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庭芳
“細胞增殖”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1(必修)——分子與細胞》(人教版)第六章第1節(jié)的內容。信息化背景下如何讓學生從知識、能力和素養(yǎng)三個方面都實現學習目標,對教師而言關鍵是構建科學的體現學科特點和校本特點的教學范式。
一、高中生物學科校本教學范式是何物
筆者認為,高中生物學科校本教學范式應該有“一核心、三元素、五環(huán)節(jié)。”
“一核心”就是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長沙市十一中任何學科課堂都是“用美的教育點亮學生美的人生”教育理念的具體體現,點亮學生美的人生,就是要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讓他們具備未來發(fā)展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
“三元素”即課堂應體現參與、互動、發(fā)展三元素。參與即學生為主體,人人要參與,在合作和交流中學習;互動是師生要交流,以學定教、教學相長;發(fā)展是課堂教學的根本目的,學生的發(fā)展、教師的發(fā)展都是個體成長的過程,是將來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源泉。所以筆者也常把高中生物課堂教學范式稱為“三元課堂”。
“五環(huán)節(jié)”即創(chuàng)設情境、明確目標;自主學習、個性指導;合作釋疑、互助研討;精心點撥、啟發(fā)引導;鞏固訓練、整理提高。這五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其實就是今天我們構建的信息化背景下高中生物課堂教學范式。
(1)創(chuàng)設情境、明確目標。讓學習在情境中發(fā)生,有所感悟,從而找到目標,領悟到學習目標之美。在《細胞增殖》(第二課時)這節(jié)課,筆者引述了中國是癌癥發(fā)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國家,并提出問題:如何從根本上治療癌癥?我們該怎樣應對?通過該環(huán)節(jié),學生的求知欲被激發(fā)。
(2)自主學習、個性指導。指教師在向學生明確自學任務后讓學生自主學習。這一環(huán)節(jié)可以有兩種形式選擇:一是教師通過網絡向學生布置課前自學微課或預習作業(yè)。二是自學任務在課上完成。教師可根據學科、內容和班級學生實際確定。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學生領悟到自主學習之美。
(3)合作釋疑、互助研討。學生有了交流展示的欲望和基礎后,教師再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展示,讓學生陳述在小組或全班交流自學過程中的收獲和遇到的問題,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或者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本節(jié)課,筆者設計了以下兩個問題,探究問題一:細胞周期的判斷。學生對照圖表觀察和分析,深入理解概念,提高觀察圖表能力和比較分析能力,并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探究問題二:細胞分裂各時期的特點。讓學生通過觀察圖片、自己的板圖來觀察細胞內所發(fā)生的現象,引起思考,加深理解。主要是以時間為線的細胞分裂各個時期的先后順序,難度大一點的問題是染色體、染色單體、DNA數量的變化。這樣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建構過程,培養(yǎng)了積極探討的思維品質。
(4)精心點撥、啟發(fā)引導。這一環(huán)節(jié)主要解決重點和難點問題。教師根據大數據,確定本堂課需要突破的難點,需要拓展的重點或需要深化的概念,和學生一起探究完成。這一環(huán)節(jié)是學生建構新知、掌握規(guī)律、訓練思維、提升能力的核心環(huán)節(jié),能充分體現學習升華之美。
(5)鞏固訓練、整理提高。一是教師精選習題,實現高效的知識遷移和變式訓練;二是及時反饋,利用網絡平臺(如智學網)及時精準反饋當堂測評的情況。教師可根據測評情況自動生成個性化的作業(yè),體現個性化學習之美。
以上五個環(huán)節(jié)不是絕對獨立的,在不同課題、不同學情的背景下,實施步驟可以適當調整,關鍵是要體現學為主導、知識建構,體現課堂之美。
二、高中生物學科校本教學范式如何建
不難發(fā)現,信息化背景下的高中生物課堂教學范式仍然是應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建立的課堂教學范式,操作時,還要把握“四歸還”“五不講”。
“四歸還”,即把課堂的空間還給學生;把課堂的時間還給學生;把課堂質疑問難的權力還給學生;把探究性學習的權力還給學生。
“五不講”,即講了學生也不會的,堅決不講;不講學生就能自己學會的,堅決不講;學生自己能講明白的,堅決不講;能用學生的動手實踐代替教師口頭講的,堅決不講;能采用小組合作學習解決的問題,堅決不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