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子
父母再婚這個問題,遠比想象中復雜,并不是一個正確答案就可以解決的。
父母要再婚時,兒女應該表示支持嗎?這個話題一直被討論,似乎也早已有了正確的答案—“父母生我養(yǎng)我,現(xiàn)在他們要追求幸福,我當然應該支持啊!有什么資格反對呢?”盡管如此,這個話題仍然爭論不斷,也有一些人公開表示反對??梢?,這個問題并不是有了一個正確答案就可以終結(jié)的。
早年,陳學冬就曾在節(jié)目上公開宣稱自己阻止過父親再婚。雖然有粉絲對此表示不解,然而,陳學冬進一步的闡述也讓人動容。他說,父母很早就離婚,沒有養(yǎng)過他,所以,他從小缺乏父母的關(guān)懷?,F(xiàn)在,他會贍養(yǎng)父母,但就是希望自己父親和母親在一起,不想有繼母加入。陳學冬的話讓很多反對的聲音平息了。不少人都說雖然他“不正確”,但背后的痛苦和煎熬也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
當然,面對父母再婚這個問題,很多兒女還是給出了支持的態(tài)度。比如張佳寧就是一個很暖心的例子。從小生活在單親家庭的她,目睹媽媽身兼父職的種種不易,一直很感念媽媽的辛苦。當媽媽找到男朋友后,她不但跟這位叔叔相處得很好,還偷偷慫恿叔叔安排驚喜向媽媽求婚。這事在節(jié)目上播出以后,讓不少網(wǎng)友感動得“路轉(zhuǎn)粉”,#張佳寧支持媽媽再婚##張佳寧被媽媽秀恩愛#等話題也沖上了熱搜榜。
為進一步了解大家的想法,《婚姻與家庭》雜志在各大新媒體平臺展開調(diào)查—你支持父母再婚嗎?收到的3260份有效問卷中,呈現(xiàn)出的心態(tài)很有趣。
問卷一開始,我們就直接針對“父母再婚”這個話題向調(diào)查對象進行訪問,支持者占了80%,屬于壓倒性的“答案”,反對者則只有7%。這個結(jié)果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在一般情況下,大部分孩子對父母都有天然的愛,希望他們幸??鞓罚瑩碛行臐M意足的晚年,所以他們愿意表達支持。另一種是,在一般語境里,“不支持父母再婚”的表態(tài)常常會被他人誤解,被視為不知感恩、自私自利、干涉父母婚姻自由。所以,不排除有些人是出于安全選擇了“主流答案”。
除此以外,有13%的人表示“無所謂”。這背后有兩種可能,一種是經(jīng)濟和情感都保持獨立,比如很多異地生活的年輕人,早早搬出來獨自居住,擁有自己的一片天地,父母再婚不會影響到他們,他們也樂于給予父母更多選擇的空間。另一種則是基于種種原因,和父母感情鏈接不強,彼此不大關(guān)心。所以,父母再婚不再婚跟他們也沒什么關(guān)系。
第一題“支持”成為壓倒性結(jié)論,也是意料之中。然而,我們試圖進一步了解“父母再婚”這個話題的復雜性,于是安排了一個刺激性條件:父母移情別戀,你支持他們和第三者再婚嗎?結(jié)果,不支持的人數(shù)“唰”地上升到63%,支持的人數(shù)則馬上掉到了19%。
這個場景調(diào)查清晰地反映出,雖然“是否支持父母再婚”看起來有正確答案,但實際情況很復雜,子女做決定之前還是會“看情況”的。如果父母再婚觸發(fā)了子女的正向情感,例如美好夕陽紅、報答養(yǎng)育之恩等,子女就會更傾向于支持。但如果刺激是負面的,比如移情別戀,沖擊到子女的價值觀;或者父母找到新伴侶后,伴侶和子女矛盾較多,那么,父母再婚就更容易激起反對。
有趣的是,C選項的人依然有18%,和第一題C選項的13%相比,差別不是很大。這也反映出此類“佛系”人群數(shù)量比較穩(wěn)定,不容易被刺激到,不像支持者或反對者那樣有著較深的情感代入,立場會隨情況發(fā)生改變。相反,他們看淡此類問題。無論父母基于什么原因再婚,他們都會保持“無所謂”的超然姿態(tài)。
當然,“佛系”畢竟不是多數(shù)。在父母再婚的激烈討論中,大家最關(guān)心的還是正反雙方的觀點。所以,問卷也設計了相應的選項。
說到支持父母再婚的原因,A、B兩類人主要是基于“情感上共情父母”,比如A是感受到父母的幸福,B則是理解“父母作為自主的個體,擁有選擇的權(quán)利”。這兩類人占據(jù)72%,占比很高,也反映出大部分支持者和父母的關(guān)系都不錯,情感共鳴帶來真摯的支持,讓父母和子女保持一致。因此,再婚這件事在此類家庭中進展會更順利。
相比之下,C、D兩類人考慮問題更為理性。他們不一定在情感上熱烈擁護父母再婚,但更善于尋找那些“對大家都有好處”的共同點。比如C認為,兩位老人有照應,子女可以省點心;D則將支持父母當作一份恩情的回報。這些態(tài)度都很理性,可以創(chuàng)造一種良性氛圍,幫助父母和子女盡快適應再婚的新秩序。
不支持父母再婚的人,很容易被指責為“太過自我”“自私自利”。但實際上,他們當中的大部分只是有些坎兒過不去,所以執(zhí)著于此。
比如票數(shù)最多的A和B就很典型,一個是道德感受到挑戰(zhàn),一個是對于親生父母的天然忠誠受到威脅。這兩個點都是一個人“三觀”的重要基石,不是說扭轉(zhuǎn)就能馬上扭轉(zhuǎn)的。尤其是,在那些“第三者上位”的婚姻里,新對象和舊家庭成員往往有一堆新仇舊恨。這時,再婚父母要求子女馬上拿出支持的態(tài)度,恐怕也不現(xiàn)實。
當然,不支持的人中的確有一部分是為自己考慮,比如C是為自身處理財產(chǎn)方便,D是為自身面子。但不管怎樣,他們肯把想法坦然地表達出來,也為未來解決問題提供了一個方向。畢竟身為子女,無論內(nèi)心是否支持父母再婚,有一個原則是不可逾越的,那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保障公民婚姻自由。只要不觸犯法律,父母娶誰嫁誰,最終的決定者是他們自己,而不是子女。子女的態(tài)度會影響再婚家庭的和諧,卻無法剝奪父母的正當權(quán)利。
基于這個大前提,我們再去看“父母再婚”,其實不難發(fā)現(xiàn),當親子意見不一時,子女展現(xiàn)出和解、溝通、放下的態(tài)度更有利于親情和家庭關(guān)系的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