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君燕
建國初期,教育家傅雷居住在上海,從事翻譯事業(yè)。一日,在昆明讀書的兒子傅聰回來,問他要一筆錢。這筆錢數(shù)目不小,而且明顯超出了慣常的頻率。這引起了傅雷的注意,于是他便問兒子這筆錢的用途。一開始,傅聰不肯說實話,只說是用于自己的開銷。傅雷知道,兒子用錢有度,一般不會超支。在傅雷的追問下,傅聰才說,他打算把這筆錢借給一個好朋友。
“他遇到了困難,急需用錢,作為好朋友,我應該無條件地借給他?!备德斃硭斎坏卣f。他覺得,父親一定會支持他,畢竟父親常常教導他要真心對待朋友。對于兒子的說法,傅雷不置可否,只是問:“你知道他遇到了什么困難嗎?”傅聰搖了搖頭?!澳敲此蛩隳眠@筆錢干什么?”傅雷接著問?!拔也恢溃 备德斢悬c急了,“問那么多干什么?朋友有需要,我們就應該滿足,而不是問東問西、推三阻四?!?/p>
傅雷擺擺手說:“不,你理解錯了。我的追問恰恰是為朋友好,是為他負責?!备道赘嬖V兒子,自己年輕的時候曾遇到過這樣的事情,當時他和兒子想的一樣,不假思索地借錢給了朋友。后來才知道,朋友遇到了騙子,騙子騙走了朋友的積蓄,他借給朋友的錢也打了水漂。“如果當時我能多問幾句,說不定就能及時阻止朋友被騙,即使無法阻止,拒絕借錢給他,也能讓他少遭受一點損失?!备道卓粗鴥鹤诱f。
傅聰這才明白父親的良苦用心,他去找朋友了解情況,最后發(fā)現(xiàn)朋友迷上了賭博,輸了很多錢,而他借錢是為了“撈本”。最后,在傅聰?shù)膭裾f下,朋友醒悟過來,及時止損,并改掉了賭博的惡習。
有時候,對待朋友“有求必應”并不是一件好事。因為相較而言,“有求必應”太過簡單,你應該運用頭腦去了解、辨析、思考,然后幫助朋友做出正確的決定,這才是好朋友應該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