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種野果,憑借著骨骼清奇的外表和清新脫俗的口感,讓品嘗過的人難以忘懷,而且它的名字聽起來也很獨特,叫拐棗。
關于拐棗,徐鍇在《說文解字系傳》中曾寫道:“稱作枳枸,皆屈曲不伸之意。此樹多枝而曲,其子亦彎曲,故以此名之?!惫諚椀耐庑蜗駨澢碾u爪,呈“7”或“T”字形狀。拐棗樹是現(xiàn)存最古老的樹種之一,經科學家證實,它在地球上已有1000萬年的歷史了。
拐棗在我國的栽培歷史久遠。早在《詩經·小雅·南山有臺》中就有記載:“南山有枸,北山有楰。樂只君子,遐不黃耇。樂只君子,保艾爾后?!边@里的“枸”是指枳枸、枳椇,即拐棗。唐代詩人顏真卿的《題杼山癸亭得暮字》一詩中就有“山僧狎猿狖,巢鳥來枳椇”的描述,想來鳥兒也很喜愛拐棗甜蜜的果序軸?!侗静菥V目》中也有記載:“枳椇木高三四丈,葉圓大如桑拓,夏月開花,枝頭結實,如雞爪形,長寸許,扭曲,開作二三歧。儼若雞之足距,嫩時青色,經霜乃黃,嚼之味甘如蜜?!?p>
拐棗結出球形的果實(魏婷攝)
拐棗的別稱有“金鉤子”、“雞距子”、“枸”等,書面語一般寫作“枳椇”。 拐棗樹為鼠李科枳椇屬高大落葉喬木,高可達10~25米,小枝褐色或黑紫色,葉互生,厚紙質至紙質,寬卵形、橢圓狀卵形或心形,常不對稱,花小,黃綠色。漿果狀核果近球形,成熟時呈黃褐色或棕褐色,果序軸明顯膨大,種子暗褐色或黑紫色,花期5-7月,果期8-10月。果序軸其貌不揚,棕灰色,像彎彎曲曲的棒狀物,形似萬字符“卍”,故又稱“萬壽果”。其實我們吃的并非它的果實,而是它肥厚的果序軸。真正的果實是球形的,大如豌豆,堅硬而干燥,如果把果實剖開,可見里面有3個小室,每一室內鑲著1枚種子。
每年6月間,在繁茂的樹葉間,拐棗樹就會新抽出一些黃綠色的小花序,像縱橫的網(wǎng)絡鋪展開來。拐棗開花了,微風中飄浮著陣陣清香。入了秋,枝頭的果實慢慢變黑了,連接果實和果枝的果序軸卻逐漸膨脹了起來,將果實壓迫得很小。果序軸外形卷曲,色彩比黑色的枝條和種子更為紅潤。
沒打過霜的拐棗是澀的,不能直接食用,要放在火中爆一下,味道才會變甜。深秋霜降以后,進入拐棗成熟的季節(jié),空氣里總是飄浮著清甜的味道。這時,我們只要用力搖晃一下樹枝,拐棗就會像雨滴一樣隨著樹葉一起飄落下來。那一大串一大串的拐棗,或鮮嫩或被秋風晾干了一些水分。掐掉果序軸末梢上圓圓的果實,放進嘴里細細咀嚼后,便覺甘甜怡人,口中彌留著蘋果味的清香。
拐棗渾身是寶,具有藥用價值,可治療多種疾病。樹皮主治腓腸肌痙攣、小兒積食等;樹葉是止渴解燥的佳品;果序軸含有多種葡萄糖和蘋果酸鉀,經霜后甜,可生食或釀酒;果實入藥,有清熱、利尿解酒毒之功效。拐棗酒甜軟,入口柔,后勁卻很足,容易喝醉。民間常用拐棗酒泡藥,加上天麻等十多種中草藥,就成為拐棗藥酒了,可用來醫(yī)治風濕麻木、癱瘓等病癥,效果非常好。
土家有一種不傳之方——“千杯不醉”,里面有一味藥就是拐棗的種子。據(jù)說預服了“千杯不醉”后,喝酒如喝水,怎么喝也不醉。古書中也曾記載了許多拐棗解酒毒的趣聞。陸璣的《疏義》云:“昔有南人修舍用此木,誤落一片入酒甕中,酒化為水也?!?/p>
拐棗除鮮食外,還可以制糖、制醋、制作拐棗飲料等產品,深受人們的喜愛。拐棗含糖成分較多,以前人們經常用來熬糖。臘月里人們會先把拐棗糖制成糖稀,熬出來的糖呈金黃色,加上花生、芝麻、紅豆、炒熟了的小米和爆米花,然后制做成切糕。
拐棗樹分布比較廣泛,在我國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都可以找到它的蹤跡。它喜陽抗旱耐寒,又耐較瘠薄的土壤,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較強。它多生長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溝谷、溪邊、路旁或較潮濕的山坡丘陵,常與其他常綠、落葉闊葉樹種混生,是大有發(fā)展前景的樹種,更是一種具有開發(fā)價值的野生果類資源。此外,拐棗樹生長快,樹形優(yōu)美,葉大蔭濃,病蟲害少,是理想的觀賞綠化樹種。它的木材堅固,紋理美觀,收縮率小,不易反翹,材質堅硬,可用來做樂器、家具以及精致的木匣等工藝品。
拐棗開花(魏婷攝)
若你深秋野游有緣相見,別忘記順便帶一些拐棗回去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