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曉丹
摘? 要? 紫砂壺在中國傳統(tǒng)手工藝品之中享有極高的美譽,是中國傳統(tǒng)制陶手工藝術、茶道文化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集大成者”。本文聚焦于“明思”紫砂壺,將通過對其造型設計的剖析挖掘出樸素外表下的哲學韻味,以及它在當代的藝術價值與啟示。
關鍵詞? 紫砂壺;明思;造型設計;哲學意蘊
在中國,紫砂壺是家喻戶曉的“寶貝”,人們青睞于它古色古香的色澤與精致玲瓏的造型,鐘情于其中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價值體系,在手工藝人的代代傳承中,紫砂壺在數(shù)百年的時光里不斷展現(xiàn)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的活力,成為中國茶道文化與陶制藝術相結合的代表。
紫砂壺用江蘇宜興的紫砂泥制成,故也稱“宜興紫砂”。紫砂壺無論是在顏色、造型還是裝飾、內涵上都以豐富著稱,簡約的樸素大氣,復雜的華麗靈巧,展現(xiàn)出中國古典美學博大、寬廣的一面。紫砂“明思壺”(見圖1)是一把經(jīng)典的光素圓器紫砂壺作品,通過它我們可以看到紫砂壺結構的巧妙、工藝的精湛和內含的發(fā)人深省的哲學智慧。在這把紫砂壺當中,我們還能看到手工藝人是如何通過最簡單的線面構造來彰顯自己對于紫砂壺制作的掌握以及對于古典樸素美學的一種堅持。
光器與圓器是紫砂壺中最經(jīng)典的兩種類型,光器是表面無裝飾或有少量裝飾的紫砂壺,這種類型的紫砂壺要求表面素凈,不能有分毫瑕疵,否則美感就會受到損害。圓器是指壺身造型為圓形一類。在中國古典茶壺中,這兩種類型也是十分常見的。紫砂“明思壺”身型較為小巧,壺身呈橢圓形,周身圓潤流暢,比較內斂不顯張揚;肩部自壺頸部自然下落,與壺身兩側線條銜接,至下方形成對稱圓角,與壺肩部對稱,使壺身圓器特征更加明顯;底部形成小平底,大小與壺頸部對稱,在光線明暗變化中有虛實結合的藝術效果,這樣呈現(xiàn)出的紫砂壺就不是生硬呆板的,而是富有靈動聰慧的氣息,線與面之間維持著一種穩(wěn)定卻又保持著一種活力,足以見得簡單圓器中所包含的靈活性。
從壺身造型上看,均衡、對稱是它的關鍵詞。在制作時,打身筒是主要的技法,手工藝人先用打好的泥片圍成壺身,再對壺肩部、底部進行調整,每一個部分都要處理得細致周到,才能達到均衡的視覺美感,使壺身在結構上也趨于平穩(wěn),增強實用性能,這要求手工藝人要具有極強的美術功底,才能精準把握每個部分。
壺身兩側是壺嘴與把手,從實用角度上看,這兩部分是十分重要的,沒有合理的壺嘴與把手的紫砂壺只是殘次品。此壺采用了經(jīng)典的三彎流與耳狀環(huán)形端把,二者均以纖細的泥條打造,纖薄清爽,大氣不顯局促。尤其是線條曲折流動的壺嘴,像是優(yōu)美的天鵝頸與香爐中升騰的青煙,給人以多樣的藝術想象空間。把手上寬下窄,與人手部貼合,增加舒適感。壺嘴、把手與壺身是運用脂泥連接起來的,要做到銜接自然與穩(wěn)固,對手工藝人來說也是一個技術上的考驗。
壺蓋呈圓形,表面微微凸起,有一定的厚度,邊緣寬闊大氣,使壺的結構更加鮮明立體。壺蓋中央是圓珠形的壺鈕,與壺身造型一致,做到了相互呼應、美觀大方、實用性強,與壺嘴、把手相互配合,呈現(xiàn)出一種節(jié)奏感,使原本靜態(tài)的壺富于流動跳躍的美。
全壺顏色一致,為飽滿亮麗的棕紅色。泥料細膩有水潤的光澤,使壺自帶光芒,展現(xiàn)出天然紫砂泥的優(yōu)越質感。全壺無一瑕疵,達到了光器作品的基本要求,將一種潔凈清新呈現(xiàn)出來。從壺身色彩上看確實達到了“明”的境界,猶如閃耀著智性的光輝。在茶水滋養(yǎng)之中,光澤由內而外散發(fā),給人帶來無窮的養(yǎng)壺樂趣。壺整體雖然簡單明快,但智性的光芒閃耀于壺中各處,給欣賞者以虛懷若谷、翩翩君子般的美感。
《禮記·中庸》有云:“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边@是古人總結出的學習方法,至今仍對人有所啟發(fā)?!懊魉肌弊仙皦刂兴木褪沁@樣一種哲學意蘊,一把紫砂壺的制作是手工藝人從實踐生活中獲得啟發(fā)的,經(jīng)過了無數(shù)次的思考嘗試才能制成,提醒我們要善于從生活中尋找美,善于思考,才能在生活中和藝術領域獲得新的成就。此把“明思壺”整體簡單明快、利落清晰,每一個細節(jié)都浸透著手工藝人的匠心,彰顯著一種深厚的智慧,也就使其外表與內涵統(tǒng)一起來,構成了“明思”的藝術價值。
文章通過對“明思壺”的整體造型、組成部分與泥料進行了細致的分析,了解到紫砂壺制作的基本工藝與此把紫砂壺藝術上的特點,從此把紫砂壺的名字入手來挖掘其中潛藏的哲學意蘊,這也是此把紫砂壺的重要部分。一把紫砂壺既要以造型工藝示人,也要有內涵作為支撐,這樣才能使最簡單的紫砂壺也有不平凡之處,使紫砂壺保持一種共性與個性相結合的藝術內涵,穩(wěn)固自身發(fā)展的基石。