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教育觀念邊緣化、教育目的功利化、教育途徑去身體化、教育環(huán)境去生活化等都是勞動教育在促進個體全面、深度、社會化發(fā)展等方面內在價值日益缺失的現(xiàn)實表征,我們可以從技術滲透的教育理念、學科融入的教育方式、立足生活本源的教育途徑、鄉(xiāng)土文化的課程資源以及物質與精神相結合的獎勵機制等途徑入手重塑勞動教育的內在價值。
關鍵詞? ?勞動教育? 內在價值? 價值缺失? 重塑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逐步發(fā)展,如何給予孩子更好的教育正引起全社會的普遍關注。勞動教育作為核心素養(yǎng)理念指導下社會主義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個體的成長過程中起著難以估量的作用。然而由于傳統(tǒng)觀念的慣性作用以及社會發(fā)展的功利導向等原因,勞動教育在教學實踐中備受冷落,輕視勞動教育、有“勞”無“教”等現(xiàn)象隨處可見。因此,我們有必要重新認識勞動教育的內在價值,以便于更好地指導勞動教育在實踐中重現(xiàn)生機與魅力。
一、勞動教育內在價值的深度解讀
我國當前正處于經濟升級、文化轉型的關鍵時期,勞動教育的意識、機會、場地等因素均已有所變化,盡管勞動教育在促進個人全面發(fā)展以及維持社會正常運轉等方面的積極效應并未衰減,但是勞動教育在我國教育領域的實施過程中卻存在淡化、異化、邊緣化等現(xiàn)象。理論作為行動的先導,認識層面的偏差可能會帶來現(xiàn)實行為的錯誤,因此重新認識勞動教育的重要價值實有必要。
1.賦予“人的屬性”,促進個體全面發(fā)展
勞動教育能夠賦予個體更加鮮明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使之更好地成長與生活。個體成長主要涉及生理和心理兩個層面。前者主要體現(xiàn)為身體的生長和養(yǎng)護,體現(xiàn)了人的自然屬性,勞動教育可以幫助個體在勞動過程中增強體魄,獲得一個更加強健的身體;后者主要體現(xiàn)為內部品質、情感等精神層面的成長,體現(xiàn)了人的社會屬性,勞動教育可以幫助個體開啟精神發(fā)展的巨大空間,激活個體的內在活力,提升其自然生命。
2.形塑“自我意識”,實現(xiàn)個體深度發(fā)展
勞動教育是個體感知世界、認識自我的重要媒介之一。自我意識包括個體對自身以及對自身與客觀世界之間的關系等兩個方面的認識。在勞動教育的實施過程中,一方面,個體不斷地嘗試著去感受、體悟自身的價值以及發(fā)現(xiàn)、調整發(fā)展的方向,逐步開啟自我存在的諸多可能;另一方面,他人的存在也在提示、啟發(fā)著個體對于自身的認識與定位,激勵個體不斷地去實現(xiàn)更好的自我。換言之,個體在勞動教育過程中,不斷地進行著自我表現(xiàn)與自我肯定[1],逐漸形成自我意識的形塑與發(fā)展,進而促進個體的自我完善與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
3.培養(yǎng)“群體技能”,促進個體社會性發(fā)展
勞動教育是個體融入社會、實現(xiàn)社會化發(fā)展的重要途徑。人是一種社會性的生物,最終必然要走向社會、融入社會,勞動教育中涉及諸多個體交往,他們通過相互之間的交流、溝通與合作,共同解決難題。在人與人的交往過程中,學會吃苦、自立、合作、堅持等優(yōu)良品質,掌握融入社會的基本技能。在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過程中,產生對自我概念的深化與精神層次的提升,獲得對社會的基本認知與生活態(tài)度,進而實現(xiàn)個體的社會性發(fā)展[2]。
二、我國勞動教育價值缺失的外在表征
勞動教育觀念邊緣化,教育實施形同虛設;教育目的功利化,勞動教育內在價值被弱化;教育途徑去身體化,勞動教育身心分離現(xiàn)象突出;教育環(huán)境去生活化,勞動教育被隔離于現(xiàn)實生活等均是當前我國勞動教育價值缺失的外在表征。
1.教育觀念邊緣化,勞動教育實施形同虛設
我國學校、教師、家長的勞動教育觀念普遍較為淡薄,很多學校的勞動課程形同虛設,不僅學科教學幾乎沒有涉及勞動教育的內容,而且經常被其他課程擠占,將勞動作為懲罰學生的手段的做法屢見不鮮。我國的家庭勞動教育觀念同樣淡薄,有的學生被班級選舉為勞動委員竟被家長訓斥,不少家長不約而同地用脫離勞動來激勵孩子努力學習[3]。
2.教育目的功利化,勞動教育內在價值被弱化
教育的價值有內外之分,內在價值即育人的價值,外在價值則體現(xiàn)為為國家和社會提供服務工具。我國勞動教育在實踐中面臨著功利化的價值危機,勞動教育的外在價值已經逐步僭越了育人的根本宗旨,政治化、經濟化傾向在現(xiàn)實生活中漸漸占據(jù)主導作用,勞動教育開始偏離促進個體的全面、深度、社會化發(fā)展等內在價值,學生無法從中感受到教化價值,有勞無教現(xiàn)象日益普遍。
3.教育途徑去身體化,勞動教育身心分離現(xiàn)象突出
勞動教育作為一項社會實踐活動,應圍繞“人”這一主體展開關于“身”的教育,然而由于深受傳統(tǒng)身心二元理論的影響,勞動教育實施者們往往習慣于將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區(qū)分開來,進而“揚心抑身”。一方面,身體在勞動教育中處于邊緣地位,教師注重勞動知識、勞動理論等內容的講授,將教學效果體現(xiàn)為記憶等脖頸以上的部分,將身體視為是教育過程中可有可無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對于身體理解存在片面性,在勞動教育中,身體的內涵依然未能突破“載體”“容器”等固有限制,勞動教育過程幾乎虛化成了“去身體化”的精神訓練過程,勞動教育也因而淪為規(guī)訓身體的工具。
4.教育環(huán)境去生活化,勞動教育被隔離于現(xiàn)實生活
勞動教育在實踐中呈現(xiàn)出諸多脫離現(xiàn)實生活之處:首先,脫離個人生活實際。勞動教育旨在為社會培養(yǎng)具有吃苦、合作、奉獻精神的綜合人才,然而多數(shù)勞動教育的實施往往安排在集中的時間和封閉的空間內,學生無法從中汲取鮮活的生活經驗和有益的勞動技能。其次,脫離家庭生活實際。當前,由于受家庭結構以及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勞動教育并未獲得家庭的足夠重視,學校也缺乏動力去掌握學生在家庭中承擔的勞動情況。最后,脫離工農業(yè)生產實際。勞動與自然、社會是密不可分的,當前極少有學校創(chuàng)設現(xiàn)實的勞動情境,學生很難在工農業(yè)生產實際中去體會勞動的內涵。
三、我國勞動教育價值缺失的原因探析
勞動教育觀念邊緣化、教育目的功利化、教育途徑去身體化、教育環(huán)境去生活化影響著個體整體素質的提升,成為個體全面、深度、社會化發(fā)展的掣肘,因此我們有必要對其成因進行分析,以便對癥下藥。
1.勞動教育觀念失衡,社會消費思潮沖擊明顯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輕視勞動的傳統(tǒng),雖社會在不斷進步,然而不尊重勞動成果、鄙視勞動的觀念仍在一定范圍內存在。社會勞動存在高低貴賤之分,體力勞動是低等崗位,不努力學習就去掃大街、搬磚等思想一直在誤導學生。同時,改革開放不僅帶來多樣化的經濟發(fā)展方式,也帶來了多元化的文化思潮,錯誤的勞動觀、成才觀破壞了勞動教育的實施氛圍,制約著勞動教育的開展。
2.勞動教育定位不明,城市化價值取向突出
當下的教育正不斷傾向于城市化的價值理念,承載著鄉(xiāng)土文化的體力勞動日益被排除于主流文化之外,而與鄉(xiāng)土文化有著天然聯(lián)系的勞動教育自然而然地也被邊緣化。根植于農村本土文化的吃苦耐勞、辛勤勞動等優(yōu)良傳統(tǒng)在城市化價值取向的裹挾下迷失了自我,被分割于農村教育的體系之外,勞動教育開始吸收越來越多的城市素材,鄉(xiāng)土素材一再被壓縮,教育情境的選擇也日益傾向于城市生活。
3.學校勞動教育形式化,常態(tài)化組織機制欠缺
調查結果表明,由于新課改要求設立綜合實踐活動,原有的勞動課、勞動技術課被取消之后,很多學校已不再專設勞動教育方面的課程,相關的配套課程、專職教師以及實踐基地也不再列入學校的計劃之中[4]。出于對安全事故的擔心,以及結合制度建設不健全、師資隊伍不保障、活動安排不系統(tǒng)的實際,部分學校不敢過多組織學生參與校外實踐活動、公益勞動以及志愿服務等,學校的勞動教育活動也因而逐漸被弱化為集中某個時間段重點抓好一兩個項目的形式,常態(tài)化組織機制長期缺位,只注重形式而忽視實效的勞動教育活動亦漸漸出現(xiàn),加劇了學生身心的分離。
4.家庭勞動教育真空,“四過現(xiàn)象”日益加劇
隨著經濟水平的提升和家庭結構的調整,當前我國家長對孩子抱有過多的期望,給予過多的照顧,進行過分的愛護,予以過度的保護,嚴重影響孩子勞動觀念的培養(yǎng)。此外,隨著學習壓力的加重和教育資源的集中,現(xiàn)在住校的學生也不少,他們在校期間遠離家庭,家庭的教育功能逐漸弱化,而且由于呆在家庭中的時間有限,“四過現(xiàn)象”更為明顯。勞動教育有時甚至還會面臨來自家庭的阻力,因為家長不僅包辦孩子在家的勞動,而且還反對孩子在學校參與勞動。
四、我國勞動教育內在價值的重塑之路
針對勞動教育呈現(xiàn)出來的價值危機及其原因,我們可以從技術滲透的教育理念、學科融入的教育方式、立足生活本源的教育途徑、鄉(xiāng)土文化的課程資源以及物質與精神相結合的獎勵機制等途徑入手來重塑勞動教育的內在價值。
1.加強理念建構,注重勞動技術觀念的滲透教育
當前勞動教育的價值危機與錯誤的勞動觀念存在一定程度的聯(lián)系,我們有必要加強關于勞動理念的建構。我們要注重發(fā)揮個體的主觀能動性,讓個體真正參與到勞動過程中去,在自我培養(yǎng)和感恩教育中學會尊重,維護勞動成果。此外,結合人工智能和科學技術廣泛應用于實踐的時代背景,依靠單純體力勞動很難完成好具體的某一項工作,生產勞動技術的重要性凸顯,因此在培養(yǎng)勞動觀念的同時,我們還須要加強勞動技術觀念的滲透教育,使個體養(yǎng)成注意觀察、學習、掌握新技能,并適時體驗勞動的習慣[5]。
2.堅持學科融入,實施一體化的勞動教育
勞動教育形式多樣,可較好地融入其他學科教學之中,其既可以是語、數(shù)、物、化等學科基本知識的具體體現(xiàn),也可以是經濟、社會、法律、心理等學科內容的延伸觸角,如語文課蘊含的勞動品質內容可培養(yǎng)勞動認知,物理課、化學課中的實驗操作可鍛煉勞動能力,美術等藝術創(chuàng)作的過程其實就是勞動的過程。因此將勞動教育的理念逐步滲透進其他學科教學中,并且深入挖掘其他學科中的勞動教育資源,可在不影響日常教學的同時充分發(fā)揮勞動教育之功效,實施包括勞動觀念、態(tài)度、習慣等在內的全方位的勞動教育。
3.立足生活本源,通過生活實施勞動教育
勞動教育要貫穿于社會實踐中,開展貼近生活的活動方式。一方面要以生活為本源,從生活現(xiàn)實、需要和困惑出發(fā),突破教育世界與生活世界的隔閡,鼓勵個體在現(xiàn)實勞動教育中身體力行提升勞動素養(yǎng),在熟悉的勞動場景中整合課程內容,在自我服務、社會實踐、公益服務等活動中培養(yǎng)勞動能力。另一方面,進行勞動教育的學習,如通過組織學生共同種植水稻、實地采摘瓜果、親自去市場選購食材、自己動手制作等形式,幫助學生切身體會食品的生產、加工流程,以及養(yǎng)成珍惜糧食、勤儉節(jié)約等[6]。
4.挖掘鄉(xiāng)土文化,積極開發(fā)特色課程資源
勞動教育的課程資源應立足本土,積極吸收地域、民族等特色文化,創(chuàng)設本土化的勞動體驗之旅。如學??梢越柚赜蛭幕ㄟ^情境支撐引導學生置身于某一具體的生活場景與關系世界中,激發(fā)學生對本地資源、文化、人文等的親近感,獲得積極的勞動情感體驗,幫助學生在體會鄉(xiāng)土情趣的同時,以完全的自我去體驗、反思,激發(fā)其內心的自我實現(xiàn)感。同時,獨特的情境體驗不僅帶來勞動教育空間的擴展,而且促進了勞動教育實踐的延續(xù),有益于個體實現(xiàn)知識的內化與情感的升華。
5.構建獎勵機制,調動個體積極性與創(chuàng)造性
勞動雖然內含快樂,但也暗藏辛酸,所以部分艱苦的勞動需要勇氣和智慧去克服重重困難。同時,每個獨立的個體都有個人需要與喜歡,再加上既有思維的影響,此時只有設立必要的激勵制度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勞動熱情,進而引導他們更加積極地投入到勞動教育之中。當然,勞動獎勵的設置要綜合考量,不能偏離教育的軌道,物質獎勵與精神獎勵應合理配置,學校、教師、家長等不要吝惜自己的贊美之詞,要學會欣賞、珍惜學生的勞動成果。
參考文獻
[1] 蘇霍姆林斯基.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M].唐其慈,畢淑芝,趙瑋,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2] 王連照.論勞動教育的特征與實施[J].中國教育學刊,2016(07).
[3] 馬東琴.論中學勞動教育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13.
[4] 中山網.中小學至少已有10年未開設勞動課[EB/OL].http://www.
zsnews.cn/News/2015/09/07/2799807_5.shtml,2017-05-21.
[5] 張熙,袁玉芝,李海波.勞動教育的國際經驗及其啟示[J].教學與管理,2019(11).
[6] 張燕平,朱志明.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精神培育的價值內涵和實施路徑探究[J].教育評論,2019(03).
[作者:陳潔(1983-),女,河南新鄉(xiāng)人,鄭州工程技術學院特殊教育學院,講師,碩士。]
【責任編輯? 白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