社會教育功能,強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行為[3]。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跨文化傳播研究起步較晚,還存在如下問題:一是理論基礎不夠堅實,二是研究范圍比較集中,三是著重在于探討文化異同的比較,并沒有涉及到文化特性和“文化基因”的研究。楊志芳提到如今主要通過官方和民間的機構、學術交流和網絡傳播,將中華民族相關文化內容傳播出去[4]。
基于以上兩類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研究,不難發(fā)現,非遺傳承上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一方面,非遺教育僅僅停留在國內,并沒有真正讓更多的外國人了解;另一方面,非遺的跨文化傳播也并未涉及到精神內核,讓更多人認識到真正的中國文化。
對此,本文認為如果能夠將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相結合,利用高校教育的多年經驗和專業(yè)的相關團隊提出合理的教學模式以及編寫專業(yè)教材,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配合,共同創(chuàng)立非遺雙語課堂,幫助當地相關博物館文化向外傳播的同時,也可加強國內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校內的傳播與其背后文化精神的教育?;诖?,本文選取徐氏湘西竹編的雙語課堂為研究對象,多模態(tài)教學法為研究理論,以期搭建非遺傳播新平臺。
二、多模態(tài)與多模態(tài)教學法
多模態(tài)研究的理論起源于韓禮德(Halliday)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提出的“語言是一種社會符號”。吳春明指出多模態(tài)理論認為其他符號系統(tǒng)和語言一樣都具有意義[5]。但至于如何定義多模態(tài),目前學界仍有多種看法。符號學家提出“多模態(tài)就是運用符號學模態(tài),或綜合使用若干符號學模態(tài)來強化同種意義的表達,或行使補充功能,或進行有層次排序。”[6]。而OHlloran則認為多模態(tài)是“綜合語言、視覺圖像、其他符號資源、構建紙質、數字媒體和日常生活文本、事物、事件的理論分析于實踐”[7]。我國學者張德祿則指出“多模態(tài)是通過聽覺、視覺、觸覺、嗅覺等多種感覺,通過語言、圖像、聲音、動作等多種手段和符號資源進行交際?!盵8]多模態(tài)教學則指的是教師在多媒體環(huán)境下,充分調用多種模態(tài)獲取、傳遞和接受信息。多模態(tài)教學法逐漸在我國多類課堂中應用,其中以英語、醫(yī)學等素質教育為主。關于多模態(tài)教學法如何應用在實踐性課堂中的研究卻少之又少。而竹編雙語課堂,需要將視覺、觸覺、聽覺等多方面信息整合。從形式上來說,多模態(tài)教學法基本滿足此類課堂的需要,具體如何應用,則還需進一步探討。
三、徐氏湘西竹編
作為湖南地區(q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湘西竹編享有悠久的歷史,其工具有小鋸子、篾刀、刮刀和勻刀,其流程分為選材、伐竹、削平竹節(jié)、剖篾、刮蔑、編織。徐氏竹編隸屬于湘西竹編,其主要傳承人為徐克雙師傅。在徐師傅傳承湘西竹編的過程中,他逐漸發(fā)現作為非遺傳承人的責任不僅僅是傳承,更加重要的是創(chuàng)新和傳播。此外,作為一名國家非遺保護政策的受益人,他也想為非遺的傳播做一些事。但由于語言不通以及缺乏文字材料等現實原因,如今徐師傅自創(chuàng)的竹編吊墜課程并沒有發(fā)揮出真正的傳播作用。了解到這一現實問題之后,團隊成員決定開發(fā)雙語課堂,并將多模態(tài)教學法理論應用于其中,既解決了徐師傅的實際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徐氏湘西竹編更好地傳承與傳播。
四、多模態(tài)教學法在徐氏湘西竹編雙語課堂中的具體應用
多模態(tài)教學法指在教學中運用兩種及以上的感知或表達方式來進行教學的教學方法。以前的竹編雙語課堂,傳承人通常使用單一模態(tài)的教學方式,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基于此,在團隊成員的共同合作下,探索出了一種“視聽觸”相結合的多模態(tài)教學模式,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傳統(tǒng)竹編雙語課堂出現的問題。
(一)視覺模態(tài)模式教學
原有的視覺模態(tài)教學模式主要是教學中傳承人借助于圖片、實物或者PPT的方式傳授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知識。通過這些方式的刺激,調動外國游客們的學習興趣。但這些刺激僅僅只是停留在表面,并不能使他們深入地理解什么是非遺文化。因此,在新的視覺模態(tài)模式教學上,團隊成員彌補了原來竹編雙語課堂上的不足,由原來的參觀竹編展品轉變?yōu)榱送ㄟ^自制的竹編雙語教材了解這一文化。團隊成員將這本雙語教材分為湘西竹編、徐氏竹編、竹編吊墜體驗課程三個部分,使外國游客們先從視覺上有一個更加深入的認識。此外,原始課堂缺乏相應的PPT對竹編進行介紹。知曉這一情況后,在已有資料基礎上,根據竹編課程特點,制作出了一套課件,并在PPT中加入中英對照竹編知識,使外國游客們能從文字上獲取更多信息。
(二)聽覺模態(tài)模式教學
聽覺模態(tài)模式學習中包括有聲書、視頻播放以及口述故事等。根據搜集的資料可知,聽覺模態(tài)模式教學在竹編雙語課堂中運用的較少。一方面由于語言的限制,大部分傳承人不能流利運用英文將竹編文化傳達給外國游客;另一方面由于技術限制,大部分傳承人對于視頻制作不甚了解,對有聲書的開發(fā)也無能為力。而團隊成員在開發(fā)竹編雙語教材時,并沒有忽略對聽覺模態(tài)模式教學材料的整理。利用微信小程序將關于竹編的雙語材料制作成一段段的音頻,使外國游客不僅能看到竹編,更能聽到竹編的知識。此外,在竹編展品圖片、竹編吊墜課程錄像、傳承人聊天記錄的基礎上,結合網絡上對于竹編的一些介紹,制作出了一個教學視頻。教學視頻的內容順序與雙語教材的內容順序大致相同,通過播放教學視頻使前來的外國游客進一步加深對湘西竹編的了解。
(三)觸覺模態(tài)模式教學
觸覺模態(tài)模式教學則著重強調用實物讓學生去觸摸,去操作,從而達到教學的目的。觸覺模態(tài)模式教學同樣在傳統(tǒng)的竹編雙語課堂中相對較少。而作為能夠深入體會什么是竹編的重要一環(huán),觸覺模態(tài)模式教學引起了越來越多傳承人的注意,但由于場地、制作材料和語言的限制,這一點往往難以做到。而經過多次考察之后,我們了解到所調研的教學場地是不存在場地和制作材料方面的問題。一方面,竹編的制作材料相對比較簡單,制作流程也不復雜;另一方面,傳承人也有成熟的竹編吊墜體驗課程。但遺憾的是,目前這一課程只能向中國游客開放,主要原因在于傳承人并不能流利地將教學內容用英文傳授給外國游客,而且也缺乏系統(tǒng)的文字材料。為了使觸覺模態(tài)教學模式能夠更好地在竹編雙語課堂中發(fā)揮作用,首先就需要解決教學文字材料和語言的問題。一方面,運用到了視覺模態(tài)模式教學中自創(chuàng)的竹編雙語教材;另一方面,與英語專業(yè)同學合作,由他們擔當雙語志愿者,在課程開展的同時提供一些翻譯幫助,針對制作過程中出現的疑問,及時進行翻譯解釋,從而更大程度保證觸覺模態(tài)模式教學的正常進行。此教學模式主要分為三個過程,起初讓外國游客通過雙語教材了解竹編吊墜體驗課程的相關知識背景,然后再進行實際操作體驗,體驗的同時傳承人和志愿者加以翻譯指導。
五、結語
在團隊成員收集相關資料和多次實地考察之后發(fā)現,多模態(tài)模式教學法更有利于竹編文化的傳承與傳播,并創(chuàng)新出了一套“視聽觸”相結合的多模態(tài)教學模式。依據發(fā)現的此前傳統(tǒng)課堂的不足,盡力彌補不足的同時滿足多模態(tài)教學模式的教學要求。視覺模態(tài)模式教學上主要采用PPT和雙語教材,聽覺模態(tài)模式教學上則主要依靠有聲書和視頻,而觸覺模態(tài)模式教學則強調實踐操作。
雖然團隊探索了適合竹編雙語課堂的多模態(tài)模式教學法,但是也存在很多不足。首先,種種原因限制,盡管團隊成員進行了多次實地考察,但還未將多模態(tài)模式教學真正在實際教學課堂中進行使用。其次,這種教學模式不僅在于視聽觸這三種感覺,還可以考慮對其進行拓展,如味覺模態(tài)模式的教學。最后,聽覺模態(tài)模式教學中所使用到的視頻和有聲書,由于時間原因,還沒有完成最終的剪輯工作。此外,除了多模態(tài)模式教學方法,任務導向型教學法也是可以使用到非遺雙語課堂教學中的。
參考文獻:
[1]楊一.云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對外漢語中的教學研究[M].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19.
[2]薛潔,韓慧萍.論非遺保護中的家庭教育傳承[J].民族論壇,2012(22):48-51.
[3]彭東輝.非物質文化遺產社會教育路徑研究[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18(4):134-139.
[4]楊志芳,趙斌,許國山.論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跨文化傳播[J].廣西社會科學,2017(1):196-198.
[5]吳春明.英語詞匯的多模態(tài)敘事教學[J].外國語文,2014(4):171-172.
[6]Kress Gunther,TheoVan Leeuwen. Multimodal Discourse: The Modes and Media of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M]. London: Hodder Arnold, 2001.
[7]OHalloran, K. L. Inter-Semiotic Expansion of Experiential Meaning: Hierarchical Scales and Metaphor in Mathematics Discourse[M]. London: Equinox, 2008.
[8]張德祿.論多模態(tài)話語設計[J].山東外語教學,2012(1):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