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靜
茶是有前世今生的。茶的前世在山中,每日餐云飲露,收集晨風(fēng)的輕柔,春雨的清潤,泥土的芳醇,野花的香氣。然后再醞釀成甘苦清幽的醇美,等待著在下一世釋放。
茶的今生在一只白瓷盞里起落沉浮,在水中重拾那些煙云過往,把回憶一點(diǎn)點(diǎn)釋放。水便有了顏色有了清香,這一泡水也就有了名字稱之為茶。明黃清澈的茶湯,裊裊升騰地云煙氤氳著茶的前世今生和云水茶心。
茶是武夷山的大紅袍,杯是德化的白瓷,水是太行的山泉,想來這樣五湖四海聚在一起也是極難得的一種緣分。而此刻明窗凈幾的清爽,燕居靜處的安閑,焚香瀹茗,我和一盞茶一起回憶武夷的云霧。
武夷山之行,有萬壑生煙的云海,有澄碧清透的九曲溪,有壁立千仞的巉巖,有虬枝崢嶸的古樹,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卻是的巖茶。
巖茶顧名思義因茶樹生于巖崖而得名,巖巖有茶,非巖不茶,更是武夷山的特色。提起茶園人們大多會想起大片大片一壟壟整齊栽滿山坡的茶樹,而武夷山的巖茶卻是利用巖凹、石罅,延邊筑建石沿,形成一段段盆栽式的茶園。行走其間,若不是導(dǎo)游特意指出來很難想到居然有這樣獨(dú)特的茶園。
群峰疊翠,谷壑縱橫的武夷山有著獨(dú)特的丹霞地貌,這里的巖茶有的生長于懸崖絕壁,有的則生長在深坑巨谷,氣候,溫度、濕度,土壤、甚至是周邊的植被都是影響茶樹品質(zhì)的因素。中亞熱帶季風(fēng)性的濕潤的氣候和山間常年彌漫的煙霧不僅適宜茶樹的生長也賦予了巖茶獨(dú)特的口感。。
在茶農(nóng)的家中品茶,大紅袍、武夷水仙、武夷肉桂、金駿眉等等一道道品過,有的清香,有的甘醇,有的略帶一點(diǎn)焦香,有的則是淡淡的花香,每一道都有著屬于自己獨(dú)特的茶香清韻。
對于品茶并不精通,據(jù)茶師講,品武夷巖茶最重要的是巖韻,總結(jié)起來就是“活、甘、清、香”,其中香是指茶的香氣,清是指湯色的清澈艷亮,甘是指茶湯的滋味醇厚,回甘留香,唯有活所指最難描述,是指飲茶者與茶的心靈感受,應(yīng)該是一種惟心會而不可口傳,可神通而不可語達(dá)的感覺。
民國的茶學(xué)專家林馥全在他所著的《武夷山茶葉之生產(chǎn)制造及營銷》中是這樣形容巖韻的:“臻山川精英秀氣所鐘,品具巖骨花香之勝”,之后人們常以巖骨花香來形容巖茶的巖韻。我想巖韻或許就是山川賦予巖茶的厚重甘醇,就是草木花香賦予巖茶的清新自然,就是云霧雨露賦予它的鐘靈毓秀。
在山中,我親眼見那些不起眼的巖茶,是如何艱難扎根在山巖之上,餐云飲露,默默舒展著綠葉在天地造化的滋養(yǎng)下嗓精咀華,因而在品時(shí)就有了別樣的滋味。我欣欣然挑了價(jià)位適中的茶葉提了幾罐回來,就如擷了武夷山的云霧水澤一般地愉悅。
一直喜歡云水的意境,是云在青天水在瓶的淡泊高遠(yuǎn),自然恬靜。就如這武夷山的巖茶經(jīng)過天地的滋養(yǎng),每一片葉里都有自然的消息和天地的靈性,在一盞清淺里遇水而化,每一滴水里都有云水茶心,悠然于塵外。
古人說“禪茶一味”。茶素來是與禪結(jié)緣的,茶圣陸羽自幼隨智積禪師長于寺院。而《茶經(jīng)》也是在皎然禪師的傾力資助下,才得以付梓。一部茶的經(jīng)典始終伴隨著寺院的晨鐘暮鼓,禪茶是相通的,禪茶一味,那一味是靜。
煮水、凈手、溫杯、烹茶、布滿一室茶香,輕嗓一口,茶盞上浮動(dòng)的是山中云煙,唇齒間彌散的是草木清香,也是山川靜氣。午后的陽光慵懶,我于一盞茶里悟禪,心注一境,那一境是茶心里的云水,是自在安閑的恬靜。觀云可以明志,臨水可以靜心,要識得如云似水的茶心需要知味的懂得,那份懂得或是就是不可言說的巖韻。
茶本有心,喝一盞茶就認(rèn)真體味一盞茶的清香甘醇,那怕不是最上好的茶葉只要有上好的心情,也能喝出清香芳美的甘醇和悠遠(yuǎn)淡泊的寧靜?;钤诋?dāng)下,認(rèn)真體味每一時(shí)每一刻的生活也如飲茶一般,初品有清苦味,經(jīng)歲月的沉淀后慢慢回甘,滋潤而醇美,回味悠長。
編輯/徐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