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有著“中國陶都,陶醉天下”的美譽,上天把珍貴的紫砂“五色土”賜予宜興人民,于是世世代代的紫砂藝人把自己的聰明智慧和辛勤的汗水澆灌在這神奇的泥土之中。
對于剛開始接觸紫砂的壺友來說,紫砂壺的審美就在第一眼的外形,所以紫砂壺造型也是變幻多樣,各有干秋,吸引著人們關注的目光。在傳統(tǒng)的紫砂技藝制作中,我們都選用正宗的紫砂原礦泥料,針對不同的壺型設計采用不同特征的泥料來捏塑,也根本不采用現(xiàn)在機械式的制作工藝,都是手工制作而成,每一道工序都不可忽略,從毫不起眼的一堆礦料到窯火中淬煉成型,每一次的出窯都凝結著紫砂藝人的聰明智慧和辛勤汗水,背后的辛苦不是普通人能夠體會出來的。所以,我對我的每一件紫砂作品都很珍惜,也希望每一位壺友都能夠好好呵護,真正體味到其中的工藝之美和匠心獨運。
作品《大亨掇只》壺就是一件把紫砂的簡約之美和泥繪工藝結合在一起的作品,希望把紫砂藝術最純粹的魅力展現(xiàn)出來?!按蠛喽拗弧痹谧仙皻v史,上非常著名,可以說是影響最為深遠的器型之一。曾經在宜興紫砂圈有個順口溜:“先生開口不要夸,先做掇只和漢瓦,經典面前比一比,功夫真假壺說話?!蔽业倪@件作品也不例外,在造型的選擇上直追大亨,端莊穩(wěn)重、古樸大方,用紫砂技藝中最基本的線條構建出骨肉勻亭的和諧之美。飽滿的壺身,鼓鼓的壺蓋,圓圓的壺鈕,搭配彎流圈把、圓底圈足,所有的元素只為用扎實的紫砂傳統(tǒng)技藝來把“簡約而不簡單”的掇只壺大氣磅礴的氣韻表達出來。除了造型方面,壺身的泥繪工藝也是頗費心思,我為了讓此壺更具有一些山野之氣,讓人有一種回歸自然的感覺,于是選擇了這樣的一幅畫面:山水之間聳立一座小橋,岸邊在樹蔭圍繞之下有一間房屋,白墻灰瓦分外漂亮,一位拄著拐杖的老者從橋上準備回到屋里。畫面疏密結合,不同顏色的泥料點綴出層層疊疊的立體感,讓人感受到無與倫比的自然氣息和悠然閑逸的樂天心態(tài),讓人在喝茶品茗之中有一種“悠然見南山”的心曠神怡之感。
另一件作品《大周盤》的創(chuàng)作靈感也是來源于另一位紫砂大家陳曼生,也就是著名的曼生十八式其中之一。我在其經典造型的基礎之上又融入了自己的設計理念,使其更加的挺立和開闊,讓人感受到其中蓬勃而出的無窮動力。周盤的原型是羅盤,是陳曼生在感嘆于無論羅盤如何旋轉,總是能指向其中固定一方,于是把自己對于生活的理解和為人處世方面的感悟融入其中,塑造了一件寓意深刻的藝術作品。所以,這件周盤紫砂壺的造型以傳統(tǒng)的扁平壺身為本,坡頸平口、平蓋扁鈕,直流出水利索,圈把端握合適,泥質紅潤,呈現(xiàn)出紫砂本來的面貌,從這把壺中能夠體味到人生應該朝著一個目標不斷前行,但在此過程中必須學會面對任何的周折和三思而后行,這也是《大周盤》這件作品創(chuàng)作的初衷和蘊含的深意。
“喜共紫甌吟且酌,羨君瀟灑有余清。”紫砂藝術把中華傳統(tǒng)文化和宜興特有的紫砂泥料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用自己的雙手來表達自己的心情和感悟,對于我來說真的是一件非常感恩的事情,從小夢寐以求的紫砂夢想終于在老師的指點之下成為現(xiàn)實,也是我窮其一生不斷追求的藝術方向。捧著手中一團泥巴,我感到無比的喜悅和從容,在歲月靜好的時光中,妙手生花、摶泥成壺,為別人帶來享受的同時,也為自己留一份念想。
高鷹簡介:
高鷹,國家級助理工藝美術師。1966年生于宜興丁蜀鎮(zhèn),1984年高中畢業(yè)后,考進江蘇省宜興紫砂工藝廠,先后跟多位師傅學習紫砂制壺技藝。1998年赴南京師范大學美術學院進修,后又在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李昌鴻工作室工作,并得到江蘇省陶瓷藝術大師李霓(李昌鴻之女)的悉心指導。多年來潛心鉆研、勇于創(chuàng)作,形成了自己獨有的壺藝風格。作品以傳統(tǒng)光器為基礎,融入自己審美情趣,或古樸雅致,或新穎別致。作品曾多次在國家級展覽評比中獲獎,《君子壺》在2008年第十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中榮獲金獎;《四方石瓢壺》在2013年第十五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中榮獲金獎;2013年紫砂壺《水容天》被中國宜興陶瓷博物館永久收藏。2015年《紫砂扁牛蓋壺》被無錫博物院永久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