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國朝文棷題辭》與清代古文的圖景構建

      2020-07-23 06:50傅宇斌
      江淮論壇 2020年3期

      傅宇斌

      摘要:《國朝文棷題辭》是清代最大的一部當代文話,它有選擇性地評論清代古文家三百多人,推崇文能自立之文家,有意識地將古文分成義理、考據(jù)、辭章、經(jīng)濟四類之文,對于釋經(jīng)傳史之文頗加推尊。平步青將清代古文分成了三個階段:順治、康熙時期的古文一掃晚明文風積習,呈現(xiàn)出百家爭流的特點;雍正、乾隆時期的古文流派眾多,平步青提出了桐城、陽湖、江西、閩派、浙派五大文派之說;嘉慶迄同治,則表現(xiàn)出以桐城派之擴展與對抗為發(fā)展的主要趨勢。平步青還從地域和家族兩個角度評論了清代古文的特點,重點評論了江西、浙江、江蘇、福建等九個地域和其間家族的古文發(fā)展史。對于清代的古文文體,平步青對奏疏、表文、文告、制藝文、考據(jù)文都有特別的注意,表現(xiàn)出異于時流又相對客觀的審美趣味。可以說,《國朝文棷題辭》通過目錄體的寫作方式,呈現(xiàn)出了清代古文的基本圖景。

      關鍵詞:《國朝文棷題辭》;平步青;文能自立;古文史;古文流派;古文文體

      中圖分類號:I207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1-862X(2020)03-0167-008

      《國朝文棷題辭》是晚清學者平步青所撰的一部文話,共六卷,評論清初至同治年間古文家325人,是清代最大的一部當代文話。當代學者已有關注,如黃霖所撰《中國文學批評通史·近代卷》就注意到《國朝文棷題辭》在清代古文史上的三點意義:一是既注意歷史軌跡的描述,又能立足于當今現(xiàn)實去總結(jié)以往的經(jīng)驗;二是對于作家作品的具體評論,能博采眾說,又有獨立主見,能突出重點,又不以偏概全;三是在文學觀點上,不傍門戶,強調(diào)文必己出,抒寫至誠。蔡德龍從地域文學角度考察《國朝文棷題辭》的文學意義,側(cè)重在江西古文和浙江古文方面。陳瑩從目錄和版本角度討論了《國朝文棷題辭》的文獻價值。(1)上述諸論于我們認識此書都有一定幫助,然所論均存偏頗,如黃霖先生把此書作為一篇論文,所見自非全帙;而陳瑩也僅依據(jù)三卷本《國朝文棷題辭》論述,所涉古文家僅154人,不足全本一半,這都說明對此書的關注可以再加強。

      《國朝文棷題辭》的寫作始于《國朝文棷》的編選?!秶臈窐I(yè)已不存,據(jù)平步青《國朝文棷題辭序》,其編選《國朝文棷》源于咸豐十年(1860)進士不第旅居京師,于友人家中恣覽群書,“于國朝諸家尤有雞跖之合,始創(chuàng)意為《文棷》一書。”[1]卷六此后任職京師或監(jiān)司江右,直至同治十一年(1872)辭官歸田,“時時續(xù)訂”,最后選錄當有一千多家。但歸里以后,“兩度移家,散失遂多,存者亦為蟫鼠噉半?!彼嬲卟贿^數(shù)百家,則《文棷》一書不復全矣。此書既未刊刻,而各卷端題辭“棄擲可惜,爰錄置篋中,凡六卷,第存文目。無題辭者舍之,或有棄取得失久貯胸中,而其集不存案頭,則亦姑已無如之何也”。題辭定稿時間當為光緒四年(1878),其序中言“去冬游滬又為人所陷”,此事證之平步青《<姚春木國朝文錄補小傳>敘》,其中又言及“去秋兩過青浦為他事敗興”[1]卷三,兩序所云當為同一事,而后序中明言自丙寅后“琴巖歸道山已十三年,夫人棄我亦六踰寒暑”,丙寅年為1866年,慕閣夫人逝于1872年,則作序之年為1878年,《國朝文棷題辭》之成書亦可定為1878年。

      《國朝文棷題辭》收錄在平步青文集《樵隱昔寱》卷六至卷十一,共六卷。其著錄清代古文家325人,評論諸家文集,實具目錄學之功效。謝國楨認為平步青目錄學“能為綜合之研究”,也“善于運用尋本溯源,考治學術歷史方法”[2]。《國朝文棷題辭》當然體現(xiàn)了平步青對清代古文發(fā)展的歷史性認識,不僅于此,其成書起因于《國朝文棷》之輯,而《題辭》并非對現(xiàn)存文目逐一論敘,是有選擇性的,即“無題辭者舍之”,因而它也體現(xiàn)了平步青在選錄作家方面的意趣和古文寫作方面的宗旨,茲分別述之。

      一、文能自立:選人評文的宗旨

      《國朝文棷題辭》主要作于同治時期,正是桐城文風大盛之時。其時,“湘鄉(xiāng)派”主盟文壇,標榜方、姚,古文選本大都祖范姚鼐《古文辭類纂》?!秶臈}辭》則不名一家,力排門戶之見。其不僅不以桐城派為樊籬,也不以唐宋八大家為門限,更多地以文能自立為上。

      《樵隱昔寱》卷八、卷九所錄多乾嘉古文家,乾嘉時期人稱“天下文章出桐城”,但從平步青所錄來看,兩卷共評古文家111人,出于桐城派者僅14人,約占兩卷八分之一,可見平步青對桐城派并不十分推崇,甚至于文壇譽為桐城派健將的朱仕琇[3],平步青也有意地區(qū)別出來,突出朱仕琇古文的獨特之處。平步青認為朱仕琇古文“規(guī)仿周、秦、兩漢荀、屈、楊、馬格韻,異軍特起……古峭生動,一洗唐陳,視勺庭、堯峰以為囂苶,更目望溪為腐木濕鼓矣”[1]卷八。平步青對自成一家者多推崇備至,如評黃宗羲:“梨洲論文薄震川而宗潛溪,不名一轍,惟視其一往深情而擴摭之。今古之情無盡,而一人之情有至有不至。凡情之至者其文未有不至者也?!盵1]卷六又如評陸隴其:“為文亦不屑規(guī)模形肖,意到筆隨,直抒所見。提頓鉤勒,法度井然,有德者必有言?!盵1]卷七平步青所論不僅反對模仿或宗尚某家,甚至認為作文之“義法”也未必需要,反對有意為文,如評顧景星云:“文則不立間架,不講腔調(diào),蓋掃鍾袁兼掃歸茅,破八家之樊檻而自成一格,非有意為之者,豈但言段落起伏呼應為工所能學步哉?”[1]卷七

      清代古文自姚鼐提出“義理”“考證”“文章”相濟相用后,繼之者多以為法則。曾國藩又益之以“經(jīng)濟”,并認為“義理與經(jīng)濟初無兩術之可分,特其施功之序,詳于體而略于用耳”[4]??梢娫鴩f主要是對姚鼐學說的因時補益。平步青似也受曾國藩影響,評論中對義理、考據(jù)、辭章、經(jīng)濟之文均并推重,并無軒輊。如評理學家湯斌:“文存不多,而一往清迥別具畦町,高古簡質(zhì)掃盡學究陳腐迂語。邁堂謂兼理學、經(jīng)濟、文章而一之者,宋惟朱子,明惟文成,我朝惟公?!盵1]卷六再如評朱彝尊考證文:“其文益奇,于辯證尤精。博極群書,考據(jù)古今人物得失為最工,而經(jīng)傳亦多所發(fā)明,王魏二敘皆實錄也?!盵1]卷七又如評管同經(jīng)世之文:“《言風俗書》伯韓稱與柏峴《民論》同旨,而余所服膺者為《禁用洋貨議》。自沈沃田《讀通典職官》而后深識偉論僅見是文……孰謂文人不足經(jīng)世者,亭林言有其識者不必有其時,而當其時者或無其識?!盵1]卷十

      桐城派古文家講求的是義理、考據(jù)、辭章的三位一體或融合經(jīng)濟之學的四位一體,平步青則有意識地將古文分成義理、考據(jù)、辭章、經(jīng)濟的四類之文,從上所引可見一斑。此外,釋經(jīng)傳史之文也為平步青所推崇。他認為乾隆以來“古文以全謝山為第一,余子不足道”[1]卷十四。而《題辭》評全祖望“文則皆以榷史,可為國史張本”[1]卷八。查《鮚埼亭集》三十八卷,所錄文無外乎史傳、碑志、墓表、金石題跋,可見平步青尊崇全祖望之文很大程度上是從全祖望史才、史識角度考慮的。以經(jīng)史之文為古文一種,并不始于平步青。同為浙東的史學大師章學誠不僅認為“六經(jīng)皆史”,甚至“盈天地間,凡涉著作之林,皆是史學”[5]。既然各種文字皆是史學一種,則經(jīng)史之文自與古文相通。平步青長于史學,對于章學誠自是十分敬仰,希望踵步前賢?!洞鹫麦阃瑫吩疲骸皣觞S南雷、萬石園兄弟,及邵念魯、全謝山氏而下,惟令曾祖(實齋)先生遠紹獨肩,先生歿而浙東學術不絕如線?!盵1]卷四進而遠紹全祖望自是應有之義,平步青在自傳中引用友人評語述及古文從全祖望而來:“蹇叟讀其文,曰:‘是學鮚埼亭長者,校讎可追步東里學人?!盵6]卷七《題辭》中對此類文人多作好評,如評王士禛“題跋評騭不爽,碑傳書事尤得史裁”[1]卷六,評張玉書“碑版文字多為開國將相而作,紀事等篇可考興朝掌故”[1]卷六,評朱彝尊“考據(jù)古今人物得失為最工,而經(jīng)傳亦多所發(fā)明,王、魏二敘皆實錄也”[1]卷七,評李塨“文則恢奇變化,頗近西河,于八家蹊徑極力擺脫,猶其注經(jīng)也”[1]卷七,評趙一清“文亦綜覽百氏,反復辨難,歸于精核,說經(jīng)史者尤勝”[1]卷八,評錢大昕“文則段懋堂氏敘之當矣,云隨意抒寫皆經(jīng)史之精液。其理明,其氣和,其意味深,法古而無模仿之病,辨論而無叫囂之習”[1]卷八,諸如此等,均可說明平步青對經(jīng)史之文的嗜好。

      清代自戴名世倡“以古文為時文”以來,古文家所作時文也多可觀,而時文作為古文一體也多為文家所認同,如劉大櫆云:“談古文者,多蔑視時文,不知此亦可為古文中之一體。要在用功深,不與世俗轉(zhuǎn)移?!盵7]平步青一定程度上繼承了這一觀點,在《題辭》中多論及時文名家,且與其古文比較對應,述及古文家時文和古文相似處。如評趙佑:“鹿泉時文于江西五家外獨開生面,與陳句山太仆比肩,在諸城竇東皋次,一時稱兩。總憲云古文亦戛戛獨造?!盵1]卷八又如評吳士模:“時文直逼唐、歸……古文亦淡泊微至,得力震川。與毛洋溟《味蓼居初稿》可稱雙絕。”[1]卷九再如評時文名家儲欣:“陽羨諸儲以時文名世,與金沙之王、還淳之方同時鼎立,而先生稱老儲……而古文尤稱致力寢饋八家,敘事得史法?!盵1]卷七此數(shù)家古文、時文兼擅,而古文和時文或風格相近,淵源一致,或者均獨開生面,不與人同??梢钥闯觯讲角鄬τ跁r文名家并不是排斥抵制的,而是對各家所長均以公心作平亭之論。

      二、過程與原因:清代古文的歷史呈現(xiàn)

      《國朝文棷題辭》評論了清代二百三十年間的古文創(chuàng)作,因而對清代古文的歷史進程有較為宏觀而具體的把握。從其分卷和評論來看,平步青有意識地把清代古文分成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順治、康熙時期,收在《樵隱昔寱》卷六、卷七,這一時期的古文一掃晚明文風積習,呈現(xiàn)出百家爭流的特點。如評江西陳宏緒之文:“國初有巨源、彭、魏、石莊,上掩東鄉(xiāng),下啟易堂,空所依傍,一洗晚明纖細通侻之習,與榆墩足稱兩大。湘帆、軫石尚在下風。”[1]卷六參照對象雖然是江西古文家,但依然展現(xiàn)了清初古文百家騰躍的特點,并且對晚明古文積習的摒除是清初古文得以自立的主要路徑。又如評李世熊文:“余謂先生少好管韓莊屈,其文痛掃鍾譚,并掃王李,自辟畦町。”[1]卷六也是突出李世熊對晚明古文的一種清掃。再如評趙執(zhí)信:“文亦力去陳言,氣象在蠶尾之亞。沈敬亭光祿敘先生早貴,才氣魄力俯視儕輩……偶觸于文不自知,其鋒铦鍔厲,激蕩低昂以抒其磊落之概,可謂深知先生者矣。”[1]卷七突出的也是趙執(zhí)信去除樊籬、力去陳言的文風。其他如評王猷定“開風氣之先”、朱一是“無壇坫風氣”、顧炎武“其至者當與天地永垂”、歸莊“傲岸自異”、邱維屏“不蹈襲前人一語一意”、魏際瑞“能用法而以法勝”、湯斌“一往清迥,別具畦町”等,都說明清初古文名家眾多、百花齊放的面貌。

      第二階段為雍正、乾隆時期,收在《樵隱昔寱》卷八、卷九,這一時期的古文流派眾多,平步青提出了桐城、陽湖、江西、閩派、浙派五大文派。乾隆時期有“天下文章出桐城”之說,近來的研究者討論清代古文都以“桐城派”為大宗,其他討論“陽湖派”也特別注意陽湖派與桐城派的離合,討論湘鄉(xiāng)派則作為桐城派的支派考察,于其他派別多未措意。在《國朝文棷題辭》中,平步青除了注意到自成一家的古文家,對于古文流派也有特別注意,全書有流派歸屬的69人,此期有24人。

      關于桐城派,平步青認為師承有二:一承方苞而來,如劉大櫆、陳兆侖、雷鋐、趙青藜、沈廷芳、杭世駿、王芑孫七人;一承姚鼐而來,如魯習之、吳德旋、方東樹三人,此期桐城派共十一人。對于門派,平步青判別甚嚴,不僅區(qū)別于師承歸有光者,而且即便曾師事方苞、姚鼐等人,也以其文章宗旨為判,如朱仕琇、魯山木,后世一般認為是桐城派名家,但平步青認為朱仕琇實為別派,蓋其論文“視勺庭、堯峰以為囂苶,更目望溪為腐木濕鼓”[1]卷八,而魯山木雖曾師承雷鋐、姚鼐,但以朱仕琇之傳人自居。

      關于陽湖派,平步青認為與桐城派“異派同源”,開派宗師為惲敬,當時同其風者有秦瀛、張惠言、陸繼輅、張琦、張惟成等人。時人也有根據(jù)惲敬私淑劉大櫆而認為惲敬為桐城派者,但平步青認為惲敬深造自得,與桐城派有合處,也有不合處,并不求自立門派,他認為后世以陽湖派為獨立門派者“是欲破門戶之見而適成門戶之私言”,惲敬更多的是“但以桐城為不祧而聲貌不相襲者”[1]卷九。

      關于江西文派,平步青在題跋中未明言之,但論及羅有高云:“其派別與西江諸家不同?!盵1]卷九則江西文風自有一貫相承者。江西派古文家一者師承魏禧,平步青認為學之者至乾隆始衰,但道光以后“復有理董識議之說而為之風會所趨”者,清代學魏禧之文較著者如王源、黃永年、涂瑞、劉愚、楊士達等人;一者師承李紱,平步青認為李紱之文“要之與望溪并稱兩大”[1]卷七,后之學者有李來泰、張達等人。

      關于閩派,平步青認為肇自朱仕琇。其題跋云:

      自閩中朱梅厓氏不饜同時方望溪侍郎,以古文名世,遠紹周秦,近學昌黎,異軍蒼頭特起,聞其風者文率以戛戛獨造為古,漸流為佶屈聱牙,反成偽體。視桐城派之文從字順劍佩相非未為勝也。閩士學梅厓者眾而自龔海峰外別集余見頗稀。江右則于野與羅旭莊臺山最為杰出,張棕檀諸人則涉詭,異于于野,與謝愧屋齊名,門士亦盛,山木其尤者。[1]卷八

      雖然師法朱仕琇的名家大多不是閩人,但并不影響其自成一派,平步青云:“乾隆、嘉慶中閩士講經(jīng)術、工古文者多以梅厓?yōu)樽??!盵1]卷十學之者主要有盛于野、羅有高、魯山木、魯賓之等人。

      關于浙派,雖然平步青也未明言,但通過他對浙江作家?guī)煶袦Y源的評論,是可以看出他是有“浙派”之說的。平步青認為浙派起自黃宗羲、朱彝尊、毛奇齡三人,師法黃氏者有全祖望、黃定文、謝振定、徐時棟等人,師法朱氏者主要有盛百二,師法毛氏者有邵廷采、茹敦和、秋學禮等人。黃宗羲之文“所作皆以情勝”[1]卷六,朱彝尊“其文益奇,于辯證尤精。博極群書,考據(jù)古今人物得失為最工”[1]卷七,毛奇齡文“博奧宏整,與竹垞皆以才豐學贍雄峙浙東西”[1]卷七。

      第三階段自嘉慶迄同治四朝,以桐城派之擴展與對抗為發(fā)展的主要趨勢。如論及呂璜云:“嘗問業(yè)于仲倫、春木,碩士謂其筆力欲突過仲倫。以所學倡于鄉(xiāng),于是伯韓、子穆、翰臣、定甫先后奮起,又請業(yè)于柏峴,步趨惜抱,由是桐城一派流衍于五越間。”[1]卷十而在姚鼐以后主持文壇者為梅曾亮,平步青云:“受文法于惜抱而頓挫清壯,能自運其才,以古文主都門壇坫二十余年?!盵1]卷十梅曾亮為道光時進士,咸豐六年去世,而后曾國藩又主盟文壇,可見至晚清,桐城派之影響一直甚囂塵上。

      但即使嘉道以來桐城派風氣甚熾,晚清文壇仍然有大量自成一家者,而且平步青特別注意到有一些古文家有意地對桐城派進行糾編,形成一種對抗的態(tài)勢。如論及李兆洛云:

      其文不立間架,不講腔調(diào),據(jù)所見之書之,辭達而已。慎伯、定庵、默深、子瀟從而和之,破八家之樊杝……謂學古文須宗兩漢,非從駢體入不可,庚辰輯《駢體文鈔》至以史公《答任安書》、諸葛《出師表》入之,且謂秦漢諸子皆駢。讀者駭為異論疑誤后人,則未知《文鈔》之輯,蓋病惜抱《古文辭類纂》盛行,附和者自命正宗,漸流庸苶,特輯此救正之,非真崇兩漢而薄唐宋,混儷偶于散行也。[1]卷十

      在《樵隱昔寱》卷十五直接表達了對姚鼐所選《古文辭類纂》的批評:

      近有妄者以歸震川直接歐陽,以方望溪直接震川,以姚姬傳直接望溪,其余概不得與。余得其選本,甚相怪笑。小谷文自抒胸臆,不旁門戶,道光中包慎伯、龔定庵、魏默深、蔣子瀟諸家皆如是,實自李申耆氏開之。故持論如是。選本概指《古文辭類纂》而言。[1]卷十五

      文學流派的發(fā)展也無外乎“生”“住”“異”“滅”的流轉(zhuǎn)規(guī)律,桐城派也如是。平步青注意到桐城派起于清初,興于乾嘉,而蛻變于道光時期的事實,尤其注意古文創(chuàng)作過程中個性的呈現(xiàn),可以說已經(jīng)具備文學史的眼光,這正是他能把握嘉慶以來古文發(fā)展趨勢的重要原因。

      因而,平步青在題辭中也特別注意推動清代古文發(fā)展的因素。在其題辭中,他主要從文學的內(nèi)部尋找原因。他認為清代古文發(fā)展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

      1.前代文弊叢生,時人病文壇不振,因而矯前病以救之。如評清初王猷定云:“軫石子少即能文,其時竟陵、公安派盛行,士多效其詭瑣俚碎,文格日下。軫石取裁《左》《國》,自具機杼,間模歐曾,時出新意,與石莊、榆墩樹幟章門,由是易堂諸公起,咸知通經(jīng)學古為高。”[1]卷六此論晚明以來文風澆漓,竟陵、公安派文風逼仄,因而清初王猷定、魏禧等人倡雄健之文,清初文風始變。再如評康雍時期黃之雋文:“其跋《壬申文選》,隱以起衰自任。文集才力雄健,意語鋒耀,視貌為唐宋者有淄澠之別焉。乾隆初石笥、堇浦諸公文率奇麗、博洽,遠駕班揚,先生實為首功。梅厓、臺山遞相祖述?!盵1]卷七壬申指康熙六十一年(1722),清初文壇經(jīng)過七八十年的發(fā)展,桐城派已經(jīng)建立,規(guī)模唐宋八家,文風或雄或淡,也有程式化傾向,黃之雋采駢文入古文,文風奇麗博贍,推動清代古文進一步發(fā)展。

      2.對同時文風不滿,因而自樹一幟,與主流文風成對抗之勢,從而促進古文發(fā)展。如前引李兆洛病姚鼐《古文辭類纂》盛行,而纂《駢體文鈔》,認為學習古文必須從駢文入門,從而擴展了清代古文的面貌。

      3.不少文家自立涯涘,不騖時文,而自成一家之文,從而推動了古文的多樣性和發(fā)展。這類例子甚多,如評謝濟世文“《纂言》內(nèi)外篇自成一子,《西北域記》奄有《考工》《爾雅》《方言》之勝”[1]卷七。關于《考工記》,范泰恒云“博奧奇古”[8],則謝濟世文風迥異于時人可知。又如評楊繩武:“其文則袁存齋敘所云‘元氣鼓蕩,浩乎無涯,得韓蘇氣脈而自出機杼。于史學最深?!盵1]卷七可見楊繩武文從史學中來。正因為派別之外,有不少古文家取徑異于流派而有所自立,古文發(fā)展的豐富性才有彰顯。

      文學外部的原因平步青當然也注意到,主要是學術和政治對文學的影響。如評魏禧:“勺庭文學莊、孟、老蘇,以識議勝,主于用世而不為空談。當時與雪苑、鈍翁三峰鼎峙,學者宗之無異辭。逮乾隆而稍衰,道光以后考據(jù)及桐城派漸熄,世變多故,于是復有理董識議之說而為之,風會所趨,不知其所以然者?!盵1]卷七明末清初,學術丕變,清人激于晚明人空談而務經(jīng)世,如顧炎武等人皆是,影響至魏禧,其文好論兵、論政,多針對時事,這正是學風轉(zhuǎn)變對文風的影響。至于政治對文學的影響,在《題辭》中其例甚多,如評清初李世熊:“文則甲申前多激發(fā)之響,乙酉后增嗚咽之音。”[1]卷六一望而知甲申之變對李世熊文風的影響。評宗稷辰文云:“嘉道以來道喪文弊,士節(jié)、民風頑薄不振之故,披根見本,約旨婉思,再三致意,隱然有支拄世道之意。”[1]卷十嘉道以來,吏治腐敗,士風、民風澆薄,梅曾亮指出道光時期士大夫尸位素餐:“居官者有不事事之心,而以其位為寄,汲汲然去之,是之為大患?!盵9]正因為此,宗稷辰為文“約旨婉思”,也正是政治對文風的直接影響。

      三、地域與家族:清代古文演進的時空視角

      文學之有地域性不同,自戰(zhàn)國以來即有顯現(xiàn),劉師培撰《南北文學不同論》就對南北文學風格不同的原因與展現(xiàn)作了精彩的論述:

      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間,多尚實際;南方之地水勢浩洋,民生其間,多尚虛無。民尚實際,故所著之文不外記事、析理二端;民尚虛無,故所作之文或為言志、抒情之體。[10]

      劉師培從大處著眼,認為中國文學有南北之分,而平步青早于劉師培,在《題辭》中將清代古文分為九大區(qū)域,并認為各有不同,這九大區(qū)域是江西、浙江、江蘇、關中、湖北、四川、福建、云南、廣西。評江西、浙江、福建之文比較細致,他省則以列舉為多。如評江西古文,注意江西文家在明清之際轉(zhuǎn)捩文風的關鍵作用:

      西江……國初有巨源、彭、魏、石莊,上掩東鄉(xiāng),下啟易堂,空所依傍,一洗晚明纖細通侻之習,與榆墩足稱兩大。湘帆、軫石尚在下風。[1]卷六

      對江西古文在清代中后期的發(fā)展同樣有較多關注,如評乾隆時林有席文也論及乾嘉后江西古文的總體成就:

      嘗謂西江人多好言古文。乾隆時有平園,嘉慶中有李邁堂,皆享大年,勤著述,可謂一時伏杜。然掉鞅文壇,高樹赤幟尚未之逮,然則古文又易言哉?[1]卷八

      對浙江古文在整個清代的發(fā)展,平步青也有較多評論,如認為清初浙江之文大都師法西漢,中期文家株守毛奇齡氏文風者為多,評茹敦和云:“先生之學源出蕭山毛氏,甲戌同年中范蘅洲氏、姜白巖氏、先高伯祖火蓮道人皆然。蓋乾隆初年浙東儒者服膺鄉(xiāng)先輩守之勿失,不敢自辟門庭,謹慎有如此者。而先生最為精實,無西河門人叫囂之習?!保?)乾隆以后浙江古文有浙東、浙西之分,前人論及者實少,平步青則有明確區(qū)分,如評鄞縣黃定文之文:“所作雖未窺鮚埼亭堂奧,要不失浙東榘臬。”[1]卷九評秀水盛百二文云:“文亦謹守曝書亭法。蓋乾隆初浙人學問西則宗朱,東則宗梨洲、西河,皆恪以鄉(xiāng)先輩為師承,不自開設戶牖,至中葉而稍出入,今則陋者或不知《西河合集》為何書?”[1]卷八“曝書亭”指浙西朱彝尊文,平步青不僅區(qū)分浙西與浙東不同,且在浙東文家中,亦有宗主不同,中期以后宗毛奇齡者漸少。而黃宗羲至全祖望一脈則為浙西正宗。

      福建文學傳統(tǒng)從宋代即已形成,陳廣宏曾經(jīng)討論過閩詩傳統(tǒng)的生成,但福建古文的傳統(tǒng)所論者稀。平步青指出清代福建古文受朱仕琇影響很大,“乾隆、嘉慶中閩士講經(jīng)術工古文者多以梅厓?yōu)樽凇盵1]卷十,風格則紹法先秦,戛戛獨造。平步青評朱仕琇文云:“梅厓文以立誠為本,以文從字順各識職焉為旨歸,以中有自得而能自為為究竟,高古蒼郁?!盵1]卷八則福建古文可見一斑。

      另外六大區(qū)域則以列舉為主,如關中古文重要的是王宏、李顒、李天生、李楷四家,湖北古文以清初三大家稱之,江蘇古文除陽湖派外,尚有宜興諸儲。四川古文清初不盛,至彭端淑昆季三人,始有聲于文壇。廣西古文為桐城派流傳之重要地域,自呂璜受業(yè)于吳德旋以來,“由是桐城一派流衍于五越間”。[1]卷十云南古文平步青列舉甚詳,自清初舉至乾嘉時期,凡十二家,評劉大紳時均有論及:

      滇云僻居天末,通中華稍晚,國朝文人別集傳世者稀。河陽趙玉峰中丞有《讀書堂集》,昆明王永齋侍讀有《見山樓集》,孫大令鵬有《圖南文集》,錢通副有《南園集》,石民張月槎侍御有《留硯堂集》,趙州蘇侍御有《海門文集》,云龍黃博士桂有《月軒文鈔》,嶍峨周立厓理少有《聽雨樓集》,宜良嚴匡山方伯有《紅茗山房集》,昆明戴云帆侍御有《味雪齋文鈔》。惟乾隆中趙州師荔扉大令之《金華山樵文集》最為杰出。[1]卷九

      實際上,劉大紳文最為平步青激賞,其文與羅有高、彭紹升鼎足而三:“文皆有為而作,又所居遠于中夏,不為時風眾勢所咻轉(zhuǎn),不詭于正也。”[1]卷九

      家族和地域互為表里,互為依存。羅時進注意到“每個家族,都是具體地域環(huán)境中的家族……地方人文歷史,從鄉(xiāng)邦先賢的傳說、散落的碑傳、名達的遺址到有文字記載的方志文獻,都具有文化貯聚的力量,潛移默化地熏育著鄉(xiāng)邑后輩文人的心靈。”[11]因而,家族文學總會表現(xiàn)一些地域文學的特征,地域文學也深深地烙有家族文學的印記。家族文學從東漢就已出現(xiàn),至明清,“藝文型家族”乃明清文學中的重要現(xiàn)象,平步青在《題辭》中對家族文學也有特別多的注意。如評江蘇古文時論及宜興儲氏:

      陽羨諸儲以時文名世,與金沙之王、還淳之方同時鼎立,而先生稱老儲……而古文尤稱致力寢饋八家,敘事得史法。[1]卷七

      每一家族文學總有其相對固定之特征,如評魏世儼時論及寧都魏氏文學:“其文斂才就法,潔清峭厲,與諸父兄微別,而性情篤摯,見于文者無不入人心脾,則翠微魏氏一家之文罔弗同?!盵1]卷七認為寧都魏氏古文共同特征在于“性情篤摯”,證之于魏禧論文:“吾每遇難言事,必積誠累時,待其精神與相貫注,夫然后言?!盵1]卷七可見,寧都魏氏古文精神是一脈相承的。

      家族文學之流傳,或幾代,或上十代,平步青也有注意,如評山陰周氏古文,對其家族古文從明代歷數(shù)至同治時周沐潤,凡幾百年山陰周氏古文歷歷在目:

      山陰后馬邨周氏自明文忠、諭德后,國朝以元木征君、蘭坡學士為杰出,幾山、念山次之,乾隆中竹潭大令、世績昆弟隸籍祥符,先后登進士。同榜族弟存齋太守理知嘉應最有聲……子孫鵲起,介堂太守岱齡知保定而太守祖父也同誕七人,三成進士,五為涑人刺史星譽,長于散文,六為叔云都轉(zhuǎn),工倚聲。太守為伯子,少咸從陽湖許仲青沅游,古文四六皆遠宗石笥韻語,才華富有,幾駕綠雪而上之。[1]卷十一

      四、文體的再發(fā)現(xiàn):清代古文文體的獨特關注

      文體學自六朝時即已興盛,綿延至明清,分類尤繁,吳訥《文章辨體》刪繁就簡之后文體尚分為五十五種。眾多文體之間當然有地位的差異、重視的不同,吳承學注意到,從宋代開始,在文章總集中就有對論體文的重視,以《古文關鍵》為例,收錄論體文就占百分之八十。[12]這種現(xiàn)象在清代也是普遍存在,姚鼐編《古文辭類纂》將文體分成十三類,論體文在古文文體中至少也占百分之七十以上。(3)在《國朝文棷題辭》中,并沒有對某種文體明顯的偏向,而且可以發(fā)現(xiàn),前人重視不夠或未予重視的文體在《題辭》中多有明顯的推重。如對奏疏的重視,一般古文選本中雖皆選有奏疏文,但比例是遠低于論辯、紀傳之文的,而在《題辭》中對六位古文家的奏疏特別指出,如評孫嘉淦:“《三習一弊疏》以不自是規(guī)圣德,可謂憂盛危明,與熊文端《萬言疏》皆為我朝奏疏第一大文字。余如……諸疏指陳詳盡,通達人情,雖陸宣公無以過之?!盵1]卷七

      表文同樣是歷代古文家注意較少的文體,《古文辭類纂》中僅選三首上表文,而在《題辭》中對擅長表文之作家即表彰三人,分別是吳偉業(yè)、汪由敦、紀昀。如對紀昀表文的推崇:“駢儷散行皆精贍。格意俱高,志、表、銘、傳極有古人規(guī)矩,所謂學富者文無不工也?!哆M呈四庫全書表》為集中第一大文字,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盵1]卷八

      制藝文和古文的關系一直是明清古文家注意較多的話題,桐城派自方苞以來就認為可以“以時文為古文”,但在桐城派的主要選本中,并沒有列入制藝文的篇目,而在《題辭》中,對清代的八股文大家并沒有偏廢,而且對十二家的時文寫作作了專門的評論。如評茅星來《鈍叟文集》云:“鈍叟時文學荊川,參與理齋、望溪,謂勝儲中子?!盵1]卷七

      也有一些文體,古文家極少注意,甚至并不認為是一種古文文體,在《題辭》中也有評論。例如文告,在清代古文選本中,一般是君對臣、君對民的諭告,如劉邦《入關諭告》,而平步青所評論的文告,則是地方官對百姓的告諭,如卷五評李象鹍:“同時文告,文字高出裕靖節(jié)《勉益齋偶存》。”[1]卷五再如題跋,古文家雖也有注意,但堂而皇之論述者少,而平步青表現(xiàn)出特別的珍愛,他對王士禛、宋琬、王錫振、黃之雋四家的題跋文都激賞不已,如評王錫振題跋:“《媭砧課女圖敘》《王剛節(jié)公家傳跋尾》二文深得惜抱指歸,肩隨致彝、經(jīng)德,非浪得名。以視怡志微不逮,宗文異趣涂轍,不可誣也?!盵1]卷十一

      古文義法對“考據(jù)”的重視自姚鼐以來,已成為古文家老生常談之事,但考據(jù)在古文寫作中只是作為征實的一面,如姚鼐自作《登泰山記》一文。而在《題辭》中,考據(jù)文作為一種文體獨立,則他人皆所未言。如前述朱彝尊之文,平步青對于其“考據(jù)古今人物”之文尤其推崇,此外如趙一清、朱筠、錢大昕、盛百二、段玉裁、武億、阮元、吳名鳳、吳騫、趙敬襄、洪頤煊、阮鐘瑗、陳庚煥、胡培翚、鄧瑤、黃之晉等十六家考證性古文均專門拈出,予以表彰。

      從平步青提出的特殊文體來看,他注意到的這些異于時流的文體主要是兩個方面:實用性文體和學術性文體。奏疏、表文、文告都是經(jīng)世致用的文體,而題跋、考據(jù)文傾向于學術文體,這其實與平步青的浙東史學立場是相符的。平步青服膺于全祖望之文,倡經(jīng)世致用之學,同時又根柢經(jīng)學、史學,以朱彝尊為旨歸。平步青著述宏富,有近百種之多,史學尤為所長,其中考證著作又有十余種,因而平步青的這種文體觀的確有其獨特之處。

      結(jié) 論

      清代古文史的寫作迄今為止并無專書,在中國散文史和清代文學史的相關研究中,清代古文并沒有一個全面的展現(xiàn),以最近出版的《中國古代散文流變史稿》為例,除概述外,清代古文共六節(jié),清初兩節(jié)半,論述古文家10人,清中期一節(jié),論述古文家8人,清后期兩節(jié)半,論述古文家18人,而這18人分屬今文學派、譯著派、維新變法派、革命派。(4)也就是說,此書對清代古文的認識是極其有限的,對清代古文面貌的反映遠不足十分之一。

      雖然對清代古文風貌的考察有多種途徑,別集、選本、評點等方式入手均可,但《國朝文棷題辭》作為一種目錄學著作,比之其他途徑更鮮明地展現(xiàn)了平步青對清代古文的認識。平步青的題辭秉著史學家的客觀冷靜,不偏嗜一家,而以自成一家者為尊,更能展現(xiàn)清代古文的豐富面貌,其對清代古文歷程的揭示,也能直截簡明,每一時代引領文風變革的古文家,清代古文發(fā)展轉(zhuǎn)變的因素,清代古文的流派、地域和家族的特點也能有深刻體現(xiàn)??梢哉f,《國朝文棷題辭》就是一部簡明、深刻的清代古文史,這對于后續(xù)清代古文的研究無疑具有極大的啟發(fā)意義。此外,平步青對古文文體的認識,也能跳出主流文學家之外,注意到清代古文的多樣性,同樣啟發(fā)我們對文學或者古文的研究更深的思考。故此,盡管《國朝文棷題辭》評論的古文家只有三百余人,對清代主要的古文家仍有遺漏,但它構建出了清代古文的基本圖景。循之以往,在不遠的將來,我們將會逐漸清晰地描繪出清代古文的圖貌。

      注釋:

      (1)此三種文獻,分別見于黃霖《中國文學批評通史·近代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774-780頁)、蔡德龍《地域文學視域下的清人論清文——國朝文棷題辭與清代文集敘錄》(《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5期)、陳瑩《國朝文棷題辭研究》(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碩士論文)。

      (2)此文不載于《國朝文棷題辭》,見《樵隱昔寱》卷十五,題作《竹香齋古文跋》。因《題辭》中未詳論,并言跋已詳言之,故引。

      (3)據(jù)姚鼐選、高步瀛箋《古文辭類纂箋》統(tǒng)計,僅統(tǒng)計論辯類、序跋類、奏議類、書說類四種文體,詔令類、碑志類、雜記類或有論體文特征,未予計入。

      (4)據(jù)陳興蕪、傅德岷《中國散文流變史稿》(中華書局2013年版)目錄統(tǒng)計,清代后期幾無傳統(tǒng)古文家,桐城派名家極少在內(nèi)。同年出版的《中國散文通史》(清代卷、近代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雖稍具體,亦是粗具梗概,大都為習見名家。

      參考文獻:

      [1]平步青.樵隱昔寱[M].光緒四年刻《香雪崦叢書》丁集本.

      [2]謝國楨.明清筆記談叢[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236.

      [3]劉聲木.桐城文學淵源考[M].合肥:黃山書社,1989:389.

      [4]曾國藩.曾國藩全集[M].長沙:岳麓書社,1987:443.

      [5]章學誠,撰.倉修良,編注.文史通義新編新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721.

      [6]平步青.安越堂外集[M].光緒四年刻《香雪崦叢書》丁集本.

      [7]劉大櫆.論文偶記[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4.

      [8]范泰恒.燕川集[M].嘉慶十三年重刻本.

      [9]梅曾亮.柏枧山房文集[M].咸豐六年刻本.

      [10]劉師培.劉申叔先生遺書[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560.

      [11]羅時進.文學社會學——明清詩文研究的問題與視角[M].北京:中華書局,2017:14.

      [12]吳承學.中國古代文體學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332.

      (責任編輯 黃勝江)

      长顺县| 平武县| 阆中市| 神农架林区| 衡东县| 新干县| 永州市| 闵行区| 平凉市| 庄河市| 离岛区| 岳阳市| 盱眙县| 镇安县| 诏安县| 江城| 静安区| 重庆市| 广平县| 饶平县| 太保市| 句容市| 镇平县| 宜宾市| 同仁县| 寻甸| 韶山市| 华亭县| 万年县| 灵川县| 米林县| 静海县| 巴林右旗| 阳山县| 开封县| 浏阳市| 图片| 西林县| 南雄市| 天门市| 古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