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明
瑞士心理學(xué)家榮格曾經(jīng)說過,人有兩次生命,第一次是活給別人看的,第二次是活給自己看的。我覺得很有道理,第一次是作為孩子,陪伴在父母身邊快樂成長,是讓別人觀看的;第二次是作為孩子的父母,陪伴在孩子身邊,在欣賞孩子快樂成長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第一次生命的難能可貴,感受、享受生命的美好與意義。
有一句話大家都知道,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怎樣才能盡家長職責,做好有意義的陪伴呢?個人以為:
一是讓自己成為孩子。這才是真正的兒童立場,這才會懂孩子,獲得孩子的喜歡,是孩子眼中的大朋友。二是站在孩子角度思考。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育的藝術(shù)在于激發(fā)、喚醒和鼓舞。事實上在激發(fā)、喚醒和鼓舞之前,更要學(xué)會傾聽,傾聽孩子心聲。三是為孩子的未來著想。今天是你的孩子,明天就是社會的成員。未來社會需要孩子具備什么樣的品質(zhì)與能力,家長必須拿捏得非常精準,陪伴孩子成長的家長,時刻把立德樹人牢記于心。能寬容處則寬容,不能放任處哪怕再細小的苗頭,也堅決不能聽之任之。四是全方位的陪伴。不能只是學(xué)業(yè)上的陪護,更應(yīng)該是生活技能、心理健康、生命成長、精神發(fā)育與靈魂提升諸方面的因勢利導(dǎo)。五是一定要陪伴有度。針對孩子的實際情形,或是近距離的,或是遠距離的;或是有形的物質(zhì)的,或是無形的精神的。陪伴的最終目的是讓孩子自主、獨立,而不是定向相反。
孩子是我們生命的延續(xù),陪伴孩子成長,其實就是陪伴我們自己。孩子在我們的陪伴下健康成長,我們也在陪伴孩子中學(xué)會做一個有責任擔當?shù)募议L,與孩子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