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琴霞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 年版)》(以下簡稱“2017 年版課標”)指出:“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學生在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中積累與構建起來,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xiàn)出來的語言能力及其品質?!备=◣煼洞髮W余文森教授指出:“學科知識與學科活動是學科核心素養(yǎng)形成的兩翼。其中學科知識是學科核心素養(yǎng)形成的主要載體,學科活動是學科核心素養(yǎng)形成的主要路徑?!盵1]因此,精心設計語文活動、重視活動的組織、指導及評價,在語文活動中發(fā)展學生的言語能力是新形勢下語文教師的重要工作。
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認為“語言(language)”和“言語(parole)”是語言學上的兩個不同概念。浙江師范大學王尚文先生曾提出:“語言是一套音義結合的符號系統(tǒng),而言語則不同,它或指人運用語言的行為(即所謂‘言語行為’),或指人運用語言的結果(即所謂‘言語作品’)?!盵2]所謂在語文活動中彰顯“言語性”,就是以培養(yǎng)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根本任務,重視學生言語行為訓練及言語作品質量,并將其貫穿于目標確立、任務設計、活動組織及活動評價全程。筆者以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四“一滴眼淚中的人性世界”單元教學中組織的一次語文活動為例,來談談在語文活動中發(fā)展學生言語能力的探索。
語文學習活動之所以稱為“語文學習活動”,關鍵在于它是“語文”的,它的目標應該始終指向培養(yǎng)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因此,對文本進行學習目標定位時,教師應關注核心素養(yǎng),關注文本特點,關注任務群的“學習目標與內容”。
“一滴眼淚中的人性世界”單元中有兩篇戲劇作品:《雷雨(節(jié)選)》《辛德勒名單(節(jié)選)》??紤]到活動素材略顯單薄,筆者在設計這兩篇文章的學習活動時,補充了《茶館(節(jié)選)》,讓學生進行任務群學習。2017 年版課標中提出的“文學閱讀與寫作”任務群的第一個“學習目標與內容”便是“精讀古今中外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藝術形象,理解欣賞作品的語言表達,把握作品的內涵,理解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閱讀寫作經歷,發(fā)揮想象,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發(fā)現(xiàn)”。因此,在教學時,筆者將其細化、分解為三個學習目標——
1.注意人物性格沖突及人物間的矛盾關系,關注人物外部動作與復雜的內心世界,感受作品的藝術形象。
2.比較影視劇本與小說在敘述性語言及描寫性語言的運用、長短句的運用等方面的不同,欣賞作品的語言表達。
3.閱讀《雷雨》《茶館》全劇,理解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把握作品內涵。
目標定位于此,既考慮了課程目標,又兼顧了任務群目標,同時考慮了單元文本的特點。為語文活動的展開指明了方向。
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需要通過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來提高。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創(chuàng)設一定的任務情境,重視學生言語行為訓練及言語作品質量。為了實現(xiàn)學習目標,筆者設計了以下七項具有問題情境導向的學習活動任務。
1.借助網(wǎng)絡,自主整理戲劇的基本知識,制作成知識卡片。
2.自主閱讀《雷雨》全劇,繪制人物關系圖。與3 個以上同學交流,調整完善自己繪制的人物關系圖。
3.尋找矛盾沖突中人物的典型臺詞,重點分析周樸園的性格特點,完成表1。
表1 周樸園性格分析簡表
4.從下列每組中各選一個人物,結合作品內容寫一篇人物形象分析(每篇不少于300字):①魯侍萍、周沖、魯大海;②王利發(fā)、常四爺、秦仲義;③辛德勒、高斯。
5.概括《雷雨》和《茶館》故事梗概,書面分析作品的創(chuàng)作意圖,與組內成員分享。注意傾聽他人觀點,充實、修正自己的想法。
6.結合《祝福》《最后的常青藤葉》《一個人的遭遇》等小說,舉例闡釋戲劇作品的語言與小說語言的不同特點(至少談兩點不同)。與同學交流后以“戲劇作品語言與小說語言的不同”為話題,完成一篇不少于600 字的讀書筆記。
7.興趣拓展活動(自主選做):①選擇歐·亨利《最后的常青藤葉》中的某一場景,將其改寫成劇本;②將《祝福》結尾部分改寫成劇本。
以上活動設計,“借助網(wǎng)絡,自主整理”“自主閱讀”“與3 個以上同學交流”“與組內成員分享”等,試圖將任務重點落在“言語行為”;而“制作卡片”“繪制人物關系圖”“寫一篇人物形象分析”“完成讀書筆記”,以及自主選擇小說場景將其改寫成劇本等,意欲將重點落在“言語作品”。在自主完成、與同學交流的基礎上充實修正自己的想法,完善自己的“作品”,目的是引導學生不斷提升言語行為及言語作品的質量,以充分體現(xiàn)語文活動的言語性特質。
活動形式影響著活動質量。同是這一內容的學習,筆者曾有過這樣的設計:在教師導析文本后,讓學生排演《雷雨》。事后發(fā)現(xiàn),學生的活動能力是得到了鍛煉,但在排演過程中,學生或忙于角色分配,或忙于服裝選擇,或忙于道具擺放,“非言語性”的事務太多,沖淡了活動的“語文味”。因此,在設計好任務后,筆者和學生共同商定了活動形式及活動時間。
1.自主閱讀、自主作業(yè)。課內安排兩課時,其余在課外完成。
2.分組交流、分享。課內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按指定學習小組交流,完成任務2、3、4,第二課時自主組合學習小組,完成任務5、6。
3.全班集體交流。課內安排兩課時,重點交流任務4、5、6。每組每個問題推薦一位代表交流,名單由小組抽簽決定。代表交流完畢,學生可自主發(fā)言。
筆者發(fā)現(xiàn)調整活動形式后,學生表現(xiàn)明顯不同:每個活動環(huán)節(jié)基本上做到了全員參與,而且學生的精力集中到了作品形象、創(chuàng)作意圖、語言特點等方面的揣摩理解、分享討論、寫作實踐之中。在活動中,學生的靈感頻現(xiàn),出現(xiàn)了不少優(yōu)秀作品。當然,在言語性特質彰顯的語文活動中,活動主體必然是學生,教師是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和激勵者。
語文活動,關鍵在“動”。這里的高質量的“動”,應該外顯為良好的言語行為和充滿智慧的言語作品。彰顯言語性特點的評價,應該既關注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言語作品質量,又關注言語行為表現(xiàn)。為此,筆者和學生一起設計了“語文學習活動評價量表”。(見表2)
此評價量表,既發(fā)揮評判功能,又發(fā)揮引導、診斷功能;既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動力,又有利于督促學生反思學習過程;既關注學生活動參與程度及活動成果的質量,又關注溝通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既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又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既有被評價對象的自我評價,又有他人的評價。這種既關注“言語行為”,又重視“言語作品”彰顯言語性特點的評價量表,能提高學習活動的質量,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
表2 語文學習活動評價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